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姓嬴,名盪,死時年僅23歲,在位時間4年。

《史記》中對他的記載是: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

因其死因過於搞笑,歷來不為史家所推崇,更有甚者,一些影視劇把他描黑成「肥頭大耳,恃勇逞強」的2B青年,特別是《羋月傳》的播出後,此人一度成為風靡一時的網紅。

然而,真實歷史上的武王並非如此不堪。

從史實來說,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雄心壯志與遠大抱負,不遜於任何一代有作為的秦國君主。連橫衛秦,聯越制楚,平定蜀亂,遠交近攻,可謂功績不小。

《史記 秦本紀》記載:武王元年,誅蜀相壯。代義渠、丹、犁。(平定內亂)

二年,初置丞相,摢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體制改革)

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開疆闢土,震懾韓魏。攻下宜陽,等於將函谷關門戶打開,有巨大的戰略意義)

由此可見,秦武王在位時期算很有作為,很有血性和拓展精神的君王。因為舉鼎而死讓很多人覺得他作為王者太地莽撞,所以對他評價一直都偏負面。

總體來說,秦武王可以說是一個繼承者,也是一個開拓者。

他在位期間的功績為秦後來統一六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特別打開函谷關門戶對秦後來一統六國打下堅實的戰略基礎。而平定內亂、遠交近攻,為秦帝國創造了安定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大秦帝國不斷發展壯大,終臻一統六國。


首先我先感謝邀請我回答問題,下面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贏盪。

秦武王~贏盪

公元前329~公元前307,是秦惠文王之子,後人又稱他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秦武王身高體壯,有神力喜歡與人比角力。

17歲繼位,這也算是年輕有為了。23歲在洛陽駕崩。下面先說說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武王的父親。秦惠文王是秦國崛起的一位君王。19歲繼位,當時秦國的內部比較混亂,恩怨頗多,而他很快的就能平定內亂。他在位時正事稱王,是秦國第一個稱王的。上位時先殺商鞅,然後平定內亂。以後又繼承秦孝公的遺址,向東攻打魏國,魏國迫於秦國強大的兵馬不得不投降,把河西地方還給了秦國,秦國繼續東徵佔領河東,在河東建立根據地。

秦惠文王又採用司馬錯的計謀,攻佔蜀地,為之後的攻打楚國打下良好的基礎。秦惠文王對後期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秦武王

秦武王上位後先是積極做好外交關係,讓諸國混亂,他好趁火打劫。等到穩定後,打算主動進攻,建功立業。公元前308年他和韓襄王祕密見面。隨後就命令甘茂攻打三川郡。不久後甘茂打贏了勝仗,而秦武王也不久就去世了。

小編認為秦武王是秦惠文王與秦昭襄王的連接點,秦始皇統一六國主要還是在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上。

如有不對請在下面評論,小編會及時改正的。


秦武王名叫嬴盪,是個胸懷抱負且孔武有力之人,他文用賢相甘茂為丞相,武用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孟賁等,他雖僅在位三年就因舉鼎去世了,但在位期間,卻用連橫之術穩住了周邊鄰國,與南方大國越國達成了共同夾擊楚國的密約,平定了蜀國的叛亂,為秦國的強大進一步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最重要的是,秦武王做為秦始皇的先祖之一,不但有著問鼎周王室之志,並在實踐上為問鼎周王室、開拓秦國出關掃除了障礙。秦國問鼎周王室最大的障礙,是韓國的軍事重鎮宜陽,這個地方是擋在秦國和周王室的屏障,所以丞相甘茂建議如苦問鼎中原,必先攻克宜陽,以保證物資與兵員的輸通順暢。秦武王有攻克宜陽之心,但左丞相甘茂與右丞相樗裏疾意見不同,前者同意,後者不同意。因此甘茂與秦武王訂立了息壤之盟。息壤是一個地方,君臣在這裡訂立了一個什麼盟約呢?宜陽易守難攻,甘茂不管一時攻得下、攻不上宜陽,秦武王都要堅定信心,不要對甘茂起猜疑之心,退兵之意。秦武王同意了這個盟約,甘茂才肯率兵攻打宜陽。甘茂是有先見之明的,他率兵攻打宜陽五個月都沒有能攻下這個地方,因為有息壤之盟,曾一度動搖的秦武王在盟約的提醒下,增兵五萬給甘茂,終於廢盡千辛萬苦攻下了宜陽城,斬首韓軍六萬。秦軍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並築城。宜陽之戰的勝利,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通了出關之道。


秦武王贏盪,雖然23歲就死於舉鼎,但他對於秦國統一六國卻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秦武王在位之初,就開始攻打韓國,並將韓國的軍事重鎮宜陽據為己有。後來,秦武王採用連橫的來粉碎抗秦的合縱連橫,並於楚國齊國合作共同抗敵。

秦武王在位期間,創立了丞相制度,並平定了蜀漢地區,雖然僅僅在位4年,卻讓秦國的軍力大增,為後來統一六國做了最好的鋪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