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心理學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是怎麼回事?

相信題主和讀者一定看過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劇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按照百度百科的資料: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幹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學家德斯考爾等人在對愛情進行的科學研究時發現,在一定範圍內,父母或長輩干涉兒女的感情,這青年人之間的愛情也越深。就是說如果出現幹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更強烈,戀愛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牢固。這種現象就被叫做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為什麼會有這種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這裡我們必須要從親密關係中兩個重要的因素談起:激情(Passion)和親密性(intimacy)。

什麼是激情?

毫無疑問,激情其實是一種主觀感受狀態。激情涉及對伴侶的強烈的積極的情感。性的慾望和活動經常被認為是充滿激情的愛情的重要組成部分。Hatfield等人(1987)將激情的愛定義為涉及對他人強烈的吸引力。這些感覺的典型特徵是生理喚起和以多種感覺與他人結合的強烈期望。 如果這個人是一個符合條件的性伴侶,那麼充滿激情的愛也會包括性吸引力和慾望。這裡,主觀感受狀態(The subjective feeling state)是至關重要的。事實上,以主觀感受到的強度(或稱喚醒的程度),可能是準確衡量激情程度的標準。 渴望與TA在一起,對TA的積極反應而感到快樂的程度,以及對TA的拒絕所產生的絕望程度,都可以作為激情的重要指標。

而按照Hatfield等人的定義,激情式的愛是「一種狂野的情感狀態;溫柔的、帶有性慾的體驗;狂喜和痛苦、焦慮和解脫、利他和嫉妒共同存在形成複雜的情緒體驗。」那麼,問題來了,激情這種強烈的生理喚醒程度又是哪些因素引起的呢?

容易喚醒個體的激情的因素有哪些?

推動激情式的愛的生理喚醒受許多因素影響。心理學家們發現,下列因素是最主要的幾種:

  • 性的慾望
  • 害怕被拒絕的恐懼
  • 要了解某人帶來的興奮
  • 父母或者情敵的壓力帶來的失敗感
  • 與愛人爭吵帶來的憤怒
  • ……等等

上述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生理喚醒。而一旦這種生理喚醒起作用,那麼,主要的特徵表現就是:不管這種愛的原因是什麼,它都有下面幾個特點:

  • 對方佔據自己的思想
  • 愛情使人們腦海中充滿對方的形象

  • 他們把對方理想化
  • 認為對方在所有方面都是完美無缺
  • 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
  • 這種愛情的體驗雖然強烈,但卻很脆弱和短暫

從這裡可以看出,《羅密歐與朱麗葉》劇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而來自家庭的這種壓迫,使得他們有了強烈的生理喚醒!但這種強烈的生理喚醒,為什麼會導致他們反而愛得更深?這涉及到愛情中的另外一個重要成分:親密性。

激情和親密性

激情和親密是愛情中的兩個最突出的成分(Hatfield,1987)。相信大多數讀者對這個假設不會有什麼反對意見。問題是,這兩個因素是密切相關的嗎?

有一些研究顯示出激情和親密性有著強烈的正相關,尤其是許多橫斷面調查研究中大多支持這個結論(例如Patton&Waring,1985),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些縱向研究的調查結果的話,就會發現這兩者之間關係其實相仿複雜,並不是一定存在著正相關!你發發現,在親密關係剛開始建立的時候,激情在浪漫關係的早期階段,通常被認為是很高的。 相比之下,親密性可能會在戀人之間的關係持續多年後,才達到其最高水平,而那時激情已經消退!

因此,激情並不與親密性本身有密切聯繫,而是一種與親密性的變化密切相關。概而言之,激情其實是對親密性增加的主觀知覺(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increasing intimacy,Baumeister & Bratslavsky, 1999)。 用數學術語來說,激情是親密性隨時間推移的一階導數的函數,用公式表示就是:

這裡P表示激情,I是親密關係,t是時間。因此,當親密感覺迅速上升時,就會產生高度的激情。 然而,當親密關係保持穩定時,無論它處於高位還是低位都是穩定的,激情會減少到零。

如此看來,根據心理學家們的假設,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建立戀愛關係的初期就遭到了雙方家庭的強烈反對,而這時是他們親密感迅速上升的時期,也是產生高度激情的時期,而激情的重要特徵是不可控制,缺乏理智,因此,往往會產生很多極端的行為,劇中的這對情侶就以殉情的悲劇形式,留給觀眾們無數的同情和悲嘆!

【閱後作業】如果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雙方家庭,在他們的戀愛關係穩定,或者激情降到一個較低水平時,再對他們的愛情關係進行干涉,效果會怎麼樣?假設你是莎士比亞二世,你會如何構思這個劇情呢?請在討論區發表你的觀點。




美國一心理學家總結愛情的規律是:接近,相似,對方喜歡自己,障礙,品質,外表的吸引力。 其中障礙是說在外力強烈阻擋下產生的對立情緒,越是限制禁忌的東西,越讓人感到神祕誘惑想要嘗試。這個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叛逆心理!上學的時候,家長老師除了學習最最擔心的就是早戀問題。會說那麼小的孩子懂什麼戀愛,不許!你也說了那麼小的孩子懂什麼是戀愛?無非是喜歡,這種喜歡實際上是一種友誼,或者說革命情誼,被家長老師定義成愛情關係。原來這就是戀愛啊,本來不懂的也想要嘗試了。憑什麼大人說的就都對?我早就不是小孩子了! 越是不被允許的越有興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超出道德範疇的錯誤,平日裏想都不敢想的,是要受到譴責的。而往往越是這樣,越覺得刺激,禁不住想要挑戰下道德的底線。有些人偷東西是因為沒錢買,可也有的人是為了體會「偷」的快感~ 因為限制而產生的強烈的反抗情緒!如果把你關在一個房間裏,你會因為被限制了自由而渾身不舒服,想要出去。而如果你是可以隨意走動的,你可能會非常享受這一份自在的時光。同樣在一個房間,卻是「被限制自由」和「享受自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中主人公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是由於雙方家庭是世仇,所以他們的愛情遭受到了極力的阻礙。但是這樣的壓迫並沒有使得他們分手,反而使得他們更加深愛彼此,甚至殉情。而所謂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說的就是,當出現幹擾了雙方的戀愛關係時,他們之間的情感會更加深厚,使得關係也更為牢固。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有很多「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心理學家德斯考爾等人在對愛情進行的科學研究時發現,在一定範圍內,家中的父母或是長輩干涉兒女們的感情的時候,會使得他們與戀人之間的感情加深加厚。


那麼是什麼致使「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的產生呢?從心理學上有以下幾方面的解釋:

1. 選擇自由與對所選擇的喜愛程度之間的關係。二選一的正常情況下,如果選擇是當事人自願的話,人們會更傾向於增加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歡程度;但是如果選擇被迫的話,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歡程度也會被降低。

而當戀愛關係遭受到強迫的時候,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這種心態會使得他們做出相反的反應,甚至是會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的喜歡程度。所以,長輩們越是「棒打鴛鴦」,戀愛雙方的感情就越加濃厚。

2.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都有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夠做決定做選擇,而不是被操控。所以一旦有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了選擇且意圖強加於自己身上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排斥別人做出的決定,並對自己的選擇更加有好感。也正是這種心理機制導致「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的產生。

3. 心理學家的研究還表明了,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們心中也會有更高的地位,價值也就越大,也容易激發人們的挑戰心理。所以,當自己擁有的被外界施壓壓力,要求放棄的時候,由於抗拒心理以及挑戰心理,人們也會增加對戀愛的喜愛程度。


事實上,「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產生的區域不僅僅是親密關係中,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比如教育。這告誡教育者在對被教育者進行教導的時候,要注意方法,否則物極必反也是可能的。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瀚思專欄·心理筆記俠·鄭燕雲)原創,圖片來源網路。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們知道,在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

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這樣的現象我們叫它「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幹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定義來自搜狗百科)

在心理學上,我們都應該知道逆反心理,這放在愛情中也同樣適用,不過談起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歷史上的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大多以殉情結束。

而之前,我聽過一個比較滑稽的說法,那就是所謂的這些歷史名流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是因為他們都很短暫,而且行為都很激烈,同時下場都不太好,而如果放長時間來看呢?如果他們相濡以沫到百年,恐怕沒那麼出名。

說實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說法,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畢竟我們都難以解釋的事情很多很多。不過就羅密歐與朱麗葉來說,其實用逆反心理都很容易解釋。

在年輕氣盛的時候,即使是沒有世仇,或者即使是沒有戀愛,那麼也很容易發生翻反叛,更何況是發生了愛情,別人越是阻擋自然就越是愛得深,一方面是強調對彼此的忠誠度,另一方面則想要對反對他們的人示威,他們不想被人左右。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的,我們會看見很多父母反對孩子,但他們不正常進行勸說,而是用強烈的方法去阻擋他們的選擇,這樣逆反心理更容易出現。

我暫時是這麼理解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來源於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後被引申用來指戀人之間面對越多反對,兩人愛的就越真摯的現象。很多經過這個階段的人會說:「感謝XXX的反對,不然我也不會知道我們是如此深愛著彼此。」確實,要感謝反對的聲音,不然如何能「凸顯」出你們愛的真摯呢。在這種情況下,你們之所以愛的真摯,往往是在你們的愛情中加入了一些「叛逆」的成分。

如果我們把視角聚焦在青春期早戀的孩子身上,可能會更清晰一些。青春期隨著性器官的成熟,孩子們體內的激素分泌使得異性對他們自然有了更強的吸引力。經歷過這一階段的人們回頭去看自己的青蔥歲月,也許都會感嘆一句「年少輕狂」。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尚沒有成熟的「愛情」的概念,更多地類似於成年人的「好感」。但為什麼往往那個階段的初戀更讓人全身心投入、轟轟烈烈呢?這要歸功於老師家長們未雨綢繆的阻攔上。青春期除了性心理的成熟,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成人感的出現,他們要通過挑戰師長的權威獲得自我的價值感。兩方作用下,往往老師家長越是嚴防死堵,孩子們在愛情中陷入的越深。

其實對於成人也是一樣,有機會反對你的愛情的無非是你的家人,或者你十分看重、經常找他商量事情的朋友。對這些在我們生命中很有話語權的人,我們也會有一些叛逆的心理。

此外,成人更多見的還有一層原因:想要維護自尊。你身邊的人都反對你的愛情時他們肯定會給出一些理由來說服你,當你無法反駁這些時,你只能說「我們有感情」,並真正相信且這樣去表現。這是一種保護機制,為了證明自己的行為並非沒有理由,你會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和他人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有道理的。基於這種心理,你會近乎自我催眠的讓自己更愛你的戀人,你們的愛情自然也就更真摯了。


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指的是男女雙方的愛戀情感,因為外界的種種壓力和阻撓,反而變得更加深厚和堅定的一種現象。在現實生活當中,也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效應,往往越是父母和親人強烈反對的情侶,他們就越是鐵了心地要在一起;而當外界沒有那麼強烈反對,甚至父母雙方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之後,這對情侶反而決定分開。

其實不僅僅是在愛情方面,生活中各個方面都會出現類似的效應,也就是說,越是被他人禁止的、難以獲得的事物,人們就越是想要去追求它,就越是會覺得這個東西有價值、有意義。心理學家對於這一效應有著這樣的解釋:每個人生來就具有一種追求自由和獨立的本能,希望可以自己來掌控生活,希望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而一旦人們的這種自由期望受到限制或者威脅,感到自己處在很大外在壓力的情況下,往往會產生非常不愉快的感受(比如憤怒的情緒),而要消除這種情緒,用違反禁令來打擊那些對自己施加壓力的人,通常是我們首選的方法。換言之,對於那些逼迫我們、讓我們不爽的人,我們會用反抗來讓他們失望和不爽,「你越是讓我往東,我就越是往西」。

由此可見,當我們想要對方接受我們的意見和想法時,強迫和威逼從來都不是最好的方法,很多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倒不如相信對方的判斷,給對方自己選擇的權利。


這個效應是得名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戲劇家之一莎士比亞的一個著名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戲劇講的是,兩個年輕的情侶羅密歐與朱麗葉非常相愛,但是戀情遭到雙方父母的阻攔,於是兩個人雙雙殉情的故事。有人去分析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的感情,為什麼會那樣的深刻?其中一個原因是:雙方父母的阻攔。因為對於年輕人來講,他們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完全迥異於父母的聲音,所以父母反對的聲音越大,他們堅持的聲音也就越大。也就是說,如果他們二人的父母是支持的態度或者乾脆不管沒有態度,可能兩個人的感情也不會那樣深。所以,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的含義是:當出現幹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對應的中國版本是我們經典的故事「孔雀東南飛」,講的也是一對恩愛的小夫妻,被父母逼迫離婚,妻子最後自殺,丈夫也是跟著殉情。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這一效應的體現。比如,家人越是阻攔孩子的感情,孩子反而愛的更歡,覺得除了戀愛對象外,家人都不理解自己,戀愛對象的價值就被大大的誇大;社會越是阻攔年輕人的感情,年輕人反而愛的更加投入,覺得自己打破了世俗偏見的愛情纔是真愛,很快投入到一種感動天感動地又感動自己和愛人的義無反顧之中。

所以,破解之道還是老子說的四個字:順其自然。父母既不要支持,也不要反對,順其自然。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在回答本問題之前你可以看看我寫的一見鍾情是真正的愛情嗎?這篇文章回答,裡面提及到羅密歐和朱麗葉之間的強烈的愛情之前實則羅密歐在遇到朱麗葉之前是喜歡另外一個女孩的,而且是愛的要死要活,但是在《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文章裏對羅密歐喜歡的另外一個女孩的著墨不多,所以大家的關注點自然而然就在羅密歐和朱麗葉身上了。

而在戀愛心理學上,羅密歐和朱麗葉屬於愛而不得,是在雙方戀愛的時候,外界對雙方戀愛的幹擾,隨著時間的增長感情也更加深厚。 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旁人越是不看好的情侶越是在一起時間更長,越是感情深厚。其實有一種對外界叛逆的心理所在。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對社會的叛逆性

舉個栗子吧~我有個同學在一個211學校讀研,遇到了她的現任丈夫,丈夫文化水平很低,周邊的人和父母都很反對,但是說實話也是這個反對使得他們最後結婚了,所以順便說一句,大家若以後碰到這樣的問題請少阻攔,試著去鼓勵她這麼做,或者鼓勵她多花點時間去溝通上,或許有一天會想通其實並沒有這麼喜歡她(他)。後來同學告訴我說其實當時並沒有那麼的喜歡他而且覺得現在還是有些許後悔。因為時間證明瞭其實並不是很相愛只是雙方都是對社會的叛逆,如今結婚了,反對的人也不得不點頭,叛逆也就不存在了。

2.對自身的認定對旁人的否定

人一直都是很奇怪的,什麼事情都是自己說的對,別人說的或者別人警告你的你都會事先做出抵抗心理,這也是我們心理上的自私傾向性所在。我們總是過多的認可自身,即使以後你會撞得頭破血流,還是會走向前人對你說過的那個不通的路上。所以朱麗葉和羅密歐也是這樣,他們在遇上的那刻覺得愛上對方,也是一見鍾情,然後大家的極力反對使得自己在懷疑自己和認可自己中不斷的掙扎。是真的自己是錯誤的嗎?難說吧?最後的結局還是偏向自己的多。

所以奉勸大家盡量少棒打鴛鴦~在你看來著實是不般配的一對試著去讓他們再相處一段時間,這樣就不會造成對象上的叛逆心理。


反對越強,相愛越深。這種現象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人生來都會有想自主的意識,不願意被人控制,所以在別人替自己選擇並強大自己時,人們想會覺得自己的主權受到威脅,產生心理抗拒,即而喜歡上了別人所反對的事物。(以上為自己的看法)

接下來看一下百度上對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的解釋:

當戀愛雙方被強迫作出某種選擇時,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這種心態會促使他們作出相反的選擇,甚至會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的喜歡程度。(以上為百度的說法)

就像這樣,兩個人相戀了,他們的親人反對又阻止,可兩人反而愛的更深了。

這裡小編覺得所以越是求之不得的事物,對人就越「珍貴」,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一代代上演。

喜歡我回答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