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洋志工队在乌崁保或趋进行海洋资源的调查,结果发现两天前放流的15000颗小小海胆竟然无故「搞失踪」。(图/澎县府提供,2019.09.02)

澎湖县水产种苗繁殖场日前在马公市乌崁海域禁渔区放流15000颗2-4公分马粪海胆幼苗,澎湖海洋志工队连续两日自行下海潜水,结果这批小小海胆竟然无故「搞失踪」,整个广大的乌崁海域竟然找不到踪迹,志工队长陈尽川无奈的表示,政府单位或许要好好检讨放流的方式。

108090203
▲陈尽川利用马粪海胆喜爱晚上出来逛大街的习性(海胆为夜行性海洋生物),看能不能找到前天流放的150O0颗海胆苗。(图/陈尽川提供,2019.09.02)

陈尽川说明,他利用晚上生物放松无戒心,喜爱出来逛大街的习性(海胆为夜行性海洋生物),看能不能找到前天流放的150O0颗海胆苗,令人遗憾真的一颗都找不到 ,这已是3、4年来海洋保育志工队发现的问题,政府单位实在有必要去检讨海胆的保育措施与复育方式,并研究探讨寻求解决的问题 。

108090204
▲放流地点是参酌当地里民所提建议,放流时海胆会附著于马尾藻及石莼上在保护区内缓缓扩散。(图/记者张尘摄,2019.09.02)

澎湖县政府农渔局强调,有关乌崁保护区马粪海胆放流后看不到稚胆说法,因为放流地点是参酌当地里民,依多年观察该区域马粪海胆分布所提建议,马粪海胆稚胆昼伏夜出的习性明显,且因放流需要进行挑选、运输等作业,会造成海胆压迫,躲藏状况会更明显,故短时间内进行放流成效调查较不适宜。放流当日以海胆最爱的马尾藻及石莼作为缓冲物,避免海胆在狭小空间所造成更大的紧迫,放流时海胆会附著于马尾藻及石莼上在保护区内缓缓扩散。

108090205
▲保育人士在乌崁保护区,发现许多2、3年前放流的马粪海胆,可见乌崁保护区确有发挥保育之功能。(图/陈尽川提供,2019.09.02)

根据日本学者研究指出,马粪海胆稚胆移动距离每分钟可达90公分,其移动速度非常快,加上放流后以碎石子作为掩蔽躲藏,并不容易发现其踪迹。陈尽川等保育人士在乌崁保护区,发现许多2、3年前放流的马粪海胆,可见乌崁保护区确有发挥保育之功能,因此种苗繁殖场已计划追踪调查2个月的时间,做成放流成效评估,希望能帮忙马粪海胆找出找出一套可行的复育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