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並非蔣介石的專利,遠在明末時期就由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了。

明末內有農民起義如星火燎原般向全國蔓延威脅著大明江山,外有清國虎視眈眈屢犯邊境。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主張與皇太極和談,崇禎帝採用了他的策略。

明軍在楊嗣昌的領導下,鎮壓農民起義取得很大進展,起義軍領袖劉國能、張獻忠先後投降,但楊嗣昌不相信二人,要求他們率軍幫忙剿匪才可相信,崇禎帝急於詔安,對付皇太極。並未採取楊嗣昌的建議,最終事實證明張獻忠的確是假投降,並且最終和李自成一起把明王朝這座大廈推到。

攘外必先安內在幾百年後被另一個梟雄採用,險將中國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各位朋友有喜歡的請幫忙評論、點贊加關注,謝謝!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張獻忠這種反覆無常的小人是絕對不能輕信的,只有消滅掉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崇禎十一年,楊嗣昌率領各省督撫採取「十面張網」戰術,壓縮農民軍生存空間,迫使劉國能、張獻忠等向朝廷投降,接受熊文燦詔安。但是,楊嗣昌不同意詔安,於是向崇禎皇帝建議:讓張獻忠出兵剿滅其他起義軍以表明誠意,然後再歸順,否則免談!無奈,滿清韃子又破關而入,崇禎急需調兵北上,便不同意楊嗣昌的建議。沒過多久,張獻忠反叛大明,和李自成一起成為大明的死敵,崇禎後悔莫及啊!


崇禎十一年,在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剿滅流寇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各部流寇遭受重創,張獻忠在湖北谷城、羅汝才在鄖陽向明朝總督熊文燦投降,李自成在陝西潼關南原被洪承疇、孫傳庭設伏殺得幾乎全軍覆沒,僅以十八騎遁入商洛山中,流民起義陷入低谷,明朝廷形式一片大好。

張獻忠實屬被迫詐降,擁兵十萬拒不接受朝廷改編也不予以遣散,白痴都能看出獻賊詐降,楊嗣昌鑒於張獻忠狡詐兇殘,多次詐降欺騙朝廷,建議崇禎皇帝趁此良機剷除張獻忠以絕後患,還有好幾個官員包括左良玉都看出張獻忠詐降,建議朝廷趁機剷除張獻忠,可是這個愚蠢昏聵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卻很是心疼相信張獻忠,說什麼他好意來投降,我們怎麼能喊打喊殺的,拒絕了楊嗣昌藉機誅殺張獻忠的建議,結果張獻忠在第二年又反叛了,屠戮搶劫湖北、四川等地,此事也直接坑死了楊嗣昌。

朱由檢真是健忘呀!他忘了張獻忠在崇禎八年攻破鳳陽,火燒了朱元璋出家的皇覺寺,挖掘了明皇陵,他也忘記了自己己經被流寇的詐降伎倆欺騙愚弄了多少次了?明朝實在是被愚蠢昏庸的崇禎葬送掉的。


張獻忠反明抗清功過且不論,與李自成帶領的兩股勢力是當時義軍主力,對明朝的滅亡起到關健作用。因他驍勇好戰又有百姓的支持,破滅了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布置的"四正、八隅、十面伏″,見義軍難滅。清軍侵略中原明朝腹背受敵危在旦夕,楊嗣昌向明帝崇禎提出"安撫"張獻忠向政策,企圖離間瓦解義軍。崇禎只聽了楊嗣昌的第一步″召安″,讓張獻忠剿滅其他義軍,沒有實施成功。一是崇禎派兵抗清,二是張獻忠不從。倒置張獻忠蜇伏隱忍,二次起義推動了明朝的滅亡!


張獻忠被迫投降時,楊嗣昌上奏攘外先安內,急於對滿清用兵崇禎沒有採納該建議。這是崇禎個人的極限性,也是大明氣數已盡。幾百年後倒是有個人熱衷攘外先安內的策略,引來一片罵聲。時、勢都更易了,思想跟不上就會被淘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