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載湉在被囚禁的中南海瀛臺涵元殿駕崩。他死後的第二天下午,掌握了他一生一世的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儀鸞殿去世。兩位冤家似的人物死的事件竟然如此相近,是巧合,還是另有內幕?由於光緒帝生前曾遭到慈禧太后的囚禁和折磨。於是人們對於光緒皇帝究竟是怎麼死的議論紛紛,提出各種各樣的說法。   光緒皇帝載湉,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在位34年,光緒三十四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據說慈禧太后臨死前不久,神志仍然十分清醒。曾接受軍機大臣張之洞的建議,連發幾道上諭。立攝政王載灃之子傅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封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當天,慈禧太后便開始發病。第二天,光緒皇帝便於酉刻崩於瀛臺之涵元殿。慈禧太后便又下諭:「溥儀承繼毅皇帝為嗣,並兼承大行皇帝祧」,由於「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 諭旨發出去不久慈禧太后便歸天了。由於她和光緒皇帝的死期如此相近,光緒死前後慈禧又作了關於儲君的安排。所以人們便開始懷疑光緒皇帝先於慈禧太后一天猝死並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慈禧在臨死之前,自知自己將要不行了,害怕光緒帝在她死會重掌朝政。於是,便令下詔安排好嗣君後,派人將光緒帝害死。在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以及徐珂編寫的《清稗類鈔》中就是持這種觀點。光緒皇帝從小就在慈禧的淫威下長大。據《滿清野史記載》:光緒雖然是九五之尊,但整天喫的也是一些「久熟乾冷」的饌品,有些食物甚至都「半已腐臭。」有時候光緒皇帝想要御膳房換一些可口的飯菜,慈禧就「輒以儉德責之」。光緒長大之後,也沒有什麼自由,雖然名義上是個皇帝,但實際上朝政都把持在慈禧太后的手中,自己根本不能做主。甲午戰爭之後,光緒皇帝在親信大臣的支持下具有了一定了實力,於是宮廷之中便出現了所謂的「帝黨」和「後黨」之爭。戊戌變法時期,兩黨之間的矛盾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後來,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罷黜了支持光緒皇帝的官員。自己重新獨攬起朝廷大權。此後,慈禧太后一度想廢掉被囚的光緒皇帝,連繼位的人選都選好了,只因為外國人不支持。慈禧太后怕引起外國干涉才將此事作罷。但對被囚禁的光緒皇帝她則是百般凌辱折磨,致使光緒的健康狀況極度惡化。

  光緒下葬時的照片      1908年,慈禧太后病倒,據說光緒皇帝聽說了慈禧的病訊之後,還曾面露喜色。這件事情很快傳到了慈禧的耳朵中,慈禧害怕自己一死,光緒就會掌權報復自己,於是便想辦法害死了他。至於,慈禧到底是如何害死光緒的,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啟功所說。說慈禧用下了毒的酸奶毒死了光緒。據啟功先生說,他的曾祖當時為禮部尚書時。作為主管禮儀、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員,在西太后臨終前他要晝夜守候在她下榻的樂壽堂外。西太后得的是痢疾,所以從病危到彌留的時間拉得比較長。就在宣佈西太后臨死前,啟功先生的曾祖父看見一個太監端著一個蓋碗從樂壽堂出來。出於職責,他就問這個太監端的是什麼,太監回答說:「是老佛爺賞給萬歲爺的塌喇。」「塌喇」在滿語中的酸奶的意思。光緒在中南海的瀛臺,之前也從沒聽說過他有什麼急症大病。但送後不久,隆裕皇后的太監小德張就向太醫院宣佈光緒皇帝駕崩的訊息。隨後,這邊就傳出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由此,後人推測,一定是慈禧太后命人在那碗「塌喇」裏下了毒,毒死了光緒。此外據一位名叫屈桂庭的醫生說,他過去曾親自為光緒帝治過病。他說在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最後一次進宮為光緒帝診病時,發現光緒帝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卻突然惡化,在牀上亂滾,大叫肚痛。三天之後,光緒帝就去世了。這就更加證明瞭光緒有可能使被慈禧太后等人毒死的。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不是慈禧而是李蓮英害死了光緒。據《清室外記》記載:「皇帝賓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無由詳知,惟藏於李蓮英輩之心中。關於太后、皇帝同時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原因,則實毫無線索。但日處憂城之中帝,一旦再操大柄,自為李蓮英輩之不利。可以斷言,當日頤和園中之事,或為太后所不及知者。據當時目擊者論之,此亦情勢所可有。」也就是說慈禧太后的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裏狗仗主勢,經常中傷和作弄光緒帝。他們怕在西太后死後光緒再操權柄,會不利於他們,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西太后將死之前,先將光緒帝害死。這一說法同時為英國人普蘭德所著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所寫的《瀛臺泣血記》等書所認同。德齡以親生的經歷認定光緒皇帝就是被李蓮英害死的。她的書中寫道:「李蓮英眼看太后的壽命已經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發生問題了,便暗自著急起來。他想與其待光緒掌了權和自己算帳,不如讓自己先下手的好。經過幾度籌思,他的毒計便決定了。「近來奴婢聽許多人說,萬歲爺的身子很不好」……「奴婢願意瞧瞧他看,或者可以使他的身體好起來。」……就在李蓮英說過這一番話的第二天,光緒便好端端地也害起很厲害的病來。……只有光緒自己心裡是明白的,他料定必是給李蓮英在飲食裏下了毒,存心要謀殺他。」      此外在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法,說是袁世凱毒死了光緒皇帝。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重新掌權,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於是便借進葯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毒死。這種說法,在當時宮內太監中間流傳很廣,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就記載了這一說法:說「光緒皇帝在死的前一天還是好好的,只是因為用了一劑葯就壞了,後來才知道這劑葯是袁世凱使人送來的。按照常例,皇帝的病,每天太醫開的藥方都要分抄給內務府大臣們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還要給每位軍機大臣一份。據內務府某大臣的一位後人告訴我光緒皇帝死前得的不過是一般的感冒,他看過那些藥方,脈案極為平常,加之有人前一天還看到他和好人一樣站在屋裡說話,所以當人們聽到光緒病重的消息時都很驚異,。更奇怪的是,病重消息傳出不過兩個時辰,就聽說已經「晏駕」了。」由此可見,溥儀認為是袁世凱毒死了光緒帝。   上面的這些說法,都認為光緒帝時被人害死的。因為這一疑案是發生在皇宮內廷,外邊的人就更難以知曉真實的內幕,所以數十年來這一疑案始終懸而不決,眾說紛紜。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光緒皇帝的陵墓被軍閥炸開,後來有人對光緒皇帝的遺體進行過研究,卻並未發現中毒的成分。由此光緒皇帝的死因變的更加離奇。最近,有人根據宮廷檔案的記載,對光緒皇帝的死因進行了研究。最後竟然驚奇的發現光緒皇帝其實是病死的。他和慈禧太后先後而死,並沒有什麼內幕消息,只不過是歷史的巧合而已。   

  光緒二十三年光緒帝,脈數弦頗減,重按俱見少力。以脈論證,耳響複發,胸悶,腰痠連及胯痛,總之少陰腎家為虛。脾之勝其所勝者肝也,腎之勝其所勝者脾也。所以土木兩經亦為不協,轉為上盛下虛。上而為熱,下而為寒。頭暈頻乘,食後尤甚,納食少運,大便為溏,並腫及腳背,脛膝欠健,夜寐欠安。調理諸恙,謹擬固攝去陰通調其氣。   學者們通過分析檔案館所藏的清宮脈案中光緒皇帝的病案,發現光緒皇帝自幼多病,且有長期遺精病史,身體素質甚差。光緒帝自己所寫的「病原」中也說:「遺精之病將二十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近數年每月不過二、三次,且有無夢不舉即自遺泄之時,冬天較甚。……腿膝足踝永遠發涼……稍感風涼則必頭疼體……其耳鳴腦響亦將近十年。……腰腿肩背沉……此病亦有十二、三年矣」。光緒帝成年以後,依然是經常的生病,據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的「脈案」記載:「皇上脈息左寸關沉弦稍數,右寸關沉滑而數,兩尺細弱,沉取尤甚。面色青黃而滯,左鼻孔內腫痛漸消,乾燥稍減,時或涕見黑絲。……進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體倦怠。……下部潮濕寒涼,大便燥結,小水頻數,時或艱嗇不利等症。本由稟賦虛弱,心脾欠虛,肝陰不足,虛火上浮,炎及肺金,木燥風生而動胃火使然。」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御醫曹元恆在《脈案》中寫到: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十分嚴重。看來光緒皇帝的病並非是一日所得,而是從小就留下了病根子,並逐漸的變得越來越嚴重。據曾經為光緒皇帝看過病的江蘇名醫杜鍾駿說:「我此次進京,滿以為能夠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來,徒勞無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錯。」 由此可見,其實醫生們早就料定光緒的病早已是不治之症。 並非是野史上所說的光緒帝平時沒有得病的跡象,突然暴死。按照脈案的記載,光緒皇帝應該是久病而死。   

  帥哥皇帝竟然有如此虛弱的身軀,可惜!   當然,脈案也並不是沒有偽造的可能,不過相對於野史筆記來說,它的可信度應該是更高一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