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引言

當我說倒一杯水,你腦海中浮現的是否是這樣的一副畫面。

但是,在系統思考者眼中它是這樣的。

倒水不再是打開水龍頭接滿就行,系統思考者能洞察到它背後的關係結構。

從簡單的事物中看到複雜,然後從複雜的事物中洞察簡單,這就是系統思考的美妙所在。

本文將談到以下內容:

  1. 什麼是系統?
  2. 什麼是系統思考?
  3. 系統思考的價值是什麼?
  4. 系統思考的三個維度。

一、什麼是系統

認識系統思考之前,首先得認識系統。

(一)、系統的定義

系統一詞最早源於希臘語Systema,由幾部分或成員組成整體。後來轉為英文System,再翻譯為中文。

從中文字面意思來看,「系」為關係、聯繫,「統」為統一。

所以,可以把系統定義為:系統是一組元素相互連接構成的整體。

(二)、系統的三要素

系統有三大要素:元素,關係/結構,功能/目標。

  1. 元素:系統的組成部分。
  2. 關係/結構:通過元素之間關係和結構形成系統。
  3. 功能/目的:系統實現的功能和目的,比如計算器的功能是計算,公司的目的是為了賺錢。

在三大元素中,元素是次要的,雖然有關鍵元素,但目的和關係更加關鍵。

比如,對於一個球隊來說,球員缺失有替補,但要是團隊關係不合,或者背後有黑幕交易,讓球隊的目標改為踢假球,這就不一樣了。

(三)、系統的輸入輸出

對於一個非孤立的系統來說,它還擁有另外兩個關鍵要素:輸入和輸出。

比如計算器輸入數字,輸出運算的結果。又比如人通過閱讀輸入知識,通過寫作輸出作品。

輸出往往對應著系統的功能和目的,如果我們只輸入不輸出,只考慮系統的元素,不考慮它真正的功能和目的,那麼往往便會本末倒置。

(四)、運用系統的兩種視角

運用系統有兩種視角:黑盒視角和白盒視角。

用計算器時,無需關心它怎麼造出來的,怎麼算的,只要按鍵看結果就行,即在使用系統時,不關注系統的內部元素和結構,而只關心繫統的輸入輸出,這是黑盒視角。

白盒視角往往是在分析系統時,比如分析一個問題,不僅要關注問題的解決方案(輸出),更要關注問題的原因(輸入、元素、關係)。

(五)、系統的三特徵

系統有三大特徵,適應性、自組織和層次性。

  1. 適應性:系統可以調節自身以適應更大的系統環境,如人的免疫系統能抵抗外界的病毒。
  2. 自組織:系統的元素自發形成組織,比如人類形成團隊、部落、國家,生物形成羣落。
  3. 層次性:在自組織的過程中逐漸突出層次,比如國家、公司的組織層次。

當然,你可能會反駁,國家明明是人組織出來的,怎麼會是自組織呢?

它的關鍵問題在於,從整個歷史的長河來看,為什麼會出現國家?

(六)、系統的湧現

沒有比「湧現」一詞更能體現系統之美了。

如果你去分析單個神經細胞,沒什麼特別,放一起也就是一團漿糊,但組成的人腦居然能產生意識,並且還時不時的蹦出靈感,而這就是湧現。

而湧現源自什麼呢,湧現源自系統的自組織,就如同神經細胞自組織出的人腦。

(七)、系統的反饋和延遲

當談到系統中元素的關係,本質上是基於反饋和延遲。

比如,在洗澡時,調節水溫的場景。水變冷了,趕緊調大,得過一會才感受到又太熱了,需要反覆多次才能調節到合適的水溫。

正因為反饋常常出現延遲,所以帶來的常見問題是,我們往往沒耐心等到系統給我們反饋的那一天,挖井挖一半發現沒水就放棄了,也許就只差一點點。

(八)、構建知識體系的關鍵

經常有人說要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我也曾用兩年去探索這個問題。

而從系統的角度來看,知識體系的關鍵在於,從底層的知識開始,加速知識的自組織和分層,以此實現知識的適應性,也就是可遷移的能力,並讓時間延遲去催化知識的湧現,反饋給自己源源不斷的收穫。

就好比系統思考這一個能力,能投射到任何領域裡,終生受用。

二、什麼是系統思考

什麼是系統思考,它是一種思維方式,概括性的解釋是這樣的:

系統思考就是從整體上對影響系統行為的各種力量及其相互關係進行思考,以培養人們對動態變化、複雜的系統性問題的理解和應對能力。

更深層次的解釋是,系統思考源自整體論。

整體論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兩種基本形式之一,另一種是還原論。

比如看一隻大象,只有兩種方式,一站遠點看整體,幾噸重的大傢伙,另一種是湊近點看局部,看象鼻子。

當然,你也可以看得更細,把大象解剖了,去研究它的器官和細胞。

但細胞不是大象,只有一整頭大象在眼前,才能看得出來,這樣才能是活的大象。

整體的思考,動態的思考,這就是系統思考。

三、系統思考的價值

正如前面所說的系統三要素中,系統的元素是次要的,系統的目的和功能更關鍵。

那麼,在深入系統的思考之前,我們得先思考,系統思考本身的目的和功能是什麼。

也就是系統思考的價值是什麼?

(一)、行為

你可能會說系統思考,自然是用來系統思考問題的,這沒錯,但不繫統。

要抓住系統思考的本質,先得認識到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基本形式是什麼。

這個基本形式叫行為

無論是生活、工作、學習,無論是動手的還是動腦的,一切都叫行為。

有行為才證明你活著。

那行為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行為是由決策決定的。

但當我們談決策,往往認為決策是政府、公司的領導者乾的事情,但並非如此。

比如說今天午餐是喫麪還是喫飯,然後你決定去喫飯,才會有去飯館的這個行動。

這就是決策,只我們沒有認真對待,只在表面上思考。

《系統之美》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決策者的系統思考」,它的含義就源於此。

(二)、行為與反饋

當然,既然是系統思考,就不是簡單的決策決定行為,這是線性思考的方式。

我們系統來看,先引入了理解和解釋兩個概念,然後展開。

有這麼幾條關係:

  1. 決策決定行為。
  2. 理解和解釋影響決策。
  3. 行為會反饋影響理解、解釋和決策。

舉個例子,拿人餓了去喫飯來說,表面上看只是一個餓了,然後去喫飯的行為。

但你餓了的時候,為什麼會想去喫飯呢?這裡面有這麼幾層意思。

  1. 因為你知道,人餓了就要喫飯,可能是學來的,也可能是本能。(理解餓和喫飯的關係)
  2. 所以當你餓了的時候,你會說,唉,我現在餓了,這是要喫飯了。(給出解釋)
  3. 我去XX地方喫飯去吧。(作出決策)
  4. 假設你去的那家店超難喫,你就會獲得新的理解和解釋,這家店難喫,下次不去了,從而影響下次喫飯的決策。(行為的反饋)

系統思考的價值,是作用在人的理解、解釋和決策之上,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一切行為。

那麼為什麼系統思考有助於理解、解釋和決策?

  1. 理解:能從事物的系統組成、輸入輸出上予以理解。
  2. 解釋:通過系統的理解,輸出系統的解釋。
  3. 決策:站在全局的角度進行決策,而不是流於表面和局部。

最後,對這段做下總結。當我們說,我想提升思維能力,理解力,提升決策能力,想改變自己時,系統思考可以給你答案。

你可能還聽說過結構化思維,金字塔原理,問題解決方法等等,這也只是系統思考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掌握了系統思考,這些基本都有了,就算沒學也差不到哪去。

這就是系統思考的價值所在

四、系統思考的三個維度

理解系統思考,可以從動態思考、深度思考和全面思考三個維度來認識。

(一)、動態思考

當我們思考問題時,有這麼三個層次。

  1. 由結果到結果,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也就是平時說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 由原因到結果,也就是發現問題,先思考問題的原因/本質是什麼,從原因上找答案。
  3. 因果循環,複雜問題往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問題的原因是另一個問題的結果,而問題的結果是另一個問題的原因,這個是動態思考的關鍵。

比如說養成早起習慣這個問題。

如果從結果思考,那就是直接定鬧鐘了,每天無論如何都在鬧鐘中起牀。

從原因上思考,你可能會認為是睡得太晚,調整下作息時間。

而動態的思考則是,是什麼要讓自己調整作息時間,而調整作息時間又能帶來什麼了。

比如能不能降低通勤時間,能不能通過花錢換時間,能不能改善睡眠,能不能不早起等等。

這樣就不會從表面上的早睡早起來思考,從而能夠找到根本的解決方案。

(二)、深度思考

所謂深度思考,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那要看什麼呢?要看到事物背後的趨勢和模式,區分目的和手段。

1、識別趨勢

什麼是趨勢,也就是一件事情是究竟是現在才發生,還是歷史的重演;事情是在變嚴重,還是在變溫和。

比如說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研究生跳樓事件, 如果是才發生的,孤立的現象,那你可能歸因於學習的心理素質不行,要加強心理輔導。

要是看趨勢呢,那就去找歷史的信息了,我從百度指數查詢了」研究生跳樓「這個詞。

你會發現2015年的還有次影響更大,當然,固然也有被現在的其他媒體分攤了流量的原因。

但絕不是孤立的現象,甚至可以想到裡面的每個一小波動,都有可能是一條生命,只是關注度不高而已。

並且也能看到,每次事件後發生不久,關注度迅速下來了。

雖然挺殘酷的,但歷史趨勢告訴我們,事實就這麼簡單,也這麼複雜。

這樣,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就不會從當下的,單一的事件的角度的思考了。

2、從表象到模式

深度思考的另一個解釋叫識別模式。

什麼是模式,通俗的解釋,模式是看似不同事物背後那些相似的規律。

比如,人有這樣種模式。

看別人的文章總喜歡挑錯,反對不了,錯別字也要找幾個。

跟別人觀點不同時,第一反應是反對。

孩子犯錯時,第一反應是批評。

遇到不公正時,第一反應是抱怨社會。

這其實是人的一種模式,姑且稱為批評模式。

這種行為模式不是孤立的,背後受到能力、身份等多方因素影響。

一個人會在不同場景表現同樣的模式,如果你能識別出這種模式,就更容易理解一個人。

當然,這也能用來分析自己的模式,從而更深層次的優化自己的行為。

3、區分目的和手段

深度思考的另一個關鍵是區分目的和手段。

前面也談到的系統的元素不是關鍵,目的纔是關鍵。

不這麼思考,就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叫做手段目的化。

舉個例子,我們辦公室坐久了,腰就容易出問題,所以我們定了個目標去鍛煉,然後方法是每天去跑步。

但是鍛煉和跑步不是真的目的,目的是改善腰椎,跑步能改善腰椎嘛,不一定啊,它不是鍛煉的腰的,甚至如果是在堅硬的馬路上跑,反而會壓迫腰椎。去做針對腰的康復訓練其實更好。

再談解決問題,我們說分析問題,要找到問題的本質是什麼,除了找它的因,還可以找它真正的果,就是我們要解決的這個問題,它究竟是為了什麼?

當找到真正的果時,這個問題也許根本不用解決。

比如前面談的早起,這個問題的真正的果,在於平衡個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時間,就睡眠而言,10點睡6點起,和0點睡8點起沒有任何區別,如果能解決平衡問題,根本不需要考慮早起的問題。

(三)、全面思考

全面思考是系統思考的最後一個維度,它是一種格局,也是一種能力,

我們說的眼界決定境界,大局觀,說的就是這個。

如果說動態思考、深度思考是形成系統思考的一個平面,那全面思考則讓系統思考立體化。

我們前面談系統時,分析系統的元素、關係和功能,輸入輸出等,都是簡單有效的全面思考方式,可以通過畫系統的組織圖,輸入輸入圖來分析,這裡不進一步闡述了。

1、跳出系統看系統

全面思考另一個啟示,我們稱之為跳出系統看系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而系統思考不僅能讓我們從系統的白盒視角,深入分析一個事物。本身也在讓我們隨時跳到系統之外,去看到系統真正的目的,以及輸入輸出。

就如同我們前面談的早起,如果從本質上解決生活平衡問題,根本不需要考慮早起。

這其實把跳出了問題所在的層次,把問題變成不再是問題了。

當然,還有另一種跳出問題的方式,那就是解決出問題的人,這也跳出了系統,不是嗎?

五、結語

就係統思考而言,本文也只是一篇入門式的簡介,僅圍繞著什麼是系統思考這個問題,如何系統思考,更深入的系統思考,我們後面再聊,你也可以從以下的參考資料,閱讀更多有關係統思考的內容。

參考資料

《複雜: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

《完美的羣體:如何掌控羣體智慧的力量》

《系統之美 : 決策者的系統思考》

《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

《如何系統思考》

易仁永澄模型庫

初開的思維框架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