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德國在歷史上一直都不是傳統海洋國家,儘管其前身普魯士在18世紀著名的腓特烈大帝的帶領下曾幾乎橫掃整個歐洲,但其海上力量卻弱小到幾乎可以被歐洲任何一個擁有正規海軍的國家蹂躪的地步,而這一切不利於德國海軍發展的因素直到後來在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後纔有所改觀。

那麼晚清時期的北洋水師爲什麼要從傳統陸權強國的德國來購買鐵甲艦呢?下面我就通過個人的看法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世界上第一艘鐵甲艦是是由法國在1859年11月24下水的“光榮”級鐵甲艦,該級艦共有三艘,分別是“光榮”號、“無敵”號、“諾曼底”號。而鐵甲艦的下水,也把歐洲其他海上強國從風帆時代引進了蒸汽時代。

再把時間軸拉向幾十年後的晚清,從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開始醞釀建設海軍。在當時,清政府建設海軍主要是爲了抵禦外侮,尤其是着眼於防範來自海上的侵略。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事件發生,清政府受到很大影響,因日本當時還擁有舊式鐵甲艦,而清朝水師則多是鐵殼、木殼船,遂就海防問題展開討論,決定建立海軍。

在籌建北洋海軍之處,也就是1875年開始,此時的清政府大都從英國購入軍艦。例如早期向英國訂購的“龍驤”、“虎威”、“飛霆”、“策電”、“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等11艘炮艇以及“超勇”、“揚威”等兩艘快船。

再講解北洋水師爲什麼要從德國購買鐵甲艦之前,不妨來瞭解一下爲何晚清政府要購買鐵甲艦。1879年,清政府在對外交涉上遇到了兩件大事,一是東南海疆問題 日本佔領中國藩屬國琉球,中日展開交涉。二是因《中俄伊犁條約》,俄海軍遠東艦隊在中國近海遊弋、威懾清政府,同時因西北邊疆割地賠款而引發的朝廷中主戰與主和派的激烈爭論。其中,主張海軍建設的李鴻章更是強調要購買新式巡洋艦以及鐵甲艦,不然中國則永無購鐵甲之日,永無自強之日。

由於李鴻章的全力推動,晚清時期的中國才向購買鉅艦大炮發展了最關鍵的一步。1885年,定遠、鎮遠兩艘大型鐵甲艦來華之後,中日海軍之間的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日本對北洋水師的鐵甲艦是畏之如虎,在差距懸殊的狀態下,日本開始籌集資金取而代之的是瘋狂擴充海軍用以備戰。

而至於晚清爲什麼向德國購買鐵甲艦,是因爲在這之前清政府原本計劃向英國訂購鐵甲艦,但由於英國人要價過高,恰逢此時的德國向清政府開出了極具誠意的價碼,兩艘定遠級鐵甲艦,一艘140萬兩白銀,另一艘120萬兩白銀,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再加上與之配備的魚雷艇、主火炮、魚雷發射管以及人工等雜費之外兩艘鐵甲艦抵華時共花費約340萬兩白銀。

但由於德國是新興的海洋國家,自然是不能跟強大的英國海軍相比擬,以至於定遠級的設計在裝甲和炮塔布局上很大程度上是借鑑參考了英國“不屈”號的佈局而設計的,其次在定遠級的整體設計上則是參考了當時德國最新建造的鐵甲艦“薩克森級”作爲參考對象。

定遠級全長91米,艦寬18米,喫水6.1米,航速14.5~15.4節,續航力在10節的航速下能達到8300公里,搭載船員363名。

武器配備4門305毫米主炮,2門150毫米副炮,75毫米炮4門,37毫米炮8門以及3具356毫米魚雷發射器。

綜上,晚清政府爲什麼向後起的海洋國家德國購鐵甲艦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便宜!

以上均爲個人看法,如有興趣歡迎留言評論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