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太子文武雙全 為何被陷害被流放

孫和文武雙全,全心撲在工作上,朝廷內外一片讚譽聲,繼位之路不是陽關大道,一馬平川嗎?然而對於孫和來說,卻是荊棘滿地,一路跌跌撞撞,坎坎坷坷,根本沒有走到盡頭,讓人心酸不已。

孫權不喜歡太子

首先是老爸猶豫糾結,左右搖擺。孫權年齡大了,可能更愛調皮搗蛋的,對於孫和這種規矩本分的人反而冷淡了。他內心最喜歡的是四兒子孫霸,因為孫霸沒有得到太子之位,孫權總覺得內疚,當年又封孫霸為魯王。更荒唐的是,給魯王的待遇和太子相同。

作為一個正常的父親來說,愛兩個兒子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帝王來說,親手造出了兩支為爭取最高權力的敵對勢力,說是愚蠢的昏君,一點都不過分。

其次,孫權的大女兒孫魯班居心叵測,暗中添亂。她先是嫁給了周瑜的兒子周循,但周循死得早,孫權把她改嫁給將軍全琮,所以孫魯班又稱全公主。

孫和的媽媽是王夫人,孫魯班的媽媽是步夫人。女人們在一起,最大的樂趣就是相互攀比,相互暗鬥。步夫人正得寵,孫魯班自然傲氣,堅定地站在媽媽一邊,攻擊王夫人及孫和。她為了扳倒孫和,還派了心腹天天跟蹤孫和,就為找到把柄。

其次,孫權的大女兒孫魯班居心叵測,暗中添亂。她先是嫁給了周瑜的兒子周循,但周循死得早,孫權把她改嫁給將軍全琮,所以孫魯班又稱全公主。

孫和的媽媽是王夫人,孫魯班的媽媽是步夫人。女人們在一起,最大的樂趣就是相互攀比,相互暗鬥。步夫人正得寵,孫魯班自然傲氣,堅定地站在媽媽一邊,攻擊王夫人及孫和。她為了扳倒孫和,還派了心腹天天跟蹤孫和,就為找到把柄。

孫權曾經大病臥牀,孫和到太廟祭祀,祈禱父皇的病早點好。孫和有個妃子,叔父是張休(張昭次子),家離太廟很近。孫和祭祀結束後,張休邀請孫和到家裡坐坐。親戚之間串個門也是正常的事,根本沒注意到背後一雙奸滑的眼睛。

孫魯班終於找到把柄了,跑到孫權面前,說:太子去太廟是假的,他是想到張休家裡去密謀,誰知道說了什麼。這幾天王夫人看到你病重,一臉的笑容可燦爛了。

孫權對孫魯班也是萬分寵愛,也不去辨別真真假假,聞言大怒,雖沒有動手,但對孫和的臉色越來越陰冷。王夫人聽到消息,天天愁得要命,不久就死了。孫和更是提心弔膽,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大臣明顯分成了兩派

孫權的做法讓魯王孫霸有了想像的空間:這是父皇有意給我創造機會啊,哪能辜負他老人家的心願呢?於是和大臣們開始大串連,為自己拉選票。

大臣搞不懂孫權的意思,如果在偏遠地區,還摻和不了這件事。但都在建業,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總要選擇站站隊。漸漸地,大臣之中明顯地分成兩派,

支持孫和的有:陸遜(任丞相)、吾粲(太子太傅,孫和的老師),顧譚(顧雍的孫子,任太常,朝廷掌宗廟禮儀之官,位於諸卿之首),張休(任揚武將軍),朱據(孫權小女兒孫魯育的老公,任左將軍)等。

支持孫霸的有:步騭(任驃騎將軍,後來代陸遜為相),呂岱(鎮南將軍,平定交州的大功臣)、全琮(任大司馬)、呂據(名將呂範的兒子,任左將軍),孫弘(任中書令)等。

太子派天天在孫權面前說:傳統就是立長,不能破了規矩,孫和又沒有做出大逆不道的事;魯王派天天負責在孫權面前詆毀太子,捕風捉影,造謠生事。

孫權天生就不喜歡犯顏直諫,老資格張昭的話也只能聽一半。太子派是一根筋,自認為掌握了真理,說起來一臉正氣。他們也不考慮考慮:說得這麼義正詞嚴,不是把孫權擺到昏君的位置上嗎?

即便真錯了,太子派也該溫和一點,給個合適的臺階。結果雙方都劍拔弩張,不肯退半步。孫權只有撕破臉了,動了殺心:不讓一批人掉腦袋,這些人是不會消停的。

太子派被整得全面崩潰

剛好一件事讓孫權找到了突破口。太子太傅吾粲上書,請讓魯王孫霸鎮守夏口,意思很明顯,讓他去外地,就不要再有當太子的念想了。言詞激切,義憤填膺,孫權看完滿臉憤怒。魯王派立即得到了消息,好機會稍縱即逝啊,趁機在孫權面前說吾粲的壞話。

吾粲氣忿無處訴說,寫信給陸遜發泄心中的不平。這是犯了大忌,隨即被逮捕,理由是勾結外臣蓄謀不軌。不久在獄中被處死。孫權還不解恨,又派宦官去譴責陸遜,羅列了幾十條罪狀,全是無中生有。陸遜60多歲的人了,幾個外甥也因為擁護太子已經被撤職流放,他想想盡忠為國這麼多年,卻落下了這個悲慘下場。

更重要的是,他是聰明人,自己位高權重,孫權早已容不下他了。君要臣死,找個理由還不簡單。陸遜憂傷過度,不久含恨而死,家無餘財。

顧譚被流放交州,孫和也被軟禁。

朱據還是不識相,一定要和孫權掰掰清楚。更過分的是,他還帶了一批人把自己捆綁起來,接連幾天到宮門外為孫和求情。孫權站在樓上,看到極其反感,這哪是勸諫,簡直就是逼宮。

已是殺機四伏的僵局,又來了兩個「二百五」,陳正和陳象,居然跑到孫權面前擺事實、講道理,引經據典要求放了孫和。這像導火線一樣點燃了孫權滿腔的火藥桶,陳正、陳象被滿門抄斬,朱據等人被杖打一百。孫和被軟禁了還不夠,流放外地。羣臣中因勸諫而被誅殺流放的有幾十人。太子派全面崩潰。


若要說到東吳太子孫和那可就聲名赫赫了,孫和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太子,他文武雙全,熟知六藝,禮賢下士,滿朝文武無一不對其稱讚,但是為何被流放到死都沒回來繼位呢?孫和,字子孝,三國時期吳國太子,吳帝孫權第三子,與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的異母兄弟。孫和小時候因為母親王夫人受孫權的寵愛而被孫權所喜愛,十四歲時,就安排他為宮廷侍衛,讓中書令闞澤教他學習經傳典籍六藝。他愛好學習,禮賢下士,頗為人們所讚譽。孫權長子孫登死後,孫和被立為太子。孫和被流放的原因自古以來人們都以為是與其姐姐孫魯班不合,但是還有一點那就是孫和的父親孫權不喜歡,要知道,一國太子不可能因為姐姐不喜就被流放呢?孫權的大女兒孫魯班居心叵測,暗中添亂。孫和的母親是王夫人,孫魯班的母親是步夫人。女人們在一起,相互暗鬥。步夫人正得寵,孫魯班傲氣。她為了扳倒孫和,太子去太廟是假的,他是想到張休家裡去密謀,誰知道說了什麼。這幾天王夫人看到你病重,一臉的笑容可燦爛了。這孫權火就來了,也沒管這事的真假,但當時也沒行動。他內心最喜歡的是四兒子孫霸,對循規蹈矩的孫和就冷淡了。因為孫霸沒有得到太子之位,孫權總覺得內疚,當年又封孫霸為魯王。更荒唐的是,給魯王的待遇和太子相同。身為帝王你這個搞法是不可的,儲位之爭,本就殘酷,你這是助虎添翼,更會讓孫霸覺得這是你在給他的幾會,就這樣在這夥有意無意的搞事陷害之後就被流放了。


孫和的父親孫權是一個庶族地主階級,然而他卻把自己的東吳江山轉送於士族地主階級了,孫權本人對士族地主階級並不信用,所以導致孫權的心理變態和分裂了。本身孫權就有「勾踐之奇」(見《三國志吳書吳大帝本紀》),又「情天恨海」,對於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又都偏愛,故而開始了「舉國中分」的南魯黨爭。最後孫和被廢,後被孫亮殺死。孫霸被賜死了嘛。易中天品三國說孫權廢孫和的原因是「朕還在你不能鬧」。殺孫霸的原因「朕不給你不能搶」


文武雙全,為人卻耿直了些;本為太子,卻認定直中取,不懂奪嫡之位困險。加上挺他的也多是直臣,不知迴旋而引起皇帝的反感。如果沒有強力的競爭對手,他可能會成為比較固執的不錯的帝王,可惜,歷史也就是這般,講不得半點如果。最終會落的流放,這結果令人唏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