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美國經濟持續低迷,歐債危機依然持續,導致中國石材業出口遭遇罕見「寒流」;另外一邊國內宏觀經濟調控,尤其是樓市「限購」,也讓石材企業批發訂單大為縮水。正如當下的時令季節一樣,石材產業如何才能穿破一絲絲寒意,迎接春天的到來?這成為剛剛落幕的第十三屆水頭國際「石博會」期間業內人士熱議的話題。 

主持人 邱和軍  出口增速下滑  石材業正遭遇一陣陣「寒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鄒傳勝:通過協會的走訪和調研,可得出這樣結論,那就是石材行業還是在增長,比整個建材產業增長更快,更快過工業增長速度,只是石材行業的增長速度在下滑。從出口來看,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下滑,這是多年來未曾有過的現象。出口受到影響不可否認,但是石材出口總量只佔到中國石材產業總量的10%到15%,去年全國石材出口也只有50億美元,可以說國內市場才是重頭戲。  

王伯瑤:經過多年調整,企業出口份額所佔比重已經很小,因此影響不太明顯。但從批發這一塊來看,縮水比較嚴重。整個南安產區的石材批發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不過,中國石材行業2000多億元產值中,目前還沒有哪一家企業佔比能達到百分之一,企業走差異化道路還是有很廣闊的空間。  劉良:今年明顯感覺到出口形勢不好,前三季度的出口業務量縮水三分之一,此外,批發這一塊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從銷售區域來看,美國經濟復甦比較慢,歐債危機遲遲不見好轉,導致歐美市場銷售情況不容樂觀,中東的銷量也有所下降。但是,新開闢的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訂單卻是往上走的。  拓展高端市場  每次危機總是蘊含商機,這一波「寒流」中,又有哪些亮點呢?   劉良:企業銷售額也不是全面下行,工程訂單的增長幅度還不小,另外,旗下高端品牌「五號倉庫」的石材銷售量帶動效果非常明顯,企業的整個銷售額數字跟以往比較還有略微增長。應該說目前中國石材行業中低端產品的競爭異常激烈,但是加大高端產品的加工、強力運營品牌,可以規避市場競爭風險。  王伯瑤:大工程訂單已成為企業逆市而上的最大支柱,因為手中有國家「裝修裝飾工程專業承包一級」、「建築幕牆工程專業承包一級」資質兩張王牌,所以在承接大工程方面的能力就很突出。在經濟不容樂觀的國際大環境下,一些大型公建項目的業主自然更傾向將訂單交給綜合實力強的石材企業,看中的就是更勝一籌的墊資能力和施工資質。眾所周知,裝飾施工領域的附加值比石材加工環節高。如今,企業裝飾施工的銷售額已經與石材加工銷售額平起平坐。  鄒傳勝:從協會掌握的情況來看,中西部的石材企業普遍感覺當前的形勢跟東部地區的企業略有不同。中西部地區的石材企業銷售增長幅度要高過東部地區,這得益於中西部地區城市化率相對較低,因此對石材產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需求量更大。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礦山資源的開發更為便利,也給中西部地區的石材企業提供了難得機遇。可以說,國內市場因地域差異,在產業布局和市場需求方面還是有不少亮點。  創牌時機成熟  在「寒流」面前,石材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出路在哪裡?   劉良:首先肯定是要調產品結構,要大膽砍掉一些比較低端的品質、工藝和設計。其次是要敢於做品牌。中國石材產業起步較晚,也就走過一二十年的歷程,相比國外石材產業,還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比如,品牌體驗館營銷模式,完全可以學習和借鑒建築陶瓷的銷售模式,走品牌運營的路子。  王伯瑤:目前中國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1%,但是跟發達國家的70%相比較,石材產業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的較快發展。繼續堅持走裝飾工程一體化,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完全可以在未來三到五年,把裝飾施工這一塊的份額做到企業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二,將附加值偏低的石材加工轉移給其他同行。當然,要塑造高端的裝飾施工一體化品牌形象,最關鍵的是考驗企業的內部協調性。比如,加工環節如何保證及時保質地供貨。為確保加工環節與裝飾施工環節保持高效協調,企業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團隊,發揮總部職能,指揮、協調加工和裝飾兩大系統科學運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還重金引進專業管理人才和管理諮詢機構,推行長達五六年的管理提升工程。  鄒傳勝:中國石材行業有一個通病,就是大家比較關注工程裝飾領域,忽視了家裝領域。據統計,建築陶瓷專攻家裝領域,銷售額每年保持10%的增長速度,全國市場超過100億美元,而石材產業進入家裝市場的量還不到10億美元。也就是說每年建築陶瓷在家裝市場的銷售增量就相當於石材在這個領域的銷售量。當前,消費者往往是通過設計師、家裝中介機構選擇石材產品,石材行業一定要有叫得響的石材品牌,去引導消費者的選擇。可以說,品牌建設迫不及待,同時也具備了成熟的條件。  石材創牌 永遠不晚  過去十年中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石材加工享受了十年的高利潤時代,不過任何一個行業不可能將高利潤持續到底。如何在需求下降、利潤下滑的市場中繼續生存下去?或者說比別人活得更好一些?品牌運營成為素有石材行業「風向標」美譽的水頭「石博會」上熱議的話題。  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特點,石材業因為產品標準性相對不足,除了不同產品系列有各種顏色「標籤」的品名外,似乎很難找到產品的差異化,更勿論個性化、品牌化。  然而,在市場倒逼之下,不少石材企業開始嘗試闖蕩出一條品牌化發展路子,也有不少實力型的石材企業開始總結經驗,提煉品牌價值。正如中國石材協會會長鄒傳勝所言,石材業完全可以借鑒建築陶瓷行業,踏上品牌運營之路。2004年,溪石集團摘得裝飾施工一級資質,率先嘗試「裝飾工程一體化」,於是收穫了大工程訂單帶來的高利潤。2011年,英良石材力推石材奢侈品牌「五號倉庫」,於是出現高端產品持續熱銷場面。相比建築陶瓷乃至泉州稱雄的紡織服裝、製鞋兩大產業而言,這兩家企業的品牌運營顯然遲了一大步。然而,他們在市場激烈競爭中的良好表現,足以證明品牌運營永遠不會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