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博物館,袁碩是最會講故事的講解員,在網絡上,會講故事讓他收穫了關注。但對袁碩來說,最難的是如何講好自己生活的故事。

  記者 | 鄭晶敏

  編輯 | 孟佳麗

  “諸位,我寫了一本書。”

  2018年12月4日,袁碩在知乎和微博公佈了自己第一本書《進擊的智人》出版的消息。《進擊的智人》是一本講述人類歷史的科普書,袁碩將人類進化史總結爲一部由匱乏塑造的歷史。

  河森堡是袁碩更爲人熟知的名字。爲了向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致敬,他爲自己取了這個筆名——“如果說海森堡的知識如汪洋大海,那麼我的只是涓涓細流。”

  袁碩爲自己取名河森堡,是爲了向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致敬。

  很多人知道袁碩,是從2017年3月《一席》的一場講座開始,《進擊的智人》就是他當時演講的主題。隨着視頻在網絡上傳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這位把人類歷史講成驚悚小說的年輕人。短時間內,袁碩迎來了大批關注者。直到新書出版之時,袁碩在知乎和微博上已經分別積累了32萬和368萬的關注者。而在這兩個平臺上,他的自我介紹都寫着: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這是袁碩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如今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袁碩都算是個成功的講解員,但這個每天待在博物館裏鑽研史料,憑藉講故事和文字謀生的人,在大學時卻是個和歷史完全搭不上邊的理科生。

  高考結束填報志願時,袁碩最想學的是戲劇影視文學,卻被調劑到計算機專業。4年大學生涯中,他沒有獲得轉專業的機會,這倒給了他大把的時間用來閱讀。

  和很多站在畢業分岔路口的大學生一樣,袁碩也經歷過一段迷茫期,“我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但起碼,袁碩很清楚自己不想做什麼,“我當時只是想做一個跟計算機沒有關係的工作。”

  一個偶然的機會,袁碩看到中國國家博物館來學校招聘。抱着試一試的心態,他參加了初試,儘管在這之前,他並不知道博物館講解員是一份怎樣的工作。

  國家博物館的初試是做一份文史常識的試卷,這正好對上了袁碩的胃口。大學期間大量的閱讀在這裏派上了用場,袁碩順利通過了初試和普通話測試,獲得了面試機會。

  博物館講解員是一個比較冷門的工作,但面試那天,當袁碩走出離國家博物館最近的地鐵站口時,烏泱泱一片人也着實讓他緊張。錄取名額只有7人,而等候面試的,少說也有100人。面試官給袁碩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喜不喜歡傳統文化?”袁碩當然給了肯定的答案。“那你來背首詩吧。”面試官繼續要求道。袁碩特意挑選了唐代文學家韋莊的一首七絕《送日本國僧敬龍歸》,“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袁碩過了這一關。

  之後的面試內容更是讓袁碩感到意外,一首清唱、一段現場英文翻譯,袁碩對自己的表現並不十分滿意,走出考場時,他以爲自己面試失敗了,卻在兩天後收到了錄取通知。

  博物館講解員本質上是一個重複性很高的工作——每天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館,就連演講稿都一樣,不同的只有觀衆。“講解員是一份特殊的工作,是一份小學文化水平能做,而大學教授也未必能做好的工作,”河森堡說,“因爲它的下限和上限之間的空間非常大,底線在於會背詞就行,但是你講的內容是不是真的富含知識、情緒,可以打動大家,大學教授都未必能保證做到。”

  河森堡將重複性很高的講解工作做出了趣味性。

  博物館都配備講解器了,講解員的作用是什麼呢?入職後,袁碩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如果說講解器是一碗泡麪,講解員就是廚師,會思考。”袁碩說。而讓這盤菜美味的祕訣,就是在演講稿上下功夫。

  第一次在觀衆面前講解,袁碩磕磕絆絆,只顧得上在兩個小時內把演講稿的內容講完。這種狀態持續了將近兩個月。熟練掌握了演講稿上的內容後,袁碩開始琢磨如何讓內容變得更有趣,並在講解時加入情緒、微表情和語調變化。

  讓內容吸引人的一個技巧是在講解之前提出問題——這在袁碩的書中也有所體現。比如“我們爲什麼可以稱自己爲人”這種看似簡單,細想卻特別難回答的問題,能夠在講解一開始就引發觀衆思考。此外,袁碩還在演講稿中加入了許多古人類生活的細節,和最初的版本相比,他現在的演講內容與之只有5%的重合率。袁碩加入的細節全部來自在博物館裏大量閱讀文獻,這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博物館本身就是關於時間的一切,我在這裏沉澱了很多知識。”

  袁碩的創新贏得了觀衆。但在國家博物館,他的演講方式一度不被認可——不僅在內部演講比賽中失利,還被上級約談過,這讓袁碩一度想辭職。他寫好辭呈,看着打印機一點點往外吐紙,內心逐漸平靜。不甘心就這樣放棄這份工作,袁碩撕了辭呈,回到展廳,戴上話筒,開始思考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

  從學生到官員,袁碩的講解對象可能是任何人,每個人接受的尺度不一樣,被打動的方式也不同,想通了這點,袁碩在講解中學會了“對症下藥”。

  除了日常講解,袁碩還設計了一些專題課程。這種方式在博物館內沒有發揮空間,但在博物館組織的校園講課中卻獲得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從那以後,袁碩的講解方式逐漸在博物館內部被接受。

  不過對於年輕的袁碩來說,在國家博物館當一輩子講解員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博物館講解的知識更多是碎片化的,但袁碩想講一個好故事的念頭仍未打消。作爲國家博物館裏最會講故事的講解員,袁碩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講好自己生活的故事。

  2016年6月,袁碩開始在知乎上發表文章,也開始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見聞。在國家博物館積累了5年的知識儲備,袁碩分享的內容爲他吸引了一批粉絲。之後去參加《一站到底》和《一席》演講更是更讓他迅速“走紅”。大量的關注讓袁碩擺脫了原本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獲得了更多機會去做一些原本就想做的事情,比如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參加完《一席》大約半年後,袁碩接到了中信出版社的電話,對方想爲他出版一本書,於是便有了《進擊的智人》。雖然在這之前積累了大量知識,也發表過一些文章,寫書對袁碩來說還是第一次。袁碩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把在國家博物館工作7年沉澱的知識碎片整理出來,再用邏輯串成線。對袁碩來說,寫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自我回顧。

  袁碩的第一本書《進擊的智人》。

  現在,袁碩的身份依然是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社交網絡爲他帶來了知名度和收入,但袁碩明白這一切的基礎是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國家博物館工作的第8個年頭,袁碩的工作表面上跟剛入職時沒有任何變化——一樣的職稱、一樣的展廳。但和8年前的自己相比,現在的袁碩不僅是個“會講故事”的講解員,也是個“會寫故事”的暢銷作家。

  姓名/袁碩

  職位/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學歷/首都師範大學

  計算機專業學士

  星座/天秤座

  Q&A

  Yi:YiMagazine

  Y:Yuan Shuo

  Yi:你最初的理想是拍電影,現在對這方面有規劃嗎?

  Y:當合適的時機出現我會知道的,但是現在我沒法給出一個標準,我也不知道現在缺了什麼。合適或者不合適是無數因素疊加在一起的結果,很難用一個答案去強行解釋,因爲情況始終在變化。我不喜歡規劃,我從來不規劃任何東西,理想狀態是慢慢生長出來的,走一步看一步,根據既定事實的反饋作出選擇。做規劃實際上對自己是一種綁架。

  Yi:講了這麼多故事,你會如何定義“好故事”?

  Y:可以打動人的就是好故事,至於滿足什麼條件,這不重要。8年前我寫不出好故事,這中間缺少的是知識和世界觀的沉澱。很多編劇寫不出好故事是因爲他並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比如說我經常能看到一些歷史劇有明顯的史實錯誤,或者是價值觀上的錯誤。

  Yi:你現在已經不用靠博物館講解員的工作維持生計了,那麼你繼續做這份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Y:現在這份工作是我的大本營。我從國博出來,經過外面滾滾紅塵洗禮之後當然還要回到象牙塔裏去。國家博物館是我出發的地方,我覺得真正好的故事往往會結束在它開始的地方,如果可以我會繼續做下去。

  Yi:你做了將近8年的講解員,這份工作對你產生了哪些影響?

  Y:對我的世界觀產生了影響。我覺得人就是人,只是這個世界中平凡的一員,生活在過去的慣性裏。它也讓我非常善於表達,表達是一種技能,需要練習,無論是口頭的還是筆頭的。如果你能非常得體、恰當、有吸引力地表達自己觀點的話,對於任何崗位都是有益和積極的。所以我經常會建議大家有機會也可以去博物館做做講解員。這份工作可以不斷充實自己。知識這個東西不像錢,不是說把錢給別人,這部分資源就給別人了,給別人講授知識的時候,並不意味着這個知識從你這消失了,它可以從2變成4。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讓別人從精神上富裕起來的工作。

  Yi:成爲博物館講解員需要哪些能力?

  Y:除了表達能力還有學習能力。如果想對一件事有深入瞭解的話需要從很多種方式入手,但到底要怎麼入手,如何才能捕捉到閃光的細節,這個往往是考驗功力的維度之一。

  Yi:你講過自己最滿意的故事是什麼?你覺得好在哪裏?

  Y:目前還沒有一次讓自己滿意的,總是有不滿意的地方。我現在最需要進步的是對知識的把握、閱讀書籍和到歷史現場調研。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詢問這個領域的從業人員,他會給你很多書本上看不到的東西。比如《進擊的智人》裏提到過一個細節就是班鬣犬,它是咬合力最強的動物之一,但是從網上看資料還是不能瞭解得很清楚,所以我去了北京動物園,我的一個哥哥在北京動物園當了20年的飼養員,親手養過班鬣犬。他跟我講了很多班鬣犬的習性、行爲,這些都是對我很有用的。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鄭晶敏

  關注職場和文化產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