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在周代是一种诸侯级别的贵族的尊称。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在西周青铜器曾经出现过「邦君」的称呼,不过这个「邦君」并不是指后来的「国君」,可能只是周朝国都居住的某个特殊集团的领袖,并非周天子,却有一定的号召力,这种「邦君」后来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后来出现的「邦君」基本上就是「国君」的同义语。在青铜器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小型诸侯国的国君直接称「某君」,有时候则自称「某公」,在一定程度上「君」、「公」可以互换。这种用法一直到战国时期还普遍存在,比如东周君也可以称东周公,薛君也可以称薛公。臣子对主上可以称呼为「君」。战国时期的「君」一般特指称王的诸侯所册封的新贵。典型的就是战国四君子。诸侯王对于自己家族的贵戚或者有功之臣进行封赏,给予其一块封地作为他们的食邑,他们便可以以封地名称「某某君」,如薛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也可能君王给他们荣誉称号,比如武安君。或者是他们死后有某种尊号,比如靖郭君、孟尝君。还有一些封君,不称「君」而称「侯」,比如穰侯魏冉、应侯范睢、文信侯吕不韦。在秦国,逐渐产生了伦侯和列侯两种爵位。秦国有封地的「侯」大概相当于列侯。与「君」之间的差异似乎不是很明显。可能「君」成为一种偏荣誉的封号。授予「君」的贵族可能没有多少实权,而授予功臣的「君」可能没有多少封邑,类似「伦侯」。在赵国,有春平侯,又被称为春平君,似乎在赵国「君」与「侯」的界限不明显。


就是各国国君在自己的领土上给王公贵族和有功的人分封一块地盘,领主可以收税,可以养门客,但是不能建立军队。秦国后来改为封侯。比如商鞅就是商君,但后来的就叫候了,比如穰侯。


天子只有一个(称王),(君是国主封的最高等级的爵位)各诸侯在各自封地就蕃(公侯伯子男)封国(西周)。但封国也可以封臣,比如齐侯(姜齐)他本身是侯爵,他在他的封国封家臣,不能封他手下为候吧?齐侯他是周的封建领主,那么他封手下地位次于他,那么君这个爵位,孕育而生了(这是西周暂且说家臣,到了东周就不一样了,天子衰败,直接封臣了。)一国国王就一个。


没有这个爵位级别,不过因为封无可封,所以新造的。先秦的时候高于侯爵,低于公爵,因为公爵是王子王孙专有的,侯爵又不足以显示功劳。西汉时许平君封后之后,按成例许父是要封侯的,可霍光为了降低许家势力,封君,即有侯爵待遇但是无侯爵封号


战国时代的君没有固定爵位,只是一国的最高领导人,爵位随该封国的地位而定,如果是公国那该国国君的爵位就是公,如果是子国那国君爵位就是子,同理公候伯子相应封国的国君均有相应的爵位。而有名的四大公子如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都不是君,称呼里带君是后人对他们的尊称,只能算是储君,当时人们都称他们为公子。


就是古代的尊称,春秋战国时代称呼比较普遍,一般是君主,大臣和人民群众给有名气,道德,能力或官职的人的尊称,不是爵位,官位。日本继承了这一点,管姓什么就叫什么军,例如李君,王君,太君等。


有汉以前先秦时期,贵族文士武士最大之理想即封君建邦,最初也只有国主或大诸侯称君,随著五等爵级在大国诸侯中兴盛,诸侯中的诸侯用君也用得普遍起来了,不过君不是爵位,好似敬语尊称,封君就意味著有高度自治的所有权和治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