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杜甫草堂,一大批國內的優秀詩人沿着詩歌的長廊來了。

  4月13日,第二屆“草堂詩歌獎”頒獎典禮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隆重舉辦,四大獎項逐一揭曉。

  2019第二屆草堂詩歌獎頒獎典禮現場

  獲獎者們激動地從評委手中接過獎盃與證書,領取了屬於詩歌創作的那一份光輝榮耀。其中,備受關注的“年度詩人大獎”的桂冠由詩人王小妮摘得,獎金5萬元。此外,“年度詩評家獎”獲得者爲霍俊明,獎金3萬元;“年度實力詩人獎”得主李輕鬆、邰筐,獎金各3萬元;“年度青年詩人獎”得主陳翔、程川、康雪,獎金各1萬元。

  第二屆“草堂詩歌獎”由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成都市文聯指導,《草堂》詩刊與成都商報社共同設立和打造,於今年1月正式啓航,長達3個多月之久的徵集與評選,終於迎來收穫的繁榮時刻。

  2019第二屆草堂詩歌獎頒獎典禮,圖爲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

  第二屆草堂詩歌獎評委會委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評委會主任、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文聯主席梁平,《草堂》詩刊執行主編、第二屆草堂詩歌獎組委會副主任熊焱出席頒獎典禮,此外,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作爲嘉賓受邀坐陣頒獎典禮。文人匯聚,以草堂之名,傳承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精神。

  第二屆草堂詩歌獎情況

  梁平介紹,今年1月,第二屆草堂詩歌獎開始啓動並徵稿,評選標準、獎項依然採用了上一屆的模式。唯一有所修改的是評委構架有所調整,新增了7名提名評委,這些提名評委均來自國內知名詩刊的主編或編輯。在評選前,他們會推薦優秀詩作,評委會根據作品情況,遴選出候選人交給終評委。最後,以終評委的綜合投票意見爲準。

  2019第二屆草堂詩歌獎頒獎典禮,圖爲梁平

  第二屆草堂詩歌獎的稿件徵集,分爲初評委推薦和郵箱自薦兩種方式。入圍作品從提名評委提名的42篇(組)和作者自薦的621篇(組)共計663篇(組)作品中,經提名評委評選,入圍的56篇(組)作品。其中,年度詩人大獎入圍6篇(組),年度實力詩人入圍25篇(組),年度青年詩人入圍20篇(組),年度詩評家入圍5篇(組)。初選入圍名單出爐後,複選的工作便相繼展開。在複選過程中,邀請到9位國內重量級的詩人代表組成終審評委團,終審評委通過商討、投票,最終評出獲獎名單。

  “他們是2018年中國詩歌的縮影。”第二屆草堂詩歌獎評委會主任、成都市文聯主席、《草堂》詩刊主編梁平表示,這些獲獎者均是實至名歸,是2018年詩壇不同年齡層詩人的佼佼者。

  年度青年詩人——陳翔、康雪、程川

  頒獎典禮首先揭曉的是年度青年詩人獎,獲獎的三位90後詩人分別是——陳翔、康雪、程川。

  年度青年詩人獎頒獎現場

  評委會對陳翔授獎詞提到:“陳翔具有異常出色、敏銳的語言質感,他以嫺熟的技藝、卓越的想象力,營造出一種風平浪靜下暗流湧動的詩歌氣韻。句子之間內在節奏的推進、整合和拿捏,以及豐富的比喻、變換的修辭,都極大地擴展了詩歌的語言張力和表達空間,凸顯了文字的獨特魅力。”

  陳翔

  評委會對康雪授獎詞提到:“從少女到母親的身份轉換,讓康雪在詩中重新獲得了看待世界的新視角,獲得了生活的新體驗。在身份的轉變和赤子之心的恆常不變中,她消解生活對詩的壓迫感,增加詩對生活的調控,取得詩與生活的“樸素而偉大的勝利”。她處變不驚,看萬物皆爲新生,以嬰兒的視角、嬰兒的屬性觀察萬物,從生活細瑣的瞬間或細節中提煉詩意,捕捉靈感,藉助開闊的想象力和鮮活的感受力,讓詞語在輕靈的飛翔中,呈現出女性獨有的精神體驗、情感祕密和心靈感知。”

  康雪

  評委會對程川授獎詞提到:“程川是一個具備對語言自覺、生命內省和現實體認的詩人。他以瑰麗的修辭、斑斕的想象,以及新奇的意象組合、打破常規的語言表達,營建出迂迴、綿密、大河奔騰似的藝術氣韻,體現出一種月華如練、水銀瀉地的才情,張弛有度,虛實結合,既有刀鋒的冷峻、異峯的陡峭,又有陽光的和煦、柔風的溫情。但他又並未沉溺於詞語的迷宮和修辭的幻境,而是從字裏行間呈現出他對現實、歷史、生活和命運的惶惑、詰問與思考,呈現出一種混沌與清晰交織、脆弱與堅實交融的精神圖景。”

  程川

  陳翔接受採訪談到:“這是我人生中拿到的第一個青年詩人獎。詩歌獎在中國多如牛毛。但真正兼具權威性、專業性、嚴肅性的詩歌獎項並不多。草堂詩歌獎,在我看來是其中的佼佼者。”

  康雪說,草堂詩歌獎是這兩年備受矚目的一個獎。第一屆的時候,她就投稿了,但沒有入圍。在某些方面,出於驕傲或者自卑,她是那種一“敗”就不肯再“戰”的人,甚至認爲自己永遠不可能得這個獎了。“然而我忽略了草堂詩歌獎的包容性——可以自薦也可以被推薦。“所以今年從被初選評委提名入圍到知道獲獎,她有一種“哇喔,我太走運了”的感覺。

  程川在獲獎感言中表示:“草堂詩歌獎對我而言,鞭策大於激勵,尤其是陷入停滯時,它讓我在這條跑道上認清自己運動員的身份。他還說,獲獎不是寫詩的理由,它就像鐵軌旁的站臺,能看清我們走了多遠,距離終點還有多少個春秋。

  年度實力詩人獎——邰筐、李輕鬆

  頒獎典禮揭曉的第二項大獎是年度實力詩人獎。邰筐、李輕鬆獲此殊榮。

  評委會認爲,邰筐的詩以特有的方式呈現工業文明狂飆突進與農耕情懷的全面陷落之間的矛盾,呈現一代人尷尬的生活史與生存史。他把目光更多地對準紛繁複雜的外部世界,向被遺忘、被省略、被遮蔽、被擠壓的人羣投去悲憫的目光。他對正在發生的、甚至仍在加劇的世界之疼作出冷靜的反應,以簡約素樸的語言,質感化地還原和展露敘事的細節,由此產生了多元的指向與變量,最終使詩歌呈現了與現實一致的真實與精確,並且使主旨往生活、世間與人性關懷的深處無限推進。

  邰筐

  對李輕鬆授獎詞提到,李輕鬆的詩歌自帶語境難度和詩意高度,自帶唯美論的純粹氣質。現代主義的修辭技巧和後現代主義的詩寫節奏同構一體,讓其詩歌巧妙地擺脫當前詩壇風格與形式上的束縛,跨越式地綻裂出詭異的瑰麗。她把詩歌置身於各種矛盾的對立面,以現實與超現實變幻下的意象、隱喻相互牽繫和呼應,指向人世、歷史、生命和生活的多重維度,並有意無意地維持着迷離、斑斕、弔詭的狀態,以至她的詩歌充滿了難以言喻的美感張力和多重性語義功效。

  如何看待草堂詩歌獎?李輕鬆接受採訪談到,草堂詩歌獎雖然剛剛起步,卻舉足輕重,它正在成爲一項重要獎項。可以說它的源頭在偉大的唐代,是向詩聖杜甫致敬。同時它也代表一種傳承,生生不息的詩歌精神,那就是詩歌應該介入生活,並且展示對天下蒼生的悲憫情懷。草堂詩歌獎是我看重的獎項,能夠獲得此獎是我詩歌寫作生涯中的榮幸。她說,自己這些年我走過了無數的地方,但就是沒有去過四川,“它一直埋在我的心底,期待着以我的方式與它遇見。這次獲獎詩歌似有一種神祕的呼喚,通過這個祕密通道,我不知不覺之中已與唐代發生祕而不宣的聯繫,雖然這些詩是寫給另一位唐代光芒四射的詩人,但無妨,他們在精神上與我息息相關。我以詩歌的途徑進入四川,在草堂前憑弔一位詩人,是一次朝聖,爲此我準備了幾十年。”

  李輕鬆

  邰筐也表示了對杜甫對敬仰之情,在他持續三十多年的詩歌寫作中,影響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杜甫,另一個是波德萊爾。他一直固執地認爲,好的詩歌猶如厚厚冰層下依然向前湧動的那股暖流,而好的詩人需要擁有一顆既柔軟又冷酷的心。

  年度詩評家獎——霍俊明

  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相輔相成,最後,在頒獎典禮上,揭曉了第二屆草堂詩歌獎詩評家獎得主——文學博士後、《詩刊》社主編助理、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霍俊明。

  年度詩評家獎頒獎現場

  評委會認爲,霍俊明近年來的詩歌評論全方位揭示了詩歌的時代遭際和現實困境,在駁雜的詩歌現場和文化圖景中,他以鍊金術的堅定執著和開拓者的先鋒精神,將詩歌評論的觸鬚深入當下詩歌現場的縱深腹地;尤其是對80後90後青年詩歌寫作者,他以廣闊的關注目光和細微的考究精神,提煉出代際間寫作的“關鍵詞”,揭示出其詩歌發生學機制和“隱祕的親緣關係”,爲其詩歌寫作提供了廣闊的詩學參考。在新詩發展蓬勃的當下和同質化日趨嚴重的批評現場,他以嚴謹的寫作態度和廣闊的文化視野,爲我們的詩歌寫作畫像,彰顯出批評的力量和評論家的文化擔當。

  霍俊明

  霍俊明在獲獎感言中提到自己是一個被四川詩歌刊物和詩人、評論家同行所關愛的一個寫作者,曾經幾度獲得四川頒發的獎項,獎項接踵而至,他也在躬身自省自己的詩歌批評是否能夠對得起如此厚重的榮譽。而反過來這又印證了四川非常健康的詩歌生態,作爲一個詩歌強省的四川無論是詩歌刊物、詩人水準、詩歌傳媒以及詩歌評獎都凸顯了其多元向上的發展態勢。

  霍俊明談到,中國的詩歌獎項有幾百個之多,標準不一、良莠不齊,很大程度上又降低了詩歌的准入門檻。在這樣的境遇下“草堂詩歌獎”的出現起到了很好的榜樣和標杆作用。“在我看來,這一獎項的設置是十分合理而最大公開化、透明化的,比如讀者推薦、作者自薦、提名評委推薦以及最後的終評。同時更爲重要的這一獎項是非常專業的詩歌獎,已經贏得了國內詩歌界的高度認可,評審委員都是國內詩歌界的領軍人物,這很好地發揮了詩歌的公信力。”

  霍俊明還提到,自己的詩學領路人是陳超,陳超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沒有詩歌的話將什麼也沒有必要存在了。”霍俊明認爲,說出這句話的人,一定是真詩人,一定是真正的詩學批評家。這是給他最大的啓發,熱愛一個事業就要傾盡一生,不要辜負了它,更不要玷污了它。

  如果要說出我的詩歌批評理想的話,我想做一位艾略特所說的“詩人批評家”。詩人、批評家和知識分子三者相互砥礪、彼此洞開、相得益彰。詩歌批評是一種創造,是一個可讀可感的特殊文體,有體溫、有銳度、有膽識、有人格、有獨立品質、有歷史的印記、有現實的擦痕、有時間的磨礪……

  王小妮摘得年度詩人大獎

  最後,備受關注的5萬元獎金的“年度詩人大獎”的桂冠,由詩人王小妮摘得。王小妮,生於長春,八十年代移居深圳,曾做過電影文學編輯,作品除詩歌外,涉及小說、散文、隨筆等,2001年受德國幽堡基金會邀請赴德講學。曾獲美國安高詩歌獎,曾擔任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出版有詩集《月光》《落在海里的雪》,隨筆集《上課記》《上課記2》,小說《1966年》《方圓四十里》等三十幾種。

  年度詩人獎頒獎現場

  第二屆草堂詩歌獎評委會給王小妮的頒獎詞中提到:“王小妮一直以本真的寫作狀態,用良好的直覺與語感,用質樸、率真與灑脫的性情,爲我們不斷帶來審美的愉悅和如何存在的思考。她的詩從對具體生活經驗入手,常常能穿透事物的本質,再現生活的酸甜辣苦,表達人生的諸多況味。她敏銳的觀察能力,使詩歌的想象力豐富且顯示詩歌的陌生化,並在陌生化中獲得一種恍然大悟的共鳴。在她這裏,詩是最日常的部分,卻又日常中呈現新奇,觸及時代的病竈,在光明和幽暗之間,在集體和個人之間,在生活和寓言之間,在個人和個人之間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王小妮

  獲獎後,王小妮接受了紅星新聞的專訪,其中,談到這次獲獎的詩歌作品的創作背後的故事,以及一個優秀的詩人需要具備的特質,那就是:敏銳和篤定。不限定自己。不拘一格。

  王小妮說,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來成都,分別到過草堂。她想,《草堂》這本雜誌是對“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理想的追念。

  紅星新聞記者 陳謀 攝影記者 陶軻

  編輯 楊渝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