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帶的小天體沒有吸聚成大行星是一個必然,柯伊伯帶由於其組成的物質不多且分布稀薄,加上自身存在奇特的結構,因此其中的小天體沒有結合形成行星。

首先,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是一個圓盤狀的天體密集區域,位於離太陽30個天文單位的地方,最遠可到達50個天文單位。它類似於一個更為龐大的小行星帶,不過其中包括的物質成分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了眾多小天體或者太陽系早期形成時期的殘餘。

雖然許多小行星主要由岩石和金屬組成, 但大多數柯伊伯帶天體主要由冰凍的揮發物,類似冰一樣的物質組成, 還含有甲烷、氨和水等。這使得柯伊伯帶的總體物質成分密度較低。

其次,柯伊伯帶中位於40-42個天文單位之間的小天體由於受到海王星的引力作用,都不能在這段距離中保持穩定的軌道,從而導致在這片區域中的小天體數量較少,使得柯伊伯帶在其當前布局中存在明顯的間隙。

並且科學家發現位於50個天文單位之外的區域中柯伊伯帶的小天體也較少,因為按照傳統的柯伊伯帶理論,由內向外的柯伊伯帶天體應該多才對,但實際觀測到的數量反而較少,而且現已證明不是觀測誤差的問題,這個詭異之地也被形象地稱為「柯伊伯帶斷崖」。這種奇特的結構加上稀薄的物質分布使得柯伊伯帶內的小天體聚合成行星十分困難。


首先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首先,行星的形成機制,甚至恆星的形成機制,並不像物理學解釋的那樣那麼清楚(個人認為)。你想一下,恆星為什麼會形成?行星又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地球,金星,水星等是固態的,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是液態的,甚至是氣態的星球。為什麼土星的環,不會凝聚成一個星球呢?為什麼啊?火星和木星之間,會形成一個小行星帶,而不是一顆行星呢?所以光靠凝聚說是解釋不通的。因為如果天體的運行速度是一樣的話,它是凝聚不到一起的。這其中必須有一個天體是運行速度較其他的運行快,不斷的去碰撞,去吸引,才能凝聚在一起。不然的話,你試想一下,如果地球軌道上,另有一個地球一樣的天體和地球的運行速度一樣的話,它們會凝聚在一起嗎?所以我認為,如果要形成一個較大的星球的話,必定這個天體它的運行速度與別的天體的運行速度,甚至宇宙塵埃的運行速度是不一樣的。一己之見,不對之處,敬請賜教。


首先為題主腦洞大開的想像力點贊。

這個問題己經在問題本身中說明了答案。非常簡單,簡單到大道極至了。原因就是其身質量太小之故。沒有足夠的凝聚能力——引力。能在太陽家族中有一席之地就很不錯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