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以來,滬三大運營商爭相曬出5G+醫療領域的“成績單”:首個5G智慧醫院、首個5G聯合創新中心、首個5G智慧醫療應用示範基地……行業競爭已白熱化,上海醫療正式邁入5G時代。不過,很多市民至今還不明白,除了快一點,5G能爲醫院帶來什麼?5G與自己有什麼關係?5G到底是噱頭,還是互聯網醫療的重磅砝碼?

  超清手術圖像幾乎無時延

  前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西院的兩臺神經外科手術先後展開——由王鏞斐教授主刀的內鏡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和陳亮教授主刀的枕下乙狀竇後入路治療橋腦海綿狀血管瘤。20千米之外,超高清手術圖像幾乎無時延地呈現在屏幕上。華山醫院西院常務副院長、神經外科毛穎教授對手術的關鍵部分仔細講解,近60位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培訓基地學員正在“零距離”觀摩手術過程。此次手術直播畫面達到4K畫質,端到端的時延不到20毫秒。目前,華山醫院西院手術室、辦公室及會議室也已基本覆蓋5G網絡。

  上月,嶽陽醫院、市一醫院先後宣佈與運營商簽約,積極推進遠程醫療、區域合作、智慧就醫、智慧物聯、人工智能等醫療信息化建設。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也是最早一批嚐鮮5G的醫院,院內已設定三個5G醫療場景:移動超聲、神經外科、介入手術。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NICU)一位重症顱腦外傷患者長期臥牀,疑似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有可能危及生命,需超聲科緊急牀旁會診。超聲科專家實時監看、研判患者的下肢血管超聲影像,隨即給出了專業的醫療建議。

  “不同於CT、磁共振的靜態影像,超聲得到的是基於時間序列的動態影像。”超聲科孫麗萍博士解釋說:“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腹部臟器超聲篩查,單一名患者就會產生最高達2個GB的海量超聲影像數據,而且這些影像還是動態圖像,對遠距離傳輸的圖像連貫性和時延控制有着極高的要求。”超聲影像在傳輸過程中任何一幀畫面的丟失,都有可能造成誤診、漏診的嚴重後果,因此傳統上患者必須現場接受超聲醫生檢查後才能得到診斷意見。此外,若是遠程傳輸超聲影像用於引導介入治療,時延超過一定限度也會影響手術的安全性。“5G技術有助於信息實時傳輸,視頻‘卡頓’等問題迎刃而解。”孫麗萍表示,儘管4G已能實現遠程醫療,但過去如要傳輸影像,往往要選擇午休、深夜等“網絡空閒”時段,避免數據量過大影響網絡穩定性。如今,這些問題不復存在。

  不同場景發揮不同作用

  5G在不同的應用場景,其性能特性發揮作用有所不同。院前急救,是5G可以“大有作爲”的領域。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周嘉教授描述了理想中的急救場景:急救人員接觸到患者的一刻起,患者的基本體徵數據、病情評估圖像、急症病情記錄等都以毫秒級速度無損實時傳輸到醫院急救中心工作站,120急救車與醫院急救團隊遠程視頻通話探討、指導院前救治方案。

  “在物聯網醫療時代,可穿戴設備對患者有重大意義,5G加入後,急救模式有可能被顛覆。”周嘉說,假如一名市民在虹口足球場內觀看比賽時突發不適,他身上的智能穿戴裝備發出了危機警報,場館內的“天眼”系統則通過生命體徵與人臉識別迅速找到了他,現場工作人員將他送上趕到的救護車。與此同時,醫院急救中心已同步收到了車載院前急救聯動系統發來的患者各項生命體徵數據、檢查報告畫面。救護車到達醫院後,急救一切準備已就緒,而聞訊趕來的患者家屬也在路上通過遠程醫療系統以指紋完成了手術同意簽字。

  除了急救、遠程會診、遠程診斷外,5G將在培訓指導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尤其對於以中醫藥爲特色的醫院,可實現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嶽陽醫院內的“上海市中醫藥臨牀培訓中心”與全市29家二、三級中醫醫療機構、24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接,形成高清雙向交互式視頻智能協作平臺。“鍼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特別適合運用5G傳播。”周嘉介紹,在5G助力下,有望形成中醫藥適宜技術社區推廣模式。下週,嶽陽醫院推拿科將安排擅長治療膝骨關節炎的龔利主任醫師,爲外地一家醫院演示“一招治膝痛”手法,對醫生進行遠程指導。

  真正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路

  周嘉坦言,在5G+醫療試驗的初期,醫院都是保持開放容納的心態;不過,進一步的發展並不是喊幾句口號、籤幾份合同、買幾臺設備那麼簡單。雖然5G技術已較爲成熟,但是5G網絡的覆蓋尚未普及,“你有,我沒有”的情況,就不能順利完成遠程醫療及會診,地區差異會影響到5G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推廣。

  同時,可穿戴設備未來會在人類健康管理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通過植入體內的可穿戴設備實現人體健康的長程管理。通過5G下的數據傳輸能力,可真正做到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但是,可穿戴設備吆喝半天,仍未普及,即便大規模投入市場,使用及維護成本也會讓大部分有需要的患者望而卻步。周嘉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高速跑道建好,卻沒有患者來開車!因此,可穿戴設備的定價、維護的成本等都是將來所要面臨的問題。

  對患者來說,跑道建好,沒有車,浪費;而對醫院來說,車有了,跑道尚未建好,同樣令人焦急。十院超聲科醫生、全程參與醫院5G超聲系統建設的郭樂杭告訴記者,國內5G剛起步,行業還在部署,率先嚐鮮的醫院,還處在設備稀缺階段,尚無法滿足臨牀需求。很多標榜5G的醫院,實際上也無法實現終端之間的全5G傳輸。

  “現在的醫療大數據,基本默認在醫聯體範圍內共享,而院際之間、不同的運營商之間,數據的採集與使用並沒有大家認可的標準。”他還說,假如實施遠程會診或診斷,出現了差錯,責任的明確也成難題。而從更長遠範圍來看,針對5G的高成本問題,同樣需要更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策略。郭樂杭表示,政策法規、費用成本、權責劃分等,也是現階段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但不管怎樣,5G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網絡,勢必爲醫療行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技術革新,並催生新醫療生態系統。”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