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現代社會和我國古代有着不小的分歧。古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當今社會遭受了很多的反對。該不該打孩子,該怎麼教育,成爲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孩子還沒打,夫妻差點打起來

  最近收到了一個網友的私信,就叫她圓圓(化名)吧。圓圓說,她和老公在沒孩子之前,關係一直特別好,可是有了孩子之後,反而出現了很多矛盾。因爲老公從小就是被打大的,他一直覺得孩子犯錯就必須捱打,這樣才能長記性,尤其是男孩。可是圓圓卻生活在一個比較和諧的家庭,父母從來沒對自己使用過暴力,所以圓圓很不認同老公的思想。現在兒子已經1歲半,前幾天孩子在出門的時候鬧起來,說什麼都不肯穿厚衣服就要出去。老公一生氣,掄起胳膊就要打,卻被圓圓攔住,結果孩子沒等打呢,夫妻倆差點打了起來。

  “打不打”一直很有爭議

  其實有段時間,“到底該不該打孩子”在網上也引起了很熱烈的討論,無數個網友現身說法,給大家描述了一下自己小時候被打的場景。

  很多網友表示,自己小時候簡直被打怕了,現在聽到爸爸媽媽的腳步聲都會下意識的把和學習無關的東西收起來,雖然已經畢業很多年了。父母的成才教育,在大家的心裏都留下了不小的陰影。

  當然也有部分網友表示,自己當了父母之後才發現,有的時候是真的是不打不行。不打,孩子就不聽話,打了之後,多少還會有點後悔。

  其實該不該打孩子,還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適合一個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孩子。在面對某些情況的時候,打孩子,可能不僅不能讓他記性,還會讓他變本加厲的頑劣。

  家庭意見不統一,一個打孩子,一個護孩子。

  有些家庭裏,爸爸媽媽就要一個扮白臉,一個扮紅臉。這紅臉有了,看着孩子捱打,白臉心疼了。兩人自然會開始吵架,這個時候,什麼教育孩子改正錯誤簡直是想都別想。不僅不會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有人護着之後,孩子只會覺得爸爸/媽媽打我根本就是不愛我。

  “打孩子”可能沒用

  打孩子的目的從來不該是家長髮泄情緒,而是解決實際問題,可是很多時候,打孩子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孩子年齡太小,根本不記事

  不管打孩子的做法對不對,其本質都是爲了教育孩子改正錯誤。那麼孩子是不是能明白自己錯在哪裏,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有些孩子年齡太小不記事,你今天打了他,可能明天他就忘了,這還指望孩子改正什麼呢?而且年齡太小,家長在教育上無法控制正確的力度,還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新聞已經報道過多起,孩子被父母打壞的事件,這時候的父母再後悔也晚了。

  孩子叛逆期,性格問題本身就很嚴重

  說到打孩子,最最不能的就是在孩子叛逆期動粗。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自尊心,家長的棍棒教育,恰好就是完全的打碎了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別說教育了,多打幾次馬上就能離家出走。說不定,還會引起孩子的反叛情緒,馬上跟家長對着幹,現在也許打不過父母,但是孩子總有長大的那天,仇恨的種子也是會慢慢發芽的。

  家長不必打孩子,可以嘗試這樣做

  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打孩子並不是唯一的方式,家長需要用更加溫和而不失嚴厲的辦法。

  首先,雙方互相反思自己的錯誤,換位思考。

  並不是隻有孩子會犯錯,家長也會犯錯。換位思考對於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要求孩子學會認錯之前,家長也要有承認錯誤的勇氣。

  其次,約法三章,制定規矩。

  這個規矩不僅是給孩子制定的,也是給家制定的。從每個家庭的情況出發,以改正對方的毛病爲目標。然後,雙方一起朝着目標努力,遵守家庭的規則。

  最後,獎懲分明,不因孩子小就敷衍。

  家長制定了規矩,那麼自己首先就要遵守規矩。給孩子立下明確的賞罰制度,不僅是讓孩子學會規矩,也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在家庭教育上,我國很多的家長都有些“自以爲是”,總是喜歡把自己放在比孩子高很多的地位,然後以一種過來人的口吻教育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讓孩子成功地接收到家長想要傳遞的信息,還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引起親子之間更大的矛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