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於皇帝來說,「節儉」與「摳門」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是利國利民的美德,後者卻是徒有其表的鬧劇。

放在道光皇帝身上呢?他確實滿懷著利國利民的決心,卻把他一直自詡的「節儉」,活活折騰成鬧劇。

如果單看道光皇帝的個人生活,他的「節儉」,確實是實至名歸。就連身上穿的龍袍,都是補丁打補丁,喫用也都十分樸素。但節儉到這個程度,省錢效果又有多「好」呢?就說最簡單的「喫」。道光一直號稱要喫用勤儉,喫的也十分簡單,有一次乾脆給御膳房說,不用給我做山珍海味,我喫碗片兒湯就行。但以《清俾類鈔》的說法,聽了這話的御膳房,立刻給道光算賬:要做一碗片兒湯,就得專門給道光皇帝壘爐竈,前後要花上萬兩白銀。就這麼個巧立名目撈錢的法子,道光居然都沒招,到底也沒喫成片兒湯。

他所謂的節儉,鬧出的類似笑話,可不止這一樁。

尤其可笑的是,道光帶頭「節儉」了,羣臣必須要響應,於是家家把新官服撕了,全是補丁打補丁,上朝的時候滿眼都是補丁官服,活像武俠小說裏的丐幫大會。這是節儉還是毀形象?

而且更諷刺的是,「節儉」到這個程度,大清朝的吏治風氣,是不是該扭轉了呢?事實恰恰相反,道光在位的這些年,那官員們一個個穿補丁衣服的感人場面背後,卻是清朝官場墮落腐化的亂象:以《道鹹宦海見聞錄》裏的說法,這時的大清官員們,請客送禮都是常事。就連各省的下屬每季度給巡撫送禮,一次就要一千兩白銀以上。單給西安將軍家僕人的門包,一次就要有五十兩。

道光皇帝更想不到的是,他自己喫碗片兒湯都難,而在他面前裝艱苦樸素的官員們呢?回頭就扎進泛濫的喫喝風裡。當時大清朝的官場,已經到了「宴戲無度」的地步。甚至做官的如果十天半個月還不張羅公款喫喝,那在官場上都沒臉見人。喫起來更是毫無底線。清朝的公款宴席上,經常各種山珍海味雲集,一頓飯的花費通常就有好幾百兩。特別是治理黃河這樣的重大工程,更是公款喫喝的高峯時段,就連事關國計民生的治河經費,都會被官員們喫沒。

官場上各種潛規則,也同樣在道光皇帝眼皮底下泛濫,比如各省每年給刑部報案件,每報一個案件,就要給刑部六百兩白銀的好處費。縣官獲得晉陞後,如果沒有給吏部送錢,恐怕一年半載也等不到任命,只能白白在家閑著。富商雲集的山西地區,當地的商人更是逢年過節,都要按規矩準備好給官員的孝敬銀子。每一次的白銀花費,往往在上萬兩銀子以上。

這就是鴉片戰爭之前,節儉的道光皇帝的治國成果:他治出了一個腐敗嚴重加劇的大清王朝。這樣的大清朝,難怪會在接下來的鴉片戰爭裏,敗到如此悲慘!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道光皇帝自幼生長於乾隆盛世,看慣了先輩的豪奢場面。所以他後來登上帝位卻節儉至此,實屬分外難得。然而史學家論起道光皇帝的節儉頗有揶揄色彩,普遍認為道光皇帝的節儉過於做作,以至於到了摳門吝嗇的地步。

道光皇帝曾去瀋陽故宮參觀,發現祖先的家居陳設十分簡陋。哪怕是山西晉商王家大院都比瀋陽故宮闊綽不知多少倍。看著這些簡陋的設施,道光皇帝發誓要像先祖一樣節儉律己。

從此以後,當時還是皇子的道光搬走了家裡的除牀鋪桌椅的其他傢具。到了晚上,他和妻子沏一壺熱茶,啃著派太監買來的涼燒餅後就立即上牀睡覺,這就免了晚上點燈費燈油。

道光皇帝登上帝位第一年就發詔書倡導節儉。他要求停止各省進貢,即便不是金銀珠玉而是水果一類土特產也要禁止,認為來回運費太大,浪費也大。一點一滴都是民脂民膏,所以進貢全免了。同時道光認為經過康雍乾幾代經營,皇室居所已經盡善盡美。除了日常維護不許再擴建亭臺樓閣,靡費銀子。

偌大的紫禁城一年需要四十萬兩銀子才能支應得開,但道光帝只給撥付二十萬兩。他使用普通的毛筆和硯臺,每餐不過四樣菜餚。除了龍袍,其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補丁再穿。道光皇帝要求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非節慶不得食肉。妃嬪平時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得穿錦繡的衣服。道光皇帝曾經要求停辦皇帝皇后的生日宴以及除夕等慶賀禮儀,他的皇后十分賢惠儉樸,道光很滿意。在一次皇后生日的時候,道光請大家喫打滷麵,為了表彰皇后的德行,特意破例讓御膳房殺豬給皇后慶賀生日,搞得皇后一行人感激涕零。

與此同時道光要求皇子的婚禮一切從簡,女方家也不許置辦奢華的嫁妝,女方也不得給公婆送禮。至於公主出嫁,費用不得超過兩千兩白銀。駙馬聘禮也相應減少,駙馬本有進"九九禮」的規矩,也改為象徵性地送九隻羊進御膳房,然後就端茶送客了。

道光也深知內務府的貓膩,也想盡了辦法與內務府鬥智鬥勇。找出各種藉口回絕內務府撥款的要求。滿朝文武也不敢穿著光鮮,一上朝個個衣衫襤褸。道光嫌通過內務府找蘇州工匠給皇帝衣服打補丁太貴,就乾脆不走內務府,讓妃嬪們負責打補丁。

道光偶爾高興,給大臣賜宴。上諭一發,被賞賜者面子有了,但不會真的有飯喫。這種節儉,就是十足的摳門吝嗇了。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作者

參考書目:《道光皇帝》喻大華/著

PS.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皇帝九五之尊、一言九鼎、權力無邊,一般都過著尊貴糜奢的生活,但也有一些例外的另類。

清朝的道光帝就是以勤政節儉著稱的這種另類皇帝,還沒當皇帝的時候,生活就相當儉樸,甚至還不如一般的平頭百姓,粗茶淡飯碗裏難得見到肉片,有時派個太監到宮外買幾個燒餅回來一喫,再喝完白開水就算用過餐了。有點像課文《梁生寶買稻種》裏梁生寶,到飯館捨不得喫飯,向店家要一碗麵湯喫自已的背的饃饃一樣,想想一邊是皇帝,一邊是個農民,古文裏說「君王發怒了」後果是「血流成河」,而平頭百姓惱了,充其量也就是「以頭搶地耳」用頭撞地,再不解氣也就是回家罵罵老婆打打孩子,而兩個如此不同的人衣著相同各抱著一隻湯碗稀溜稀溜的喝湯、喫饃,是不是有點意思啊!

當了皇帝的道光帝立即實施了他的節儉計劃,規定皇宮開支每年不得超過二十萬兩白銀。過慣了奢侈生活的內廷嬪妃們只好忍痛終年不添置新衣,甚至連皇后都穿著破舊衣衫坐在破舊的椅墊上開始了縫縫補補的生涯。

內廷節儉起來後,這位皇帝又把節儉之風吹向了朝堂。掛在道光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節儉光榮浪費可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道光年間,滿朝大臣都學皇帝的樣,個個穿著補丁落補丁的破舊袍褂上朝,知道的明白是在開朝會,不知道的還以為丐幫在開大會呢!

許多官員把嶄新的袍褂拿到舊衣鋪子裏,去換一套破舊的穿上。後來,京城破舊袍褂越賣越少,價格飛漲,一件破舊袍褂竟比做兩套新袍的錢還貴。有幾個官員無計可施,只得把新袍褂打幾個補丁,在衣襟袖子上故意弄上污漬。道光帝見了此等情狀,龍顏大悅。

自登基以來,道光帝只給自己的妻子慶祝過一次生日,那是佟佳氏四十大壽,面對前來慶賀川流不息的王公貴戚和成百上千的官員,道光常爬在豬圈的牆頭猶豫了半天才一咬牙一垛腳,讓御膳房殺了兩頭豬,做了一鍋肉片打滷麵款待了來賓了。

道光帝有一次喫著雞蛋,問御善房雞蛋多錢一枚?內務府和御善房採辦謀私要多喫回扣,謊稱每個雞蛋得三兩銀子而實際宮外才幾文一個,道光帝吐了一下舌頭覺得太貴就再也不喫雞蛋了!

道光帝三十多年就這樣一直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很勤政也不太殘暴,常常流露出帝王們稀缺的側隱之心,做為一個守成的君主來說己經非常不錯了!

一些人苛責道光帝無能不能挽救清王朝走下坡路的頹敗之勢,這就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痛,當時的中國既無歐州歷近百年文藝復興的文化啟萌,也無英法大革命疾風暴雨般政治沖涮,道光想要改變近二百年以來王朝的頹勢,即無思想文化的基礎,也無必要的政治經濟基礎,談何容易!做為一個守成的君主,克勤克儉厚道仁慈的道光帝,己盡了他的本分了!


很多人對道光皇帝「勤儉持家治國」持有保留態度,並不是指責他「節儉」行事不好,而是他的本末倒置,而且在其位,謀其政,身處皇帝之位,有的時候皇帝的排場、以及經濟上的「大方」並不等同於驕奢淫逸,反而有著它自身的政治含義以及地位象徵,甚至是治國治朝的需要。

舉個經常為人詬病的例子,1939年,林則徐受命禁煙,逼迫英商義律交出鴉片的時候,承諾一箱鴉片可以給英商五斤茶葉補償,結果最終總共收繳鴉片20200箱,價值800萬兩白銀,道光皇帝頓時覺得心疼,磨磨蹭蹭地不答覆。林則徐只好和鄧廷楨等上奏說:所需茶葉十餘萬斤,應由臣等捐辦,不敢開銷。意思就是不會佔用皇帝從海關揩油得來的收益,道光這才放了心,馬上批複:照所議辦理!歸根結底,道光不是真的反毒英雄,他在乎的只是林則徐嚇唬他的事實——白銀外流。

此後,在鴉片戰爭中,道光帝急於妥協,與其節儉的意識不無關係。在討論諸如海防、邊務、黃河治理等問題時,只要一有大臣提到撥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悅之色。

儘管道光皇帝為大清王朝節省了一些經費,卻無助於經濟危機的解決,財政狀況也未見徹底好轉,反而每況愈下。以致有的大臣發出了這樣的質問:為什麼乾隆朝揮金如土而國庫充盈,如今日日節儉卻民生罕裕,「豈愈奢則愈豐,愈儉則愈吝耶」?


清朝皇帝中的異類道光皇帝:節儉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這一年,嘉慶皇帝60歲。做了20年實際皇帝的嘉慶總算大氣了一回,為了感謝這些年羣臣的辛勞,先在正月賜羣臣六旬萬壽宴,接著封皇三子綿愷為敦親王,皇四子綿忻為瑞親王,最後宣佈普免全國積欠錢糧。

  皇帝六十大壽,普天同慶,皇帝這麼大方,羣臣也不傻帽,那就也讓皇帝樂呵樂呵。於是乎,羣臣、百姓、各界人士尤其是宗教界人士一致聯名上書,要求給皇帝祝壽。嘉慶皇帝剛開始非常扭捏,認為這樣不好,但下面的人太熱心了,實在是盛情難卻,嘉慶皇帝同意由羣臣牽頭策劃宗教界出面,搞一個盛大的給皇帝誦經祈福的儀式。

  場面那是一個震撼,誦經壇從西直門一直設到圓明園,一共搭建了13個經壇,每個經壇都是宗教界的大腕帶頭,而且情真意切。每當喇嘛、和尚誦起經來,整個京城幾乎就是一個佛國世界,甚是享受,嘉慶皇帝都有些飄飄然了。

  陣勢夠給力的,內容夠豐富的,場面夠宏大的,但這些喇嘛、和尚不是學雷鋒的,也不是志願者,他們是來化緣的。天天念著「大清王朝萬世一表」「大清王朝國泰民安」「皇帝陛下英名蓋世」「皇帝陛下萬壽無疆」「皇后娘娘永遠健康」「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那是一個真誠,一個賣力,一個辛苦。

  搞得嘉慶皇帝都不好意思,他也知道這經不能白念,統統有賞。嘉慶認為念經不過小意思,可唸完才知道一個經壇要賞一千兩白銀。嚇了嘉慶皇帝一大跳,一萬三千兩白銀吶,要了親命了,感覺好像被這幫大臣和宗教界戲耍了,但君無戲言,這次該賞還得賞。嘉慶極不情願地發完賞之後,心情那是一個鬱悶,於是下了一道御旨:「將來朕七旬萬壽時,著軍機大臣存記:前一年提奏,不準各衙門,復行懇請建設經壇。」《清仁宗睿實錄》。

  儘管這個六十大壽過得並不怎麼開心,但看得出來,嘉慶對自己的生命力還是非常自信的,還考慮著七十大壽呢。他哪裡知道,這已是他一生中最後一個生日了。

  一年後,嘉慶和往年一樣,繼續去避暑山莊度假。只是這一回有去無回,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傍晚,嘉慶帝在避暑山莊駕崩。這件事有些突然,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做好準備,就連嘉慶本人都還想再活十年呢,但沒辦法。

  在中國這塊水土,什麼都缺,就是不缺皇帝。嘉慶死了,他「垂淚覽之」的兒子——旻寧即位。旻寧也確實有點水平,年少時就很引人注目,有一次木蘭秋 時,獵獲最多,受到爺爺乾隆的讚揚,稱他「不墜滿洲家風」;長大後,在天理教攻打皇宮時,他提鳥銃上陣,被皇阿瑪嘉慶封為「智親王」。有了這麼多光輝的履歷,在嘉慶突然駕崩的情況下,旻寧自然就成了皇帝的不二人選,就這樣旻寧成了道光皇帝。

  到了道光皇帝,情形就不一樣了。與父親嘉慶不一樣,道光瘦了許多。據當時一個傳教士說,道光「個子矮小,形容枯槁,寡言鮮語,樣子安詳」。既沒有爸爸的富貴相,也沒有爸爸大方,有些小家子氣。

  1821年,道光元年,新皇帝要有新氣象。「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話是不是真理?不知道,但道光皇帝信以為真,而且以身作則。即位之初,道光皇帝就頒布了《御製聲色貨利諭》的節儉倡議書,詔告全國學習體會。其中引用古人的話說: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就是說,百姓不富,我這個皇帝能富嗎?既然不能幫你們致富,我就替你們省吧。

  凡事都不能做過了頭,否則真理就會變成錯誤。節儉也是如此,過頭了就不是節儉了,那是摳門。日常生活中,道光皇帝帶頭節儉,這確實值得讚揚。比如,道光日常的辦公用品只用普通的毛筆、墨、硯臺,還把那些御用的毛筆、墨和硯臺分發給大臣使用;喫飯每餐不過四樣菜餚,除龍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補丁再穿。同時規定:嬪妃平時不得穿錦繡的衣服。除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節慶不得食肉。這哪裡是皇宮的生活,簡直是難民營的生活。

  按理說,皇帝愛穿補丁衣服就算了,何必強求他人呢?道光倒挺較真,一看到官員穿漂亮的衣服,就很不高興,甚至規定旗員六品以下,不得穿著綢緞,一律布衣布靴。據《清宣宗實錄》記載,道光十四年(1834年)冬天,道光檢閱京城的禁衛軍,看到官兵都穿著樸素的衣服,高興地說:「一洗過去的惡習,崇實務本,不失滿洲舊風,將幾位主管官員各提升一級。」

  學習皇帝好榜樣,穿舊衣服能陞官,於是乎,滿朝大臣個個衣衫襤褸。整個朝堂望去,知道的是大清朝道光皇帝在早朝呢,不知道肯定以為是丐幫幫主在破廟裡開會訓話呢。

  一看滿朝大臣都是乞丐裝,道光皇帝那是一個舒服,對自己的模範作用很是滿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時候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脫穎而出。這個人物,和道光皇帝對脾氣,守財奴,平時也是一個錢恨不得掰幾瓣花,很快就和道光皇帝對上了光——摳門的碰上了守財奴。

  由於和皇帝有共同的愛好,倆人自然話就多了,而且聊得很投機,君臣經常在一起分享省錢心得,交流花錢經驗。皇帝甚至每天都召見這位曹學士進宮長談,開始太監都以為皇帝天天和大學士討論國家大事,後來才知道,他們每天談的都是家庭主婦關心的家長裏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