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在國博開展。作爲國博恢復開館後的首展,它首次採用海路統籌的方式,集中展示了13個國家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234件套展品。在國內文博界,類似這種大型的絲路展極其罕見,這些文物大都都是遠渡重洋而來,它們的精美和瑰麗能讓觀衆一飽眼福,它們背後的故事更是見證了千年絲路上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豐富的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和科技交流。

  圖說:國博恢復開館後的首展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潘子璇 攝

  倒鉤矛見證歐亞大陸的史前絲路

  人們通常將西漢張騫通西域事件作爲“絲綢之路”歷史的開端。實際上中國與歐亞大陸西部的連接從史前時代就開始了。展覽的策展人閆志介紹,如黃牛、綿羊、小麥、鑄銅技術等史前及青銅時代最爲重要的馴化物種、手工業技術,早就通過歐亞大陸交通路網從西亞、伊朗高原和歐亞草原傳入中國,對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貢獻巨大。

  進入青銅時代,歐亞草原的遊牧民族文化也不斷向中原地區輸入。發源於俄羅斯的圖爾賓諾文化,其時代相當於中國夏商時期。其典型器物倒鉤矛在中國甘肅、青海和河南等地屢有發現。此次展出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圖爾賓諾文化倒鉤矛便是歐亞大陸文化流入中國的見證。

  圖說:倒鉤矛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潘子璇 攝

  “黃金戰士“眼裏的世界文明奇蹟

  偉大的絲綢之路穿越了今天哈薩克斯坦的領土,這是一條文化對話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蹟。在古代和中世紀,絲綢之路上的塔拉茲、訛答剌、白水城和託希爾等城市是主要的貿易中心,十分富足繁華。

  據說,日本、韓國和中國的商人通過這些城市前往中亞(伊朗、塞爾柱),以及俄羅斯和拜占庭。沿着這條道路,各種貨物川流不息。藝術和宗教也通過這條道路向各地傳播。展覽中,一尊“黃金戰士”就是這個地區曾經繁華的象徵。“黃金戰士”身材魁梧,斯基泰-塞克“野獸”風格的裝飾藝術傑作。服飾上的4000多枚金色飾片,由鑄造、鍛造、錘揲、雕鏤、雕刻、金珠、壓花、浮雕等多種工藝製作而成。在1969-1970年,考古學家凱末爾·阿基舍夫(Kemal Akishev)帶領考古工作者於阿拉木圖市附近的伊塞克墓地中將其發現。

  圖說:哈薩克斯坦“黃金戰士”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潘子璇 攝

  一隻唐代杯子證實了一張貿易網絡

  作爲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拉脫維亞可以說是絲綢之路的終點之一。展覽中有一隻來自唐代中國的杯子,是迄今爲止在拉脫維亞境內發現的唯一一件中國文物,它輾轉來到拉脫維亞的故事恰好說明瞭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

  記者在展覽中看到一隻杯子,它在是1835年在錫古爾達的薩庫卡爾斯考古發掘時發現,當地是11-12世紀時的利夫山墓地。此次發掘的大部分出土文物,包括珠寶和武器碎片,如今都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這隻中國杯子可能是沿着絲綢之路來到中亞,再從那裏到達保加利亞的伏爾加,再經斯堪的納維亞商人轉手抵達波羅的海沿岸。拉脫維亞境內發現的阿拉伯迪拉姆錢幣(在拉脫維亞境內發現了約2400枚迪拉姆錢幣,大部分都是中亞城市鑄造的)是這張貿易網絡最大亮點。東歐和斯堪的納維亞(俄羅斯的弗拉基米爾和瑞典的哥特蘭附近)發現的這些小件文物,爲這一貿易網絡提供了堅實的證據。

  中國“青花瓷”在絲路上深遠影響

  阿曼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唐朝(公元618-907年),博物館的藏品包括數百件珍貴的中國文物,其中許多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作爲貿易珍品帶到阿曼的。

  瓷器佔據中國文物的大宗,展覽中一件“青花纏枝牡丹紋罐”上便有中國青花瓷的身影。這些瓷器在古代被視爲珍貴而稀有的物品。這類“奢侈品”出自南宋、元、明、清歷代著名工匠之手,如今已成爲阿曼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他們出現在婚禮和其他重要節慶場合,並用於裝飾家居、城堡、要塞以及清真寺。

  圖說:青花壁爐瓷器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潘子璇 攝

  除了在阿曼,不少文物上都有中國景德鎮“青花”的元素。這說明在絲綢之路上,中國與沿線國家有着極其豐富的文化交流。其中一個波蘭華沙國家博物館藏中國風格的伊朗瓷盤的背後有個小故事:16世紀時,一位波斯藝術家試圖在本土青花瓷器上模仿遠東圖案,並由此受到中國瓷器的啓發。儘管伊朗瓷器的質量大大遜色於中國瓷器,但是在中國瓷器因戰亂而無法出口到歐洲的時期,伊朗瓷器就被當作中國瓷器賣給了天真無知的買家。

  圖說:中國風格青花瓷的伊朗瓷盤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潘子璇 攝

  柬埔寨的娜迦靈感來自於中國的龍

  柬埔寨古高棉帝國是一個藉助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東南亞國家。作爲貿易夥伴,中國與柬埔寨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尤其是瓷器商品。在前吳哥時期銘文中,“Cān”一詞就用來指代碗或瓷器。大多數學者都認爲這個詞來源於中文。

  前吳哥時代以來,中國文化影響高棉藝術的例子隨處可見。比如,三波坡雷古遺址(公元6—7世紀)的摩羯主題(今天以“時獸摩羯”知名)的集合,可能是受到中國佛教石柱藝術(公元6世紀)的影響,而後者則通常裝飾着龍紋。很多人都知道娜迦,但卻不知道娜迦的原型是中國龍。展覽中,在大約公元12世紀的一幅圖像中,毗溼奴斜倚在娜迦身上,而娜迦則是獅頭和鱷魚身體的組合,據說靈感來自中國龍。(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潘子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