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們親曆北京“溫州村”的變遷後,做齣瞭新的選擇…)

2018年3月的一天,在北京豐颱區南苑路的一傢小麵館裏,《浙商》記者喫瞭一碗清江三鮮麵。麵條是典型的溫州做法,加瞭足料的小黃魚和其他海鮮。老闆和大多數食客都是溫州樂清人,點單、上菜,全程樂清話。

20多年來,這一帶都是溫州人在北京的聚居區,它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大紅門。鼎盛時期,約有11萬溫州人聚集在這個與天安門直綫距離大約5公裏的地方,從路邊攤做起,一度主導瞭華北地區的服裝批發生意。

2013年之後,北京的城市定位越來越清晰,服裝批發市場之類的非首都功能開始嚮外疏解。凝聚著一代人青春歲月的大紅門,在新時代有瞭全新的方位。在此經商多年的溫州人,在無可抗拒的變革麵前做齣瞭怎樣的選擇?《浙商》記者採訪瞭其中三位。他們雖然不能完全代錶其他人,但他們的人生軌跡,是一代溫州人不斷奮鬥的縮影。

他們親曆北京溫州村的變遷後 做齣瞭新的選擇

“門”中人

01

從市場到商場

1992年,陳勝勇來到大紅門。那年,他19歲。

那是溫州商人在北京開闢商業疆土的年代。賣眼鏡的聚集在朝陽區,電子産品銷售聚集在西四,而豐颱區大紅門則是做服裝的樂清人、做紐扣的永嘉人的大本營。

上世紀90年代初,電影《少林寺》風靡全國。少林寺、武當山、行俠仗義是那個年代很多溫州年輕人的“夢想”,他們拜師習武、兄弟情深。武俠世界的老鄉情結、師徒情誼,被溫州人帶進瞭生意場,“師傅帶徒弟”“先富帶後富”“老鄉帶老鄉”在大紅門盛行。

陳勝勇就是這樣被“帶”來的。他最初跟著父母在東北做服裝生意,同時因為對武術癡迷,一邊還在拜師習武。而教他“功夫”的老師,就是後來在北京做生意時的良師益友、著名浙商盧堅勝。

因為感覺東北的生意不太好做,又聽說北京機會多,陳勝勇動瞭闖京城的念頭。1992年,陳勝勇來到北京,在樂清老鄉紮堆的大紅門尋到一處落腳點。

彼時的大紅門還是遠離市中心的北京“郊區”,以樂清人為主的服裝小攤販聚集在這裏,幾個人閤租一間房子,沒日沒夜地加工服裝,再賣給北京市民。服裝地攤在道路兩邊“野蠻生長”,欣欣嚮榮。大紅門甚至齣現瞭“浙江村”、“溫州村”——村裏通行的語言是溫州話(主要是樂清話),遇到糾紛和問題,用江湖法則和老傢規矩解決。

但是路邊攤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城市管理部門擔心市容市貌、交通擁堵、違規佔道、治安管理等一係列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看起來既務實又充滿智慧。就在陳勝勇到北京的這一年,溫州市工商局和北京市豐颱區工商局聯閤嚮商戶集資,推齣臨時攤位市場,以改變隨意擺攤的亂象。後來聞名一時的京溫商場、連發窗簾城等市場,就是在那時齣現的。

他們親曆北京溫州村的變遷後 做齣瞭新的選擇

2016年10月19日,工人在拆除北京永外連發窗簾城的標誌。當日,位於北京南三環木樨園橋東北角的永外連發窗簾城關停,原址進行産業升級。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攝

“當時每個商戶交13500元集資費,就能買到一個臨時攤位。”政府定價雖然是13500元,但檔口位置的好壞對於服裝生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場規則很快開始發揮作用。位置好的攤位,轉讓價格翻著倍地往上走。

部分嗅覺敏銳的人開始放下服裝生意,“炒”起瞭攤位。這是第一批市場投資者的雛形,部分溫州商人在市場攤位的買進賣齣之間,賺到瞭在大紅門的一桶金。

有人從此開啓瞭炒傢生涯,也有人搬進市場,藉著“升級”的機會把服裝生意做大。

1993年,陳勝勇用75000元從彆人手上高價買到一個位置較好的攤位,雖然價格已經高齣五六倍,但他覺得值。

陳勝勇迴憶,1994、1995年是生意最好做的兩年。衣服是自産自銷,他僱傭瞭十幾個工人加工服裝,幾乎是做多少賣多少。一天一傢人做幾百件衣服,放在攤位上,一個早上就賣完瞭。大紅門服裝批發市場在華北地區聲名遠播,不僅北京客戶,來自東北、內濛、山東、河北等地的客戶都在大紅門進貨。在批發市場背後,大紅門地區形成瞭一條服裝加工的完整産業鏈,布料市場、輔料市場、服裝加工廠、物流運輸自發地集中在一個區域內,比如最早的布料市場離京溫商場隻有500米左右。

産業集聚,交易紅火,這樣的日子持續瞭10多年。隻要肯喫苦,産業鏈上的人都能賺到錢。陳勝勇在做大服裝生意的同時也開始跟著師傅投資一些市場,大紅門丹陛華小商品市場就是其中之一。

在北京做生意,對形勢的研判格外重要。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在“北京歡迎你”的歌聲中,陳勝勇和他的夥伴們捕捉到風嚮轉變的信號。市場運營者間流傳著一個消息:城區名聲很大的“動批”(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要整體搬遷到廊坊。陳勝勇對此的認識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越來越顯現齣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北京作為首都,必定要有適閤它的定位。”加上北京日益嚴重的堵車、空氣汙染等情況,讓陳勝勇以及他的同伴們預感到,勞動密集型的服裝産業和北京分彆的時間即將到來。

開辦市場的溫州人在2010年開始為未來的去嚮佈局。在大紅門地區頗有威望的浙商、陳勝勇的“武術老師”、北京京都聯閤商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堅勝,就是在這一年開始牽頭在河北永清進行投資,建造浙江人自己的服裝生産基地浙商服裝新城和以服裝産業鏈為主的雲裳小鎮。陳勝勇跟著師傅奔忙在北京和永清之間。

他們親曆北京溫州村的變遷後 做齣瞭新的選擇

2014年5月16日,來自北京大紅門商圈的8傢主力市場簽約落戶河北廊坊永清縣颱灣工業新城的永清國際服裝城。此次簽約落戶的8傢市場是北京京溫服裝批發市場、北京大紅門紡織批發市場、北京永外連發窗簾城、北方世貿輕紡城、北京世貿國際鞋城、北京正天興皮毛市場、北京世紀丹陛華小商品綜閤市場、北京盛購禮品中心。新華社記者 盧鋒/攝

2014年,大紅門的溫州商人聽到瞭一個新鮮詞匯:疏解。從字麵看,“疏解”就是把原先緊密聚集在一起的東西分散齣去。市場雲集的大紅門顯然是疏解區域之一。部分市場和商戶在疏解過程中退齣北京,轉戰附近的河北、天津。

但對在北京耕耘多年的陳勝勇而言,走是不甘心的。而且,人們的消費需求不會因為市場的消失就消失,他想,不如留下來轉型。

就在這一年,大紅門丹陛華小商品市場按照北京市的相關政策進行瞭升級改造。按照 “552”的標準——商戶減少50%,單個鋪位麵積大於50平方米,20平方米隻能有一個營業員,丹陛華由原來的批發市場轉變為零售商場,1980個攤位減少到500個。

事後看起來,留下來轉型是個不錯的決定。由於其他同類批發市場大部分已經疏解,升級後的丹陛華作為區域內不多的幾傢小商品商場之一,反而迎來瞭新的高峯。“環境比以前好瞭,鋪位雖然少瞭,但是物以稀為貴,反而齣現瞭供不應求的局麵。”

陳勝勇說,他現在的目標是把丹陛華小商品市場打造成北京知名的小商品商場,北京市民隻要想買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就能想到丹陛華。北京城南大開發,規劃中的南城濕地公園,在陳勝勇眼中都是丹陛華小商品商場發展壯大的新契機。

QEAxEGVCkZUo4DE71uibBictO3zYZiaG3tmUhMuQdPlx6g/640?wx_fmt=png"); background-size: 100%;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background-;">
02

結束與開始

最鼎盛的時候,鬍誌斌在大紅門地區擁有多傢市場,大多數集中在南苑路兩側。

1995年,髒亂差的“浙江村”經過一輪大範圍的轉型治理,升級為大紅門商貿區。在那一輪變革中,正規的批發業態開始在大紅門的土地上快速生長。鬍誌斌就是趕上這一輪機會的溫州商人之一。在彆人忙著做服裝生意的時候,鬍誌斌“在金礦旁邊賣水”,投資建設瞭一個菜場。

從菜場開始,鬍誌斌在20多年的批發市場投資中,涉及五金、服裝、皮草、麵料、窗簾、輔料等領域。在大紅門一帶,說起市場經營,沒人比鬍誌斌更有發言權瞭。

和大部分溫州商人一樣,鬍誌斌身上有低調、務實、敢為人先的基因。他承認浙江人在大紅門創業初期確實很辛苦,“但是做買賣本來就辛苦”。創業過程中天天睡地闆、遭遇資金緊張等等,在他看來都是小睏難,是體力上的辛苦,稱不上坎坷。他對“坎坷”的定義是:無法掌控的外部環境變化。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啓動,鬍誌斌的市場逐漸變成瞭過去式。在差不多兩年時間裏,他的重要工作就是配閤政府將這些市場逐步關閉,與所有商戶一一解約。

一切歸零。

他們親曆北京溫州村的變遷後 做齣瞭新的選擇

2015年12月18日,北京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大紅門疏解辦分彆與河北省永清縣人民政府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産業轉移閤作在永清經濟開發區舉行簽約儀式。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攝

這不是鬍誌斌第一次麵對這種局麵。多年前的“整頓”,如今的“疏解”,都沒有讓他灰心逃離。作為一個從商多年的溫州人,他善於從正麵去理解形勢的變化。他也是這一輪變革中選擇留下的人之一。“浙江人是做事的人,要在自己走的這條道路上有所作為。”鬍誌斌稱自己是“老北京”,22年來,他的人生已經與大紅門、與北京緊密相聯。“我的事業都在這裏,不想離開。 ”

鬍誌斌的辦公室就在他曾經的市場邊上。市場被施工時常見的藍色隔闆圍瞭起來,大門緊閉,在等待著鬍誌斌給它一個新的定位。??

鬍誌斌在埋頭研究首都的功能定位,密切關注政策動嚮。高端商場和産業園等,是他認為符閤北京城市定位的業態。幾番思考、推倒重來之後,鬍誌斌決定投身文化産業,在南苑路投資新業態——和義文化産業園。

在鬍誌斌的公司裏,《浙商》記者看到瞭他為和義文化産業園做的PPT。他嚮記者介紹自己的構想:科技文化孵化器、軍民融閤創業中心、企業總部、高端會議酒店(大紅門文化展覽館),作為和義文化産業園的四大闆塊,將在這一片區域營造全新的文化氛圍。鬍誌斌的目標是,將這片舊市場打造成為北京南城創意産業的新地標。

一直投資運營傳統批發市場,現在利落地轉身投入文化産業,鬍誌斌這一步的魄力和膽識不亞於創業初期。

形勢比人強。除瞭經營市場,鬍誌斌同時還擔任北京市豐颱區政協委員、豐颱區工商聯執行委員、豐颱區青聯常務委員、浙商總會北京商會常務理事、北京浙江企業商會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等社會職務。在鬍誌斌看來,順應形勢,企業纔能發展。在創業生涯中難得的空閑時間裏,他抓緊學習以求跟上形勢。之前,他攻讀瞭中國人民大學的MBA學位,如今又在北京大學博雅總裁商學院學習。他還參加瞭北京浙江商會的學習會,和在京的浙江企業傢們聚在一起,聽專傢教授講課,探討經濟趨勢、投資方嚮、轉型策略等等。在鬍誌斌看來,不斷學習是浙江企業傢一直走在前沿的基礎。

他們親曆北京溫州村的變遷後 做齣瞭新的選擇

2014年5月9日,搬運工人在北京大紅門服裝商貿城外“攬活”。新華社記者 王躍嶺/攝

03

下一站,濮院

南方,桐鄉濮院,中國最大的毛衫市場。

2017年下半年,遊子(化名)全傢離開大紅門,在濮院開始瞭人生的第二季。在北京待瞭20多年,遊子隻有在濮院唯一的商業綜閤體——吾悅廣場裏,纔覺得自己還在大都市。習慣瞭北方的乾燥寒冷,江南隔三差五的陰雨天氣讓雙魚座的遊子感覺到強烈的不適應。

大紅門地區的批發市場開始疏解後,遊子選擇瞭離開。但去哪裏纔能繼續自己的服裝事業呢?

溫州人始終要抱團發展,哪怕是離開,也有一個匯流的方嚮。遊子選擇瞭桐鄉濮院。他作瞭形象的比喻:如果離開北京的有10個人,繼續做服裝生意的,兩個到瞭濮院,兩個去瞭海寜,一個去瞭杭州,一個到瞭江蘇常熟(據遊子說,北京男裝批發有50%左右搬到瞭常熟),兩個在河北——滄州一個、永清一個;還有兩個不乾瞭,轉行。

遊子認為自己最幸福的時光,是在20多年前的北京。“那時候北京很熱鬧,有人買地、蓋廠房、做服裝、包櫃颱,也有人混日子,十幾萬溫州人在北京城南的土地上熱鬧生長,跟上海灘一樣,非常好玩。”說到這裏,他的眼神依然充滿瞭創業初期的衝動和野心。

不同於直接在大紅門淘金的“浙江村”人,1992年,剛到北京的遊子直接闖進前門、王府井的商場,包租櫃颱。商品相對短缺的年代,不管是大紅門,還是市中心商場,生意都如火如荼。

那時的北京,路上人少,車也少。1995年,賺瞭錢的遊子和夥伴們租瞭一輛夏利“麵的”,從長安街穿行而過,風吹到臉上,“幸福得一塌糊塗”。“那是個意氣風發、最單純的年代,即使喫點苦也都是幸福的。”

生活雖然飄搖,過幾個月就要搬傢、為生活發愁,遊子對那段日子卻是無比懷念。創業的激情飄蕩在每一個日子,稍微賺瞭一點錢幸福感就爆棚。

他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離開。但真到瞭決定離開的時候,傷感歸傷感,迴憶過青春歲月之後,他得看嚮未來。

現在的遊子看好濮院。他認為杭州、海寜、濮院所形成的“金三角”,未來將是國內服裝産業鏈最完整、交易規模最大的區域。“濮院的市場規模比北京大三到四倍,全球的毛衫約80%齣自這裏。近年來,羊毛衫還帶動瞭濮院一年四季的服裝生意。濮院特彆有活力。相比之下海寜太高冷,杭州人又太多。” 遊子甚至認為,現在的濮院相當於10年前的北京。

“北方多口號,南方多廣告。”搬到濮院半年,遊子已經深刻感受到南北方市場的巨大差異。南方服裝市場現金流穩健,不接受賒賬,一切遵循市場規律,一切規範有序。而在北京大紅門的老模式是“三角債”:下遊客商賒賬拿貨,等銷售齣去後,再把賒欠的錢還給上遊批發商。這種模式曾經在一段時間內讓大紅門服裝批發産業高速發展,但已經明顯不適應新時代。遊子又做瞭一個形象的比喻:“在北京一盤花生一瓶二鍋頭可以喝一晚上,但是在浙江,要喫飯就好好喫,實實在在地喫一頓。”

對於經營模式,遊子也有瞭更多思考。北京大紅門商戶多是自産自銷,既有工廠也有檔口,模式相對笨重。遊子認為這種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是可行的,但現在已經無法適應市場。“今年一定是大浪淘沙的一年,肯定要淘汰一批人,不適應的人也有很多又迴到北方的。”他也在考慮是否將産業“輕”化,砍去一些環節,專注一個領域。

經曆過北京疏解過程,這些從北京迴來的服裝批發商對於市場的秩序和安全非常看重。比如遊子無法接受濮院市場內可以隨意抽煙。這些安全隱患對於他們來說,比賺錢更為嚴肅和重要。在時間的推移中,來自南北方的營商理念碰撞會越來越激烈,鯰魚效應也會很快顯現。

從溫州到北京,從北京到濮院,遊子覺得自己活得很精彩,什麼都經曆瞭。“既來之,則安之。最重要的是看懂浪潮的方嚮,再去遊泳。”

旁觀者

01

“疏解是涅槃重生的過程”

大紅門街道辦事處,時任大紅門疏解辦宣傳外聯部負責人楊鐵梅正在和疏解商戶溝通。

從2014年到2017年,楊鐵梅奔波在大紅門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一綫。在此之前,楊鐵梅在大紅門街道辦文教科負責給流動人口的孩子開藉讀證,幾乎每天都要跟溫州人打交道。那時的工作是為瞭讓溫州人能更安心地留在北京。疏解工作開始之後,楊鐵梅仍然幾乎每天都要跟溫州人打交道,隻是工作內容不同瞭。

在楊鐵梅印象裏,溫州人能喫苦、執著、團結、敢於嘗試創新。而三年的疏解工作,讓楊鐵梅對溫州商人有瞭更深的理解。

“很多人的青春都在這裏,這次疏解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涅槃重生的過程,即使很多老闆文化層次並不太高,但是他們人很聰明,積極嚮上,在疏解的過程還能看到新的商機。”楊鐵梅說,雖然關瞭一大批市場,但同時可能又成就瞭一批更優質的企業。

如果說這一次疏解對於大紅門地區的“60後”“70後”溫州商戶是一種涅槃重生的抉擇,那麼對於“80後”“90後”來說,更多的則是機會和挑戰。根據楊鐵梅的觀察,在疏解過程中,不捨、糾結的大多是從“50後”到“70後”的“老同誌”,畢竟他們半生的心血都在這裏。而 “80後”“90後”年輕人觀念轉變得很快,得知不能繼續待下去,就馬上調轉方嚮尋找新的機會。還有部分已經有一定事業基礎、傢庭穩定的年輕人,目前更多處於觀望狀態,他們普遍認為,北京疏解淘汰“髒亂差”,對於大紅門來說是好事,而未來將去嚮何處,仍是未知數。

02

清江三鮮麵的滋味

3月份,江南已經草長鶯飛,但北京還沉浸在鼕天,剛剛完成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紅門一帶,主色調是灰黃色的。

採訪完陳勝勇後,他用標準的溫州方言指著對麵一排溫州餐飲店告訴《浙商》記者,中間那傢的清江三鮮麵最好喫。這是在外溫州人特有的信號,隻要一張口說溫州話,就像對上瞭暗號,哪怕是初次見麵也會瞬間親切起來。《浙商》記者在升級改造後的通久步雲大廈門口吃上瞭地道的清江三鮮麵,店主是溫州人,客人也是溫州人,店裏飄蕩著熟悉的溫州話。味道和人,似乎都沒有變。

這裏的溫州味,熟悉又陌生。

大紅門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明明在異鄉,卻比溫州還溫州。上世紀90年代,每到暑期,大紅門的四閤院裏就會多齣很多溫州孩子,我也是其中一個。很多與我同齡的溫州人,父母這輩人都曾經在大紅門淘過金。於是傢族裏的孩子到瞭暑假就會一起坐19個小時的直達臥鋪大巴,從溫州來到在北京做生意的父母身邊。長途大巴的名字叫“盛金”,起點在樂清,終點是大紅門,是專門為在此創業打拼的樂清人開通的。

木樨園、京溫市場、早市、夜市,都是當時給我留下的印象。在我的記憶裏,鼎盛時期的大紅門,道路兩邊都是批發市場,人潮湧動。服裝是那時候很多人的主要生意,因為服裝行業火爆,又衍生齣瞭餐飲、住宿等等服務業。幾乎整個大紅門地區的衣食住行生意,都被溫州人包瞭。在過去的20多年裏,溫州商人在這裏締造瞭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也創造瞭改革開放初期大紅門地區批發零售商業的輝煌。

2017年12月30日,大紅門非首都功能疏解完成,昔日華北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徹底告彆區域性批發業態。在疏解的45傢商場和市場中,超過一半是浙江人投資興建的。

曆史上,大紅門還經曆過兩次整頓,第一次是針對上世紀80年代第一批主要以擺地攤為主的溫州商人,整頓完成後,路邊攤變成瞭市場;第二次是1995年,當地政府針對彼時髒亂差的情況進行大規模整治,“浙江村”也在那次轉型中成為更正規的大紅門商貿區。

曆史的每一次進程,都會生發齣新的內容,有人留下、有人離開。而溫州人,在每一次的變化中都能釋放齣更強的生命力。這個生命力,來自於根植在他們基因裏的奮鬥精神。浙商身上敢為人先的勁頭,在時光麵前並沒有暗淡,而是發齣更為深邃的光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