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記者|馮金剛

  4月12日,有三款電動車上市,比亞迪e1、威馬EX5、極星Polestar 2。

  我們對比下三款車的“程價比”(最低綜合續航與補貼後最低價格的比值),就目前市場環境而言,程價比可以說是是電動車最大競爭賣點。Polestar 2未公佈補貼後售價,故不做計算。

  比亞迪e1綜合續航里程305公里,補貼後最低5.99萬元,程價比爲50.92公里/萬元。威馬EX5最低綜合續航里程300公里,補貼後最低12.98萬元,程價比爲23.11公里/萬元。

  是的,比亞迪e1的程價比是威馬EX5的2.20倍。僅說電動性價比競爭,威馬近乎完敗。儘管這種對比並不恰當,但不可否認的是威馬EX5的競爭力確實在下滑。

  從這個結果來看,兩年前以一手“續航300、400,最低價不到10萬”而揚名天下的威馬,似乎已漸行漸遠。

  這個問題很嚴重,至少對立志做電動車普及者的威馬來說是這樣的。

  造成這種尷尬境地的,無疑是補貼大幅下降,這個無需多言,但要說補貼後誰最受傷,莫過於中、低端新勢力。

  近來,“補貼沒了,知豆倒了”等類似標題的文章在業內瘋傳。知豆作爲曾經的微型電動車之王,業務橫跨海內外,一度被認爲是低速電動車轉型的範本,着實令人羨慕與欽佩。

  不過,“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着眼於“扶強扶優”的準則,補貼標準逐年提高,而知豆未能趕上行業的技術升級步伐,導致主力產品被排除在補貼之外,其結果自然是銷量遭遇大幅下滑。

  知豆崛起於政策,但也正在被政策無情的絞殺。回望知豆這一路奮鬥史,以及模式,確實令人動容與惋惜。

  下一個是誰,是過度倚重EC系列的北汽新能源嗎?還是率先“發聲”漲價的小鵬?

  答案應該呼之欲出。靠融資爲繼的小鵬怎麼比得過北汽奔馳這個源源不斷的利潤奶牛。

  緊隨小鵬之後,合衆汽車也宣佈漲價,實事求是地說,威馬新EX5上市也可認爲是“變相漲價”。與之作爲對比,以比亞迪爲首的傳統新能源廠商由於家大業大,有能力宣佈“暫不漲價”。

  所以,面對補貼的繼續退坡,甚至完全退出,威馬怎麼能逃出“知豆式”命運,已經成爲沈暉要思考的最大問題。

  3月27日,伴隨威馬自動駕駛技術中心正式落戶綿陽,威馬的智能化掀開了新的一頁。

  是的,沈暉似乎已經明白,電動化跑道的競爭玩不過了,該切換到智能化跑道競爭了。

  問題是,消費者憑什麼買單威馬家的L2,而不是其它家類似的L2呢?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