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衡量我這一生的標準,不是我幫別人賺了多少錢,而是我幫助了多少人變成更好的人。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 Christensen

 

哈佛商學院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是全球著名的商業思想家之一,被譽爲“顛覆性創新”之父。顛覆性創新的概念揭示了爲什麼會有“後來者居上”。


2010年春,哈佛商學院邀請克里斯坦森教授爲畢業班學生做最後一堂課的演講,請他將管理學的真知灼見運用到了人生規劃之中。當時,克里斯坦森教授已被診斷出患有癌症,因此,演講中的很多觀點來自於對“生命的價值”終極追問。


他的演講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不僅深深感動了現場的學生,也在新聞媒體和出版商中引起廣泛討論,隨後他出版了一本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被福布斯雜誌譽爲“21世紀生命哲學力作”。

  

那麼,克里斯坦森教授在最後一課中講了什麼?

 

“在最後一天的課堂上,我要求學生們把管理理論的聚焦鏡對準自己,並針對下列三個問題尋找答案,並且令人信服:

 

第一:如何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第二:如何確保家庭成爲持久的幸福源泉?

第三:如何確保不進監獄?”


最後一個問題聽起來像是開玩笑,但事實並非如此。克里斯坦森教授在牛津大學羅茲學者班的32個同學中,就有2個進了監獄。鋃鐺入獄的安然(Enron)前任CEO,傑弗裏·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也曾是他的哈佛同學。這些曾經意氣風發、正直有爲的青年才俊,不知不覺之中走入了人生歧途。

 

什麼原因讓他們從成功者淪爲失敗者?

 

克里斯坦森教授從三個問題切入,引導人們思考如何衡量人生的價值:如何規劃職業,如何看到工作的意義。如何處理家庭關係。如何避免犯錯乃至犯罪!


 

針對第一個問題“如何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克里斯坦森的觀點是:“如果做得好,管理就是最崇高的職業。其他任何職業都不可能提供這麼多的方式來幫助別人學習和成長,來承擔責任並因成就而被認可,以及爲團隊的成功做出貢獻。越來越多的MBA學生來商學院時,以爲從商就是買賣與投資。這樣想是很不幸的。做生意所帶來的回報,遠遠比不上通過成就他人而獲得的深情的回報。

 

儘管在商業領域裏享有巨大的聲譽,但克里斯坦森教授自己卻並不以此爲榮,在他看來:當他穿過死亡,走到上帝面前的時候,上帝不會問他幫別人賺了多少錢,而是會問他幫助了多少人。


關於第二個問題“如何確保與家人的關係成爲幸福的源泉”,克里斯坦森教授在青年時期投入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以嚴謹的學者態度,進行了長時間的深入思考。當時,他還在牛津大學讀碩士,儘管學業壓力很大,他還是堅持每天晚上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通過閱讀和思考,發現自己的人生目的。

 

後來,克里斯坦森教授認爲,青年時期就確立清晰的人生目的非常重要。因爲在今後的人生中,他每年用到那些經濟學專業知識的機會只有偶爾幾次,但人生目的卻可以指導每天的生活,是我們每天需要的生活原則,那是唯一最有用的東西。如果不願花時間搞清楚人生目的,一個人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必將在人生的怒海狂濤中飽受摧殘。

 

在後來的同學聚會上,克里斯坦森教授看到當年的哈佛商學院同學之中,不少人過着不幸的生活:他們離了婚,與孩子們也很疏遠。當初,他們之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在畢業之初就謀劃以後離婚或是疏離自己的孩子,然而最終卻遭遇了這樣的人生結局。原因何在?就是因爲當他們在決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資源與精力的時候,缺乏一個清晰的人生目標作爲指導原則。

 

正如行爲作用與反作用這一人生重大真理所揭示的:不同的選擇可以使你的人生走向不同的方向。如果沒有清晰的人生目標作爲方向,人們很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那麼結果必然很糟糕。將精力和時間投入空虛與不幸之中的人,他們就犯了短視的錯誤。那些忽略了家庭,那些沒有拿出時間和精力來建設家庭的人,沒有認識到:與家人的親密和睦關係,纔是最強有力也是最持久的幸福源泉。

 

 

關於第三個問題“怎樣確保我一定不會進監獄?,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到了人們常犯的“僅此一次”的錯誤——“雖然我知道按照一般原則,大多數人不應該這樣做。但是在這個特別情況下,僅此一次,情有可原。”

 

人們往往認爲這“僅此一次”的邊際成本非常低,這種想法像吸盤一樣把人們吸進狹窄道路中,而根本不知道這條路最終通向何方,以及這個選擇最終包含的全部成本。在幾乎所有的人類錯誤中,爲其辯解的理由都是“僅此一次”。

 

克里斯坦森教授認爲:在人的一生中,總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小決定。100%地去堅守原則,要比98%地堅持來得容易。如果能夠抵抗住“僅此一次”的誘惑,人們將受益無窮。因爲,生命是一條充滿未知的河流。假如你輕易越過這道防線一次,在今後的生活中,你可能會一次又一次地越過這道防線,最終,你一定會後悔那個必須面對的結果。“一失足成千古恨”,說的就是“僅此一次”!

 

最後,克里斯坦森教授總結說:

我很清楚,我的見解爲很多企業帶來了巨大收益;我知道我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當我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疾病時,我發現那些商業影響力毫不重要。我總結,上帝衡量我的尺子並不是美元,而是那些我曾經施加過影響的人們。


我認爲這是一種對我們所有人都有益的思考方式。不要關心個人聲望,而是去關注那些通過你的幫助能變得更好的人們。這是我對你們最後的一個建議:認真思考什麼纔是衡量你人生的正確標尺?

關於如何衡量生命的價值,讓我們再來看看一位著名企業家的案例。

 

 

前不久,雲南企業家褚時健去世了,他一生歷經坎坷、奮鬥不息的精神引發了很多企業家的共鳴。生前曾有人問他“您的墓誌銘上想寫什麼?”他回答說“褚時健屬牛”。


“褚時健屬牛”表達的是褚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精神,歷經坎坷、不屈不撓,在逆境中崛起,這是一種特別值得讚歎的企業家精神。


假如超越了這種精神,在墓誌銘的背後,或許可以寫上這樣五個字“褚時健屬馬”,馬是“犬馬之勞”的馬。


追隨聖賢的企業家,在人生的下半場,可以充分舒展生命,成就一番事業。這份舒展不是爲了證明自己有多牛,而是願意爲祖國和人民效犬馬之勞。

 

面對逆境,一個人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抱怨;

第二種方式是我不抱怨,我可以原諒你;

第三種方式是心懷感恩。


一顆感恩之心,會時時處處散發道德的光芒,會成爲真正人生的楷模,乃至於擁有歷史地位。就像《道德經》上講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今天,我們要企及生命更高的境界,務必追隨聖賢,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不斷地明白和體證人生的兩個真相:一個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一個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身處這個偉大時代,不必經歷磨難,企業家同樣地可以開發自己的心靈寶藏,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富有光彩。從今天開始,從當下開始,每個人都有機會利益到他人的心靈建設,這就是3.0戰略,這也是新商業文明。

 

3.0戰略一小步,新商業文明一大步。不需要等到垂暮之年再努力,從今天開始,每個人都可以建設自己,並且成就他人建設心靈品質,這就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價值!



來源:致良知四合院



 ▼
更多精彩推薦,請關注我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