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樓市大家談(quanadcom)

  大陸地區的房地產市場似然目前相當繁榮,但真正起步,其實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而大陸房地產市場的運營模式,主要還是參考了香港樓市,而隨着大衆眼界的開拓,人們發現,原來房地產市場上那些備受詬病的事物,其實都來自於香港。香港究竟給大陸樓市帶來多少“毒瘤”,這些東西在歐美根本就不存在。

  一、 公攤面積

  公攤面積的取消以及提上了日程,雖然公攤面積的取消本質上是爲了配合房產稅的徵收,然而廣大購房者對於公攤面積的取消卻是喜聞樂見,多數購房者認爲,公攤面積的存在,除了成爲開發商斂財的工具,根本毫無意義。公攤面積對於購房者來說並沒有任何的好處,即使現代樓房以電梯房爲主,電梯的存在仍然不能作爲公攤面積合理性的依據,因爲電梯帶來的購房成本,完全可以制定一個明確而又統一的標準。

  然而,現實中的公攤面積最受詬病之處就在於不透明以及不統一性,購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買回來之後才發現其實不足70平米,而對於面積大幅縮水,開發商並不會進行具體的解釋,只是以一句公攤面積進行搪塞,這一不透明性給開發商趁機斂財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購房者卻享受不到絲毫的好處,這也就是取消公攤面積這麼多年,終於引起上層重視的原因。而公攤面積並不是房地產市場的必須品,只是香港樓市的獨特發明,在歐美國家並不存在。

  二、 物業公司

  即使是現在,不少購房者也心知肚明,中國並不是所有的小區都存在物業公司,只是含有物業公司的商品房小區佔據多數,但是,沒有物業公司的小區,同樣也能正常運營,而物業公司的強制收取物業費、強制漲價、管理服務質量較差等行爲,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業主的不滿,紛紛要求取消物業,甚至給物業公司扣上一頂“黑社會”的帽子,這一說法固然有些過分,卻不得不令人思考,物業公司究竟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比起公攤面積,物業公司並不是沒有給購房者帶來實際的好處,物業公司的管理服務,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業主依然對此感到不滿,認爲物業本來就不該存在,因爲物業公司所提供的服務,並不是物業公司的專利。事實上,歐美國家就不存在物業,物業原本就是香港樓市的創造,也是香港帶來的“毒瘤”。

  歐美國家實行的是街區制,商品房周邊公共資源設備同樣有街區進行管理,而非公共資源的維修則由業主自己負責,與國內未出現物業之前的居委會相類似,只是在物業公司出現之後,幾乎爲物業公司所承包,令廣大業主幾乎忘記了,物業公司並不是現代房地產市場與生俱來的產物。

  公攤面積的取消可能在所難免,你認爲物業究竟該不該取消呢?

  長期堅持創作不易,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大家點個贊,以示鼓勵。喜歡我就關注一下哦,謝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