文| 魯克

隨著五口通商的發展,廣州的外貿特權沒有了,十三行生意清淡。伍秉鑒給美國友人寫信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漂洋過海的折騰,他實在想移居美國。1843年,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溘然長逝,富甲天下的十三行在清政府榨取之下,紛紛破產。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降臨到十三行,這些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商館,徹底化為灰燼。

2001年,《華爾街日報》統計了千年以來,世界上所有最有錢的人。前50人中,中國六人上榜,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坤、伍秉鑒和宋子文。前兩位是元朝皇帝,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強盜。接下來是劉瑾,和珅及宋子文,都是大官僚。

安蘭德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財富創造者,一種是財富攫取者。顯然,這些人和創造財富沒什麼關係。伍秉鑒,也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他是這些人里少見的商人。雖然他本人是商也是官,但他身上的商人故事,卻總被忽略。

清朝前期,中國對外貿易量很小。即使有貿易,也不自由,實行一種叫「保商」的制度。簡單說,朝廷圈定一批商人,授權他們做獨家生意。這些人先捐個官,領一副頂戴花翎,再拿經營許可,以朝廷的名義做生意。

壟斷生意的好處顯而易見,但也不是白給的。他們要為外商做擔保。外商沒交關稅,他們補交;外商犯法,得負責任。中外貿易的一切麻煩,保商都要擺平。當時,這種商人又叫行商,廣州只有十三家註冊行商,也就是「廣州十三行」。

聽起來,行商也是國家「幹部」。實際上,哪怕見到最小的官吏,行商也會嚇得發抖。英國人說過,「在海關監督面前,行商們都行跪拜禮,跪在地上,不停叩頭,即使官員允許他們起身,他們的視線也不會超過對方官服的第九粒扣子,如果不嚴格遵守這項禮節,行商會遭到責罵毒打。」想像一下,那種奴才侍候主子的誠惶誠恐的樣子。

十三行之中,最大的是怡和行,怡和行的老闆就是伍秉鑒。伍氏家族是福建茶商,在武夷山有一大片茶山,有很多茶廠。茶葉貿易的最大的問題是運輸。要把茶葉從武夷山運到廣州,最好的運輸方式是水路。武夷山沒有哪條河道直通廣州,他們要先把茶從山裡挑出來,運到江西鉛山河口,再經鄱陽湖進贛江,輾轉進廣東,再乘水路進入廣州。全程1500公里,挑夫換馬隊,竹筏換大船,大船換小船。

茶葉是包在錫紙或瓷器罐子里,日晒再雨淋會影響品質。沒有嚴格的管理,就保證不了茶葉質量和供應量。怡和行在茶葉生產和運輸花了很多功夫。武夷茶里品質較高的,就是怡和行的茶,凡貼怡和圖標的中國茶葉,在西方總能賣高價。茶葉好,信譽好,賺錢就多,伍秉鑒因此發了財。

伍秉鑒不僅和英國人做貿易,還找印度人做代理,與美國人合作。除了做外貿,伍秉鑒還投資田產、宅院、茶園、店鋪,甚至把產業拓展到美國,投資鐵路、證券和保險業務。怡和行儼然成了世界級的跨國財團。據說,伍秉鑒是第一個在美國登廣告的中國商人。

當然,伍秉鑒的成功,和當時的貿易政策須臾不離。中國的對外貿易幾乎禁絕,僅留廣州一口,十三行是特許商行,擁有進出口貿易的壟斷特權。不僅內地商人,就連洋商,都要找十三行談合作。海外熱銷的武夷茶,絲綢和瓷器不能走東部沿海出境,只能繞道廣州。十三行每年有數百艘洋船停靠,上繳稅銀近一百八十萬兩。銀元源源不斷送往大清國庫,十三行甚至被人稱為天子南庫。怡和行作為十三行頭牌,其生意鼎盛,就可想而知。

作為當時世界首富,伍秉鑒的資產一共有多少?有人統計,伍秉鑒的資產相當於2000萬兩銀子。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總共為4000萬兩。伍秉鑒的資產可抵政府半年收入,這在全世界商人行列里,都是少見的吧。

伍秉鑒因壟斷而興,也因壟斷而衰。前面有說,十三行要享受壟斷利益,也要承擔義務。根據保商制度,十三行擔保的外商出問題,他們要擔責任。1817年,有一艘美國船進關被查出鴉片,擔保這船的怡和行,被罰了1萬6千兩銀子,其他行商連帶罰5000兩,罰金是鴉片價值的50倍。十三行獲得超額利潤的同時,也承擔很大壓力。

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在廣州禁煙,這讓十三行面臨滅頂之災。

林則徐到廣州時,伍秉鑒派兒子警告英商不要「頂風作案」。事情傳到林則徐耳朵里,變成了通風報信,勾結外商。林則徐勒令伍秉鑒勸說英商,要求他們把鴉片交出來。按照英國法律,鴉片屬於合法財產,憑什麼交出來呢?伍秉鑒夾在中間,里外不是人,只得自己出錢買了1000多箱煙草,交給林則徐,希望此事就此了結。

鴉片戰爭爆發後,伍秉鑒捐出大筆銀兩,幫清軍建堡壘、造戰船、買大炮。可惜,清軍輸得一敗塗地。為避免廣州城生靈塗炭,伍秉鑒又拿出100萬兩白銀,換取英軍不進城的承諾。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伍秉鑒損失200多萬兩白銀,是這場戰爭的最大輸家。

隨著五口通商的發展,廣州的外貿特權沒有了,十三行生意清淡。伍秉鑒給美國友人寫信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漂洋過海的折騰,他實在想移居美國。1843年,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溘然長逝,富甲天下的十三行在清政府榨取之下,紛紛破產。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降臨到十三行,這些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商館,徹底化為灰燼。

來源:人文經濟學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