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能延年益寿?这个从古早一直流传下来的说法,现在已经能以科学研究证明其来有自。中国医药大学研究团队证实,太极拳能活化及提升与细胞年轻化有关的干细胞数量,对身体也有许多好处,一起来打太极拳延年益寿吧!

太极拳
打太极拳养身是中国老祖宗流传多年的健康智慧,但从没有科学实证来证明这件事,中国医药大学中西医研究团队三年前为了给太极拳明确定位,由北港医院院长林欣荣、中医针灸实证医学教授林昭庚、台南市立安南医院中医部部长何宗融带领中西医研究团队进行了三年实验,终于在今年开花结果。研究成果不仅刊登在权威的医学期刊,还获得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推荐民众学习太极拳。

这项研究共有六十人参与,共分成「练习太极拳」、「快走运动」与「不运动」三组,检测目标为血液中CD34+(骨髓干细胞在血液中的生物标记)数量,经过三年的追踪发现,练习太极拳三年以上可以增加干细胞数量三到五倍,快走运动则可以增加一到两倍。

刺激大脑神经系统活化

专长为脑神经,也是台湾帕金森氏症治疗权威的林欣荣解释,干细胞是身体最重要的基础细胞,负责组织修补与增生,平常干细胞多停留在脊髓,必须经过运动才会跑到组织周边成为周边干细胞。干细胞数量越多,代表细胞能力越强大,人体系统功能也会越完善。

林欣荣说,打太极拳可以增加干细胞的原因,在于太极拳利用动作的移动,不仅训练肢体耐力,也能透过呼吸调整,让血液循环可以到达距离心脏最远的周边系统。更重要的是,透过这样有系统的训练,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系统活化,促进更多的神经连结,大脑也会因此变得更年轻。「当然这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累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练功过程一样,当你练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把功力展现出来。」

其实太极拳早已成为西方世界的研究焦点,甚至连最顶尖的医学期刊《新英格兰》杂志,也曾刊出过两篇与太极拳相关论文,让西方人对太极拳刮目相看。

其中一篇是探讨太极拳对帕金森氏症患者姿势稳定的效果。试验分成三组,一组为打太极拳,第二组接受肌力与重量训练,第三组只做拉筋,结果发现,在维持平衡、跌倒次数、步长与走路速度等项目上,打太极拳组都比其他两组为佳。

除了国际性研究外,台湾本身也对太极拳有相关研究。

林口长庚复健科所进行的研究显示,经过打太极拳训练的老人家,不论是全身功能性爆发力、平衡感、下肢肌力与柔软度等,都比没练过太极拳者佳,连血压稳定度也有较佳表现。

ㄧ次十五分钟 重协调、延展

长庚医院复健科主治医师周适伟认为,太极拳打一套只要十到十五分钟,且相当重视身体姿势的正确性,像是上顶收颚、提臀缩阴、蹲站交替等,都能训练平衡能力,加上打拳时必须心神收敛,眼睛必须专注看著手的动作,对于手眼协调也有帮助。「除了身体延展性,最有帮助的是,它能让人学会如何维持重心的转移,对于预防跌倒能力能大幅提升。」

至于中医师怎么看太极拳,北医传统医学伤科主任陈萍和说,中医就是讲究气血平衡,「太极拳是练气的运动。」他说,太极拳讲究动静交替,透过力量运转与全身气的流通,带动血液运行,可以让身体各机能恢复正常运作。

陈萍和强调,中医讲究补肾气,肾气主骨生髓,髓以脑为海,这个理论正好印证了打太极拳可以训练到肢体,最后会反应在大脑神经,「所以我们常说打太极拳不仅筋骨会变得比较好,精神与体力上不会感觉那么疲累,最后还能平心静气少动怒。」

陈萍和认为,当然不只有太极拳,许多气功类的运动都有相似功能,西方的瑜伽也有让人维持年轻的效用。

他说,现代人的疾病多半是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脏腑功能的丧失,一定要透过适当运动重新唤起组织功能,「只要你开始打太极拳,你一定会发现打嗝或是放屁的次数会增多,这就代表了脏腑功能已经开始恢复运作。」

太极拳的传说

太极拳到底是由谁发明的?到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民众比较有印象的都是相传太极是由武当派的祖师爷张三丰所创,但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可考。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从历史记载中,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比较正式的记载则是起源于河南省温县的陈家沟,由陈王廷创了第一套太极拳。

经过五代传至陈长兴时,开始外传给河北人杨露禅,太极拳开始出现了旁支,包括杨氏、吴氏、武氏与孙氏,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四派的渊源都与陈氏太极拳有关,而杨露禅后代,为了因应健身与医疗需要,又修订了部分拳式,成为现代版的杨氏太极拳,也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太极拳门派。

全文请参阅 2014 年 06 月 19 日出版的今周刊第 913
今周线上版
详全文:打太极拳 让大脑变年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