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绍哥特风格的时候有提到科隆大教堂,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栋将哥特式建筑与装饰元素完美结合的哥特教堂。

哥特建筑有非常多,哥特式的教堂也很多,而科隆大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教堂坐落在德国科隆,是「阿尔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罗马」之称,城市建筑都是典型的罗马风格。12世纪以后,随著经济政治的发展,城市建筑形式也随著改变。于是,科隆市为了保住圣地的地位,决定兴建一座当时新兴的哥特式教堂,建成世界第一大教堂,这也是当时作为德国最大城市科隆主教和市民们的共同愿望——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贡献智慧,统治者全力支持。

教堂在1284年的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动工,然而这座教堂的修建却没有那么顺利,它前后跨越了六个多世纪,直到1880年才得以竣工。如果不是19世纪是复古风潮席卷欧洲,那么这栋哥特式的经典之作恐怕永无完工之日。

虽然这座教堂的修建经历了六个世纪,但是它先后的建筑者都保持著同样的信仰,那就是绝对忠诚于原定计划修建教堂。如此规模浩大和耗时漫长的建筑,以当时修筑的时代来看,技术限制带来的困难难以想像。

双顶教堂高达44米,且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性的效果。据说当时的人们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装木制起重机,最终实际「高空作业」。当时的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后勤人员都是日夜不停的加紧工期修筑,夏季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冬天也要干七八个小时。

为了减少重量和节省石料,并将它们运到60米的高空,设计师将立柱上的许多石料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同时利用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了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穹隆式吊顶……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所在。

即使条件艰苦、工期紧张,设计师们也没有丝毫马虎,在不具备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细节部分,设计师们都反复研究,边试验边建造。甚至在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的情况下,那些不知名的伟大的建筑师们索性亲自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实物,为的是一次成功。由于历次战争的阻隔,建筑工程时断时续,教堂内大厅基本竣工,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工程中断。

直到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大教堂才能得以第二次奠基。要感谢普鲁士帝国的强盛和财力雄厚,加上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重建世界最高教堂的愿望才能最终实现。

所以科隆大教堂一层又一层的加高、一间又一间的加宽,才形成今日由两座「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心」位主题的建筑群,成为世界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教堂俯瞰图

而教堂自落成政府就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多以科隆市很多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

如今的大教堂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来到它面前,你会惊叹于这座由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内外的雕刻皆似鬼斧神工之作。

大教堂内部有5个礼拜堂,中央大教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亩,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

各堂排有整体的木制席位5700个,圣职人员的座位104个,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上面还有预留给教皇和皇帝的座位。

教堂的四壁窗户总面积达1 万多方米,全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称为法兰西火焰式,使教堂显得更为庄严。

教堂顶上有11口钟,最重的大24吨。每逢祈祷时,钟声洪亮,传播得很远。而只需2欧元,便可登上钟楼,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

教堂中还有很多石刻浮雕、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包括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成千上万张大教堂的设计图纸;中世纪的黄金匣子,由黄金和宝石组成;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而保存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战期间,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对于家乡科隆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

大教堂的两个塔尖大部分都是灰褐色的,这是因为工业废气和酸雨的污染,使得仅建成160多年的教堂变得灰头土脸。而当地政府为了引起世人对环保的重视,决定保留双塔被污染的黑褐色。

然而科隆大教堂的修葺从未停止,欧洲的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无情的侵蚀著每一块斑驳的石头,于是又一波整修开始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由于宗教界、个人及政府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能很好的被保存下来。

— END —

图片源自网路,侵删。

往期精彩:海神王:灰色大理石的背景墙,赋予房子加倍的高级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