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虽然《紫罗兰永恒花园》这个译法非常狗血,某种意义上破坏了人名之后观众自行品赏的韵味,不过我想不出更好的名字,那就槽到这里吧。

批评分析

12年了,京都的片子我还是第一次看不下去

很优秀的作画和演绎,有几话很感人的单元剧,但整体剧情非常糟糕,对主角的性格和心理把握毫无原则,另一个尖端制作托不起垃圾脚本的例子。

傻逼魔改剧情,白瞎画面

——怎么说呢,降低两分以示抗议。 ——结局了,除了画面之外,并没有任何手法上的突破不说,逻辑错误还不少(军事描写还不如既不是军迷也没什么调查资源的原作者),叙事平淡如灰,整个剧情里找不到称得上高潮的东西,联系起来,根本没有整个剧情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还把那么多时间用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构图分镜非常非常单调,美好作画的感染力瞬间下降了好几个档次(冲著作画来看的失望了。主线很乱,单元剧很出彩,如果能更好体现出violet的成长就好了,13集篇幅居然给人一种仓促的感觉……个人认为慢慢铺垫好了再讲故事不会差到哪里去。总体来说至少感动过,就够了。太子你快下来吧,花瓶里装了什么东西,13集下来用了多少延时摄影,求求你还是回来老实原画演出吧

这次bangumi评论太多,只选开头几个比较代表性的。

原著党

结构党演出党作画党

短短几段话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动画批评角度,并且相互之间直接冲突,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其中必然有一方错误或者,他们都纠结在不合理期待。

一个观众不喜欢一部作品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观念分歧,一个是技术分歧。前者我们很容易理解,有的人不喜欢榴梿有的人不喜欢香蕉,一般我们不追究他们为什么不喜欢,但是他们这一喜好可能会随著阅历的增长而改变。后者更好理解,起承转合小学语文课的内容,动漫嘛不就是会动的画加上音乐吗,于是也更容易误解。

在分开两种理由之后,我们可以暴论一句:99%对于京紫的批评本质上都是隐藏在技术批评之下的观念批评。即使按你说的改,你也不会喜欢,甚至这部作品做出来根本上跟你没啥关系。

例如这几个明显不合理期待的点:

逻辑错误(军事描写还不如既不是军迷也没什么调查资源的原作者)

主线很乱很优秀的作画和演绎,但整体剧情非常糟糕

逻辑?以工业革命为原型的架空背景出现人造机械手这已经是一定程度的蒸汽朋克风格了,这个设计居然不出现魔法。这才是正确的逻辑批评姿势好吗。

主线?「单元剧」三个字敲黑板,这里没有主线谢谢,或者说所谓「主线」是你根本没get到的东西。

作画?优秀??抱歉,你不懂作画。

可以推测,这些观众并不是恶意批评,只是胸内之意无处可泄,于是只能抓一个反正也要被原著党喷的角度跟著喷,但是反而变成「要是听原著的话,你根本找不到主线」。我们换个角度看,如果本作改个名字,叫<傲天·玛丽·苏·龙>,或者叫<霸道少佐爱上我>,这些观众会喷吗?他们根本不会去看。

故事内核

01「爱してる」と自动手记人形

02「戻って来ない」

03「あなたが、良き自动手记人形になりますように」

04「君は道具でなく、その名が似合う人になるんだ」05「人を结ぶ手纸を书くのか?」06「どこかの星空の下で」07「 」08-09「ヴァイオレット?エヴァーガーデン」10「爱する人は ずっと见守っている」11「もう、谁も死なせたくない」12-13 自动手记人形と「爱してる」

这一次我们不能直接谈故事内核,因为我发现对于这个问题我和别人有所分歧。

故事内核就是故事在讲什么,实际上在讲什么的问题。「她还不知道 爱 的意义」这是官网上面给出的文案。我们首先可以想到它要讲的是「少女寻找爱的意义」,但是我看到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

在 知乎用户看来,本作的故事是讲「少女的痛苦」随著故事展开在观众面前。

故事的重点不是「薇尔莉特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而是「她陷入到这个局面里面到底有多痛苦」。

可以看出,当对于故事内核产生分歧之后,看到的东西完全不同。如果试图展示「少女的痛苦」,那么小说的处理手法悬吊悬念直到最后是值得肯定的,甚至有直接把抒情文字转换成画面语言的价值。原文如下。

小说的核心,就是用路人甲乙丙丁的故事带出一个看似完美其实存在著神秘隐痛的薇尔莉特形象,在最后时刻再揭示她的真相,以及一直用第三人称的侧写来让大家猜测和揣摩她的心理,压抑到最后才让她哭出来。但是京都最终抛弃了这一个叙事手段,直接从薇尔莉特出院开始写,而且直接就让薇尔莉特成为主视角角色,我们能看到她的言行举止,也能用比之前进的多的距离去揣摩她的心思,所有的遮蔽或者虚写的技巧魅力全部被破坏了,而且内容日常琐碎了许多,原作那种情愫郁积的沉重感,被这个做法全都破坏了。

但是,我们需要这种「沉重感」吗?如果无法在故事在讲什么这里达成共识那么后面都是废话。首先讲什么内核比较高大上讨喜这种是废话,「少女的痛苦」和「少女寻找爱的意义」没比较强行分谁高谁低,但是在制作的时候需要有重点。

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扒出监督石立太一的谈话:

进而,我们可以推测,主创团队更加倾向以「少女寻找爱的意义」作为核心主题。那么,故事的演绎手法自然应当有所取舍(虽然把原作全舍了)。

且不提原作的「用路人甲乙丙丁的故事」这个手法做成动画会多混乱,我们看看另一个更加麻烦的手法「虚写/侧写」

这部作品的大部分篇幅里,对于它要刻画的感情全部都是不动声色的侧写

在本来就要用到大量比喻的文字小说里面,虚写侧写大概是可以吹的技巧,但是如果直接搬上屏幕会变成什么样呢?一般我们会认为这是技术上做不到的,无论是直接「画」出还是借物喻情,如果强行去做不仅等同于要整本书重写,而且可能反而破坏了主旨的情感导引出奇奇怪怪的东西。

这时候肯定有同学想说,不就是重写嘛,写啊。

。。。。

这时候倒是可以脑洞一下,先不说该不该「含蓄」,而是看看,在动画里面,含蓄能含在哪?

我们知道,电影里面有许多「含蓄」的镜头,是做得很轻松的。「眼睛大特写」「眉毛稍微动一下,中景拉远景」。但是动画由于没有基本分形,单纯的景别切换都会出现线宽问题(特指2维动画)。而藏东西,因为光影问题,也很难藏住。藏颜色,上一个大幅度用颜色的魂狩扑街扑成什么样了来著。。。要用的影像语言基本上要么考验技术,要么考验扑街,最后就只剩下分镜了。可是呀,有听说很有意味的分镜,但是很「含蓄」的分镜。。emmm

小结

本作《紫罗兰永恒花园》由于种种原因吸引了超乎寻常的大量根本不对头的观众,从而引发了源于观念的结构性不满。相比于隔壁骨傲天随手捏死几万人,这边紫傲天打场仗就痛苦确实是「小气」了噢。可是抛开设定,这是标准的言情故事。更有趣的是,它通过改变主角的设定,使原本戏剧默认的「噢,原来我喜欢他」一个小片段,扩展成了变成了戏剧性的一整篇

——「原来这就是爱」。

另一方面,本作是否存在技术问题呢?个人认为依然存在。如ED《みちしるべ》是那种越听越舒服的类型,但是这类配乐作为全剧的ED是否合适以及各处插入是否恰当又是一个问题。又如前半部分,各配角对女主看法的内心独白插入还是有一点僵硬以及全景人物绘制问题。但是在这个时候,谈这些瑕疵就实在是。。。

京紫本身并不是一次浪潮,但在大陆受到了浪潮般的关注。如果京都动画是家中国公司,在本作实力经已够硬的情况下,显然可以旗帜鲜明地定位自身的类型,招徕反对批评者的观众。

PS:「violet」这个名字,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既可以指堇菜科堇菜属,又可以指堇菜科堇菜属三色堇,还可以指十字花科紫罗兰属。至于本作指代什么嘛,自行判断吧。

动画源

三色堇 Viola tricolor

紫罗兰 Matthiola incana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