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霍利婷社科院團委

阿爾弗雷德 . 阿德勒(1870 ~ 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20 世紀初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並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個體心理學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觀世界,又關注人與自然、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並堅信個體決不能脫離他人和社會而單獨存在,因而要培養其健康的社會興趣,學習與他人相處的藝術。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涉及到自卑與補償、社會興趣、生活風格等概念。同時,個體心理學理論非常強調家庭在個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為家庭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心理學依據。

一、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一) 自卑與補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本身並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人天生自卑,因為人初到人世時是弱小、無力的,完全依賴成人,由此而產生自卑。自卑感促使人努力克服缺陷,迫求成功,這種努力稱之為補償。人們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極具彈性的,大致可分為適當補償、缺乏補償、過度補償三類。

適當補償是指一個人在某方面受到阻撓時,會儘力解決問題,找到新的出路,獲得自我實現和自我價值。然而,具有神經症傾向的人面對自卑感,往往表現出缺乏補償或過度補償的現象。缺乏補償時,人面對自己的卑微和無能倍感消極,不敢正視現實。極力掩飾自己的緊張體驗,最終放棄改善處境的想法,這就是阿德勒所講的自卑情結。過度補償是指,為了擺脫卑微極力尋求另外一種滿足,以掩飾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顧別人的需要和社會的要求,只專註追求個人優越,變本加厲地自我表現,專橫跋扈,貶低他人。這是自卑情結的變形,可稱作優越情結。阿德勒認為有三種情況容易導致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

1. 身體器官缺陷。它會引起兒童的生理自卑,使其喪失在社會中扮演有用角色的希望,並認為自己被這個世界所侮辱。他們大都只會關心自己的感受。不過,如果把他們導向正途,就可能激起積極的補償。古今中外都不乏身殘志堅的榜樣,如中國殘疾人事業的莫基者鄧樸方、不朽的聾人發明家愛迪生、坐輪椅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等等。

2. 受溺愛或嬌縱。被嬌寵的兒童大多會期待別人把他的願望當法律看待,他不必努力便成為天之驕子。通常他還會認為,與眾不同是他的天賦權力。當他進人一個不以他為中心的境地時,就會若有所失而覺得世界虧待了他。為了尋求補償,他有時會打擊或破壞團體的合作。

3. 受忽視或遺棄。這樣的兒童不知道愛與合作是什麼。他曾經被社會周遭冷漠地對待,於是從此就錯以為世界永遠是冷漠的。他不但懷疑別人,也不能信任自己。

(二)社會興趣

阿德勒認為有神經症傾向的人在處理人生的三個主要問題時會遭遇困境,它們是:社會、職業和愛情。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做出反應時,都表現了他對生活意義的深層感受。固然每個人對生活意義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阿德勒認為良好的生活意義應該符合一些共性:「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和互助合作」、「人類的重要性是依他們對別人生活所作的貢獻而定的」。這就是他所說的「社會興趣」,指個人具有的為他人、為社會奉獻的自然傾向。

雖然社會興趣是遺傳而來的,但它必須加以認識才能得到發展,並且只有當兒童處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得到發展。如果這種潛能沒有被認識,社會興趣得不到充分的發展,這樣的人就會過著最不幸的生活。阿德勒認為,所有失敗者在處理職業、友誼和愛情等問題時,他們的興趣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

(三)生活風格

每個人克服自卑感,尋求優越感的方式各不相同,人們追求優越的獨特方式,稱之為生活風格。生活風格大致可區分為健康的和病態的兩大類型,兩者的區別在於超越自卑、尋求補償時是否兼顧社會利益。病態的「生活風格」又可分為三種:(1)統治-支配型:這類人傾向於支配他人。他們具有很少的社會興趣卻表現得比較主動,其行為也許是利己的;2)索取依賴型:這種人喜歡依賴別人的勞動,向別人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3) 迴避型:他們通過避免與職業、朋友或者社會牽連來避免失敗,往往碌碌無為、迴避問題。阿德勒將健康的生活風格稱為「社會利益型」的生活風格。持「社會利益型」生活風格的人,能正視人生中的問題,他們總是以有益於社會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只有社會利益型的人才擁有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因為他們是為人類謀取更多福利的人。

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有益啟示

阿德勒畢生都致力於研究人格在幼年時期的形成過程,他認為兒童在4 ,5 歲時,生活風格就已經定型了。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影響至關重要,而且往往會持續一生。在自卑與補償、社會興趣等理論基礎上,阿德勒提出了關於兒童人格發展的諸多觀點,這對現代家庭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 一)對有自卑傾向的兒童進行補償

1. 對有身體器官缺陷的兒童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但由於先天遺傳和後天發育中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一部分孩子因身體疾病而出現缺陷。有一對年輕夫婦,都在醫院放射科工作,孩子一出生就是「兔脣」。母親非常傷心,但是她並未放棄對孩子教育培養的責任,孩子說話有困難,她就頑強地訓練孩子說話,並注意培養其認識能力和學習習慣。孩子到了3 歲仍然無法自如地使用語言,但他卻能很好地理解別人的意圖,其他方面也都很正常。這時,母親領著孩子做了整形手術,手術後這位母親堅持不懈地按醫生的要求訓練孩子講話,孩子漸漸地能夠發出一些簡單的音節,雖然外人還昕不明白,但媽媽卻可以準確地翻譯。

這是一個成功運用補償策略的案例。這位母親首先通過培養孩子的認知與行為對孩子進行補償,之後對孩子的生理缺陷進行校正,並積極嘗試為孩子築起安全的心理防線。

2、對被嬌寵的兒童

阿德勒同意這樣一個論點:」母親保護兒子的傾向,比其他的各種傾向都要來的強烈」 ,而目前我國社會又處於少子時代,嬌慣和溺愛孩子的現象較為普遍。為了避免孩子被寵壞,家長可以嘗試如下方法。

(1)不給孩子特殊待遇。應當把孩子視為家庭的普通一員,家裡的許多事物都應該大家分享。鼓勵孩子「克已利人」,「愛人為樂」。

(2)不要過分注意孩子。如果家中有客人來訪,要提前教給孩子待客之道;客人到來後,不宜對孩子過分熱情,不把孩子當作中心話題。

(3)鼓勵和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這樣既培養了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自立能力,又增強了責任感和自信心。

(4)在孩子病痛、困難面前不要驚慌。看到孩子病重,父母心裡一定會非常焦急,但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成人面對痛苦和困難越坦然,孩子越能學會堅強勇敢,趟能經受得住日後可能遇到的各種磨難。

(5)敢於嚴格要求孩子。教育者在孩子面前永遠不要有祈求央告的態度。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應當是嚴肅認真的;教育的神情應當是堅定和充滿信心的;教育的方法應當是孩子做好了要給予讚許和鼓勵,做錯了就要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因為無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

3. 對被忽視的兒童

較少有父母認為自己忽視孩子,然而,一位母親告訴我,二年級的女兒鄭重其事地對她說:「媽媽,你根本就不關心我,只關心我的學習。」這並不是個別現象,由華師大、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共同主持的《上海市中小學生家長對子女學業與成長的教育態度及家校合作現狀的調查報告》顯示,家長對子女成長的關注點當中,學習成績仍是「重中之重」。關於「您最關注孩子的哪方面?」這一問題,超過六成的小學生家長和近半數的初、高中家長認為自己最關心的是子女的學習成績,選擇率最高。而小學生家長和初中生家長選擇率最低的選項均為子女「情緒變化」,分別為1.1﹪和0.4。

阿德勒指出:「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經驗都無法取代的」。獨生子女在家裡往往缺乏與同齡人的交流與溝通,如果父母不能走近孩子的世界,一天到晚只把學習成績掛在嘴上,很容易使他們在進人青春期後自我封閉或與父母對立起來。父母應該創設平等開放的家庭情感環境,經常與孩子交流對事情的看法,認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眼中的世界。唯有如此。孩子才會感受到家庭的理性與溫暖,形成較強的自我認同感。

(二)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

阿德勒認為,有無社會興趣是衡量個體是否健康的主要標準,社會興趣的水平決定一個人生活意義的大小和對社會貢獻的程度。個人能否獲得一種充分發展的社會興趣,早期主要取決於家庭。母親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起相互信賴的情感關係;然後把孩子的興趣擴展到其父親身上;以後,她還要使孩子的興趣轉向環繞著他的社會生活,轉向朋友、親戚和平常的人類。「父親的地位和母親的地位同等重要……他的影響也較晚才發生效果」,父親的任務是「必須證明他自己對妻子、對兒子,以及對社會都是一個好伴當。他必須以良好的方式應付生活的三個問題:職業、友誼和愛情」。

在職業方面,父母要主動接受職業訓練,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工作,向孩子傳遞積極的職業觀和理想觀;在友誼方面,父母應該與周圍的社會建立起良好的聯繫,與雙方的長輩、兄弟、姐妹友好相處,讓孩子體會到合作之道;在家庭中,父母雙方應表現出謙讓、體貼、關懷、尊重等行為。父親不應利用他的經濟地位作為統治家政的依據,要尊重母親在家庭中的創造住勞動。母親不應利用「告訴爸爸」作為強迫孩子服從的手段,從而妨礙了父親與孩子之間建立平等的關係。父母良好的情感關係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別觀念和婚戀態度。

(三)讓孩子在合作中形成良好的生活風格

良好的生活風格有賴於兒童社會興趣的發展,而社會興趣又建立在合作與奉獻的基礎之上。因此,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首先,要讓孩子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住。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任務必須由多個成員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只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其次,要讓孩子體驗合作的樂趣。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要達到現實的目標,雖然有些合作的結果是失敗的,但是,在合作過程中,只要參與者都盡了自己的努力,這就是一種成功的合作。此外,應該教給孩子一些合作技能。年幼的孩子可能不會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發地表現出合作行為,也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合作。這就需要家長教給孩子一些合作的方法。比如,搭積木或玩商店遊戲前,大家應該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時,要協商解決;當玩具或遊戲材料不夠用時,應互相謙讓、輪流使用;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要主動用動作或語言提供幫助:當自己遇到困難且無法獨立解決時,可以主動找同伴或家長協助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的合作情景,幫助孩子逐漸習得合作的方法。

信息時代的競爭愈演愈烈,然而競爭與合作並不是對立的。一個沒有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人,很難在競爭中取勝。未來社會更加需要團結協作的精神。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可以讓孩子顧利融人羣體和社會,並以友善與奉獻的心態面對生活。這也就是阿德勒所倡導的「生活意義」之所在。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年2月7日,逝於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基本觀點

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交往,相互依賴,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則強調人的生物學本能。

其次,個體心理學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內各種動機、特質、興趣、價值所構戊的統一整體。個體心理學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個體心理學認為性只是人類行為的動力因素之一,阿德勒並不完全否認性的作用,但他認為性的作用在決定人的行為方面只扮演一個極不重要的角色。他認為,真正對人的行為起作用的還是人的社會需要。

主要概念

追求優越

他特彆強調意志的實現對人的意義。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個人生來就有一種內驅力,將人格各方面匯合成一個總目標:要求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出人頭地。這種為優越而進行的奮鬥是內在的,不僅在個體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歷史上同樣進行著這樣的奮鬥,它引導著人和種族永遠不斷進步。

追求優越是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他認為人人都有一種,向權力意志這種天生的內驅力,將人格匯成一個總目標,力圖做一個沒有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羨慕別人,勝過別人,征服別人等都是這種追求優越的人格體現。

但是,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的結果卻有兩重性。它既可以激勵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積極的成長,也會由於追求個人優越而忽視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從而產生「自尊情結」,使人變得缺乏社會興趣,妄自尊大起來。

自卑和補償

自卑與補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阿德勒堅持自卑感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在他看來人生本來並不是完整無缺的,有缺陷(包括身體缺陷)就會產生自卑,而自卑能摧毀—個人,使人自暴自棄或發生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能夠使人發憤圖強,振作精神迎頭趕上,如此解決原始缺陷和追求優越之間的矛盾。

阿德勒認為,人對某些缺陷的補償是自卑的重要內容和表現。他說一個器官有缺陷的人會產生自卑情結令他盡最大的努力去補償以取得優越。他認為如果兒童順應或很少反抗,這種自卑感就帶有女性品質或使他成為生活的弱者,反之,兒童若奮起反抗,這種自卑感便帶有男性的品質。「任何形式的不受禁令約束的攻擊,敏捷,能力,全力以及勇敢,自由,侵犯和殘暴的特製都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質。」

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阿德勒認為人追求化越的目標總要通過各種行為方式來實現。所謂生活風格,就是指—個人在早期社會生活道路上已定型化的行為模式。他非常重視家庭行第、出生次序、和家庭氣氛對兒童性格類型形成的影響。

阿德勒還提出「創造性自我」的概念。在他看來生活風格對人格的影響是潛意識的或被動的,而創造性自我則是按照自己的創造性構建起來的獨特的生活風格,是主動有意識的行為。即人格直接參與自己的命運井決定自己和外界的關係。

創造自我

阿德勒認為自我可以按照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格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人是有意識的個體,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參與決定自己的命運。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的宿命論觀點。影響人的成長有三個要素,即遺傳、環境和創造能力。其中創造能力起重要作用。它與其他兩個要素結合起來,纔可克服人生障得。它追求經驗,甚至創造經驗以幫助個人完成他獨特的生活作風。創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貫性、穩定性和個性。它是人類生活中活的因素。

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基本概念之一,指人具有一種為他人、為社會的先天思想準備和自然傾向。他認為人是社會性生物,在人的本性中天生具有社會興趣的潛能。社會興趣不僅是一種涉及與別人交往時的情感,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評價態度和認同能力。阿德勒還認為有無社會興趣是衡量個體是否健康的主要要標準,社會興趣的水平決定一個人生活意義的大小和對社會貢獻的程度。阿德勒認為人的社會興趣最初是由兒童同其父母間的早期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務之一乃是喚起和培養兒童的社會興趣,對兒童的溺愛和漠視則是影響兒童社會興趣發展的兩個重要原因。

社科院 團委 喬牧川 供稿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示》,《基礎教育》2008年 第8期

霍利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系碩士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