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社科學術圈

作者|張耀銘

隨著市場經濟中的不良現象向學術領域的不斷滲透,隨著以量化為主導的學術評價越來越強勢,學術期刊受到了雙重壓力的夾擊,由原先的邊緣地帶被推向風口浪尖,屢屢成為被質疑、被抨擊的對象。早在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報》就發表《祛癰扶正,學術期刊治理勢在必行》的報道,記者在文中指出:學術期刊亂象紛紜,存在買賣版面、違規增刊、頁數增多、「假刊」、虛假引用等現象,「諸多亂象是期刊異化的產物,嚴重敗壞期刊自身形象,玷污學術風氣,令學者深感憂慮乃至憤怒。」把一切責任都推給期刊,顯然不公平。不過,現狀確實令人擔憂,在某種意義上說學術期刊得病了,而且還病得不輕。在筆者看來,主要存在以下亂象。

亂象之一:「假刊」牟利

「假刊」現象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據《法制日報》2001年報道,河北省承德醫學院學報某些編輯人員為了撈錢,竟私自出版盜版學報,受到了新聞出版部門的查處。據《中國青年報》2013年報道,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早在2000年就已合併至北京交通大學,但《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仍在出版,每月出版3期,收取版面費。為騙取外界信任,該學報還偽造了《期刊出版許可證》和學報官方網站。《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2期共刊載了259篇論文,涉及我國除港澳臺外的31個省(區、市)的340名作者,其中既有副教授、教授,也有小學甚至幼兒園教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查明這是典型的「假刊」,根本不具備法定出版條件,因此依法予以註銷。

亂象之二:增刊泛濫

增刊是指由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批准後在正常刊期外增出的刊物,原本是為瞭解決刊物因刊期、篇幅所限,導致供過於求矛盾的一種變通辦法。根據有關規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1-2期增刊,並可適當收取一定數額的工本費用。由於增刊的主管單位、主辦單位和刊號都與正常週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不能稱之為非法出版物或違規出版物,所以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和市場需求。不少學術期刊看到了「商機」,爭先恐後地出版增刊。一時間,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增刊:有待價而沽、不計稿件質量,只要給錢即可發稿的增刊;有出讓增刊編審權,由某組織或個人買斷編審權的增刊;有由幾個編輯分版承包組稿合成的增刊;有企業或單位贊助因而也主要刊發這些單位作者文章的增刊。學術期刊出版增刊,既有經濟利益的驅動,也有「職稱稿件」的壓力,致使一些質量低劣的文章得以發表,並堂而皇之地以合法身份進入學術資源庫中。2005年,教育部曾通報批評了《現代中小學教育》濫出增刊,以此作為創收手段,「嚴重損害了高校期刊界的形象,腐蝕了編輯隊伍,破壞了出版工作秩序,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亂象之三:買賣版面

據瞭解,國內自然科學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因紙張、出版及發行費用急劇增加,絕大多數科技期刊出現虧損,且數額日益增大。為解決這一棘手問題,1988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出臺了《關於建議各學會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通知》。《通知》稱,「各學會的學術期刊是各學科領域全國同行共有的論壇和財富。在經費問題上,除受託承辦單位給予支持外,還應該爭取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支持。收取論文版面費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因此,建議各學會的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不過,《通知》還特彆強調學術期刊「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形式出賣版面,使期刊質量受影響。」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買賣版面的始作俑者雖已無從查考,不過搭車跟風的現象卻屢見不鮮。跟風者之所以熱衷於「跟」,歸根結底都是利益驅動。其實,國內辦得比較好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都不收版面費,恰恰是一些經費短缺、學術水平差的期刊收取版面費,刊物越編越厚,論文越發越短,錢越收越黑。論文買賣,買了利益賣了學術,發表的多是粗製濫造的學術垃圾,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亂象之四:學術平庸

有人以「井噴現象」形容學術論文近年的生產和發表。在這種虛假繁榮的背後,是數量與質量的不成正比,是學術質量不高、學術觀點雷同、論證重複的平庸之作泛濫,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大量發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的基本科學指針統計顯示,1997~2007年的10年間,在前145個國家中,我國論文總數排第13位,論文引用數排第6位,但單篇論文的平均引用數卻位居第117位。學術平庸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低水平重複、膚淺分析和搞噱頭吸引眼球,其本質特徵是思想能力的缺失,阿倫特稱之為「平庸之惡」。平庸之作表面上看具有某種吸引力,其實是無聊的偽學術,不可能長久。學術平庸對學術的蛀蝕,比學術不端更為普遍、更為嚴重,因此也更難揭露、更難治理。學術平庸與雞肋期刊,互為因果,惡性循環,這是對學術生態的巨大傷害。所以,不少有識之士呼籲:拒絕平庸,超越平庸!

亂象之五:虛假引用

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的發布平臺具有學術評價的功能,同時作為期刊主體又是被評價的對象。專業評價機構藉助行政權力部門的青睞,高舉「量化評價」的指揮棒,通過採集各種引文數據對學術期刊分等定級,並發布排行榜或排名表,一時間攪得周天寒徹,進入者彈冠相慶,落選者垂頭喪氣。有的期刊為擠進核心期刊的行列不惜造假,拉幫結盟互相引用對方的論文;有的期刊要求作者提交的論文必須引用本刊發表過的論文,以提高影響因子;有的期刊公開懸賞學者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引用該刊的論文;有的期刊為不跌出排行榜或排名表,甚至施加各種糖衣炮彈;有的期刊為了迎合核心、來源期刊評選的偏好,更在選稿、用稿和參考文獻等方面投其所好,逐漸喪失了學術個性和活力。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買賣版面、違規增刊、頁數增多、「假刊」、虛假引用等現象,看似亂象紛呈,各不相同,但從中都可以看到利益糾葛清晰的影子,這是諸種亂象的共同動因。近年來,學術期刊與學術亂象、權學交易和錢學交易等不良風氣越來越多地聯繫在一起,確有少數期刊人難辭其咎。他們喪失了道德底線,把學術期刊作為謀取私利的資源,暗箱操作越來越多。

必須指出的是,與學術期刊亂象同時存在的是學術亂象和評價亂象,三者之間是有緊密關聯的。事實上,學術功利主義籠罩著整個學術生產體制。當下的中國高校,可量化的學術研究被抬高到空前的、過度重要的位置。學校是否優秀,教師是否能夠升等、研究生是否可以畢業,科研的成績單成為最重要的衡量指標。老師的教學可以馬虎、學生的畢業論文可以勉強通過,但只要有相當量的論文發表,便一俊遮百醜。多數高校對教師的年度考覈和升等要求,都有嚴格的論文發表量規定,而一個大學每年的論文發表篇數,都影響到官方和民間的各種大學排行榜的位置,是大學領導政績工程的核心部分。於是千軍萬馬寫論文、拼數量,就像大躍進時期的全民大鍊鋼鐵,產量是最重要的,而質量如何,倒是其次的。

功利主義太重,學風浮躁,就會急功近利:急於發文章、急於拿學位、急於出專著、急於評職稱、急於爭課題、急於成名家。「當學術研究中的非學術因子成為一種主導時,不僅帶來研究者的精神變異,更帶來學術的社會性危機,最終使學者和學術都失去了社會的公信力。」一言以蔽之,我們在抨擊學術期刊、學術評價亂象的時候,不能忽視或者遮蔽了體制所應承擔的責任。

點擊查看 ???? 遠離教學事故!大學老師必備APP

來源於:本文作者張耀銘/《新華文摘》原總編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社科學術圈整理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學術君精選

轉行or堅守,是否每一個理科生都經歷過這樣的迷思?

缺脊少梁:河北的高校發展困局

小心你身邊那個當輔導員的人!

查看更多學術資源:下載PPT模板、查找論文寫作技巧、推薦高校學術工具

本篇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學術資源大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