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順是咸豐朝權臣,他重用漢臣,提拔曾國藩、左宗棠等湘軍將領,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大功。然而在咸豐帝駕崩後不久,身爲顧命大臣的肅順卻陰溝裏翻船,被慈安和慈禧兩位年紀輕輕的婦道人家扳倒,丟掉了吃飯的傢伙,這其中究意有着怎樣的深層原因呢?

  過於輕敵

  肅順是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也被稱爲肅老六。第一任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侄子,因此肅順也是宗室子弟,俗稱紅帶子。肅順雖然沒能承襲王爵,但他聰明幹練,咸豐帝繼位後非常賞識他,對他言聽計從。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病危之際,下詔立年僅6歲的載醇爲皇太子,命肅順、端華、載垣、景壽、穆萌、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爲輔助大臣,稱讚襄政務八大臣或顧命八大臣。肅順在咸豐帝臨終前曾建議效仿漢武帝處死“鉤弋夫人”的故事殺母留子,被咸豐帝拒絕。

  劉徹

  載醇的生母懿貴妃因此與肅順交惡,欲除之而後快。權傾一時的肅順麻痹大意,認爲孤兒寡母掀不起什麼風浪來。咸豐帝駕崩後,顧命八大臣掌握了行宮衛戍大權,小皇帝和兩宮太后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更加有恃無恐。

  慈禧先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遭到顧命八大臣聯合抵制。隨即她說服慈安太后共同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並派出親信太監安德海祕密前往北京,將計劃告知留守京城的恭親王奕訢,讓他以奔喪爲名,親赴承德行宮,商議大計。

  排擠政敵

  恭親王奕訢是咸豐帝的異母弟,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之際,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被留在京城收拾殘局,美其名曰善後。好不容易與英法兩國達成和議,簽訂《北京條約》,可咸豐帝卻一命嗚呼,且任命的顧命八大臣中竟然沒有恭親王。

  愛新覺羅·奕訢

  這讓受了一肚子窩囊氣的奕訢憤憤不平,認爲是肅順在暗中搗鬼,故意排擠他。在議和過程中,奕訢與戶部侍郎文祥、文華殿大學士桂良、總管內務府大臣寶鋆和握有兵權的副都統勝保組成了新的政治集團。

  安德海送來的密報點燃了奕訢的復仇之焰,他立即上書,表示要到行宮奔喪。肅順等人利用贊襄政務的權利,駁回了奕訢的請求。慈禧見狀,立即說服慈安,下了一道加蓋了兩顆印信的密詔,讓安德海送到恭王府。

  原來,咸豐帝在任命八大臣的同時,給了慈安太后一顆“御賞”印章,又給了皇太子一顆“同道堂”印章,要求所有奏章都要經兩顆印信加蓋於上,方可奏效。這就相當於給顧命八大臣上了一道緊箍咒,徹底被兩宮太后所壓制。

  叔嫂密謀

  奕訢奉密詔前來奔喪,成功與兩位寡嫂會面。據說,奕訢當時是通過假扮太監才順利混入後宮的。雙方談的什麼內容沒有人知曉,但政變成功後,奕訢被封爲議政王、軍機處領班大臣,由此可以推測出無非談得就是政變實施細則和利益分配等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

  順便說一句,充當聯絡密使的安德海也因此成爲總管大太監,紅極一時。

  愛新覺羅·奕譞

  隨後,慈禧又讓妹夫醇郡王奕譞擔任了京城九門提督一職,取得了京城衛戍大權,顧命八大臣的悲慘結局就此抵定。

  咸豐十一年(1861年)10月23日,咸豐帝的梓宮起駕回京,兩宮太后與小皇帝只隨行了一天,就以年輕婦道人家和皇帝年幼爲由,抄便道趕赴京城。肅順做爲總管大臣,自然要跟隨靈駕回京。

  29日,兩宮太后返回紫禁城,立即頒佈早已擬好的諭旨,宣佈顧命八大臣罪狀,將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被焚、先帝離京的罪責全部扣在他們頭上。肅順被判處斬立決,載垣、端華被賜自盡,其它人被奪職充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由此開始了慈禧太后長達近半個世紀的統治時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