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半途而廢了,資產階級沒有把握革命之後政府的領導權,革命成果最後還是被反動派竊取,所以辛亥革命的結果,只是表面上趕走了一個皇帝,沒有解決最根本的農民和土地問題。

(武昌起義)

在武昌起義的第2天成立的武昌軍政府,本來是革命的產物,是廣大人民羣眾用鮮血和生命換取來的成果。

但是,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卻沒有利用這一革命形勢,也沒有依靠人民羣眾把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沒有充分利用革命政權這一重要工具,去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革命大好形勢,把革命奪取政權的鬥爭進行到底。

相反,他們卻向地主買辦勢力尋求妥協,居然把軍政實權拱手交給了所謂有「聲望」的舊軍閥黎元洪和立憲黨人湯化龍,結果使這個新生的軍政府從一開始就走上和反動勢力妥協的道路。

這種在革命中產生的政權卻落在反革命手中的現象之所以產生,固然和當時革命的主要領導人不在武昌有關,但主要還是民族資產階級軟弱、動搖和妥協的結果。

(辛亥革命劇照)

武昌起義後,各省紛起獨立,清王朝雖然被推翻,但改變的只是政權的一塊招牌,而不變的是政權的地主買辦階級本質。

這種「新瓶子裝舊酒」的嚴酷現實,並沒有引起革命派的足夠重視和警惕。

相反,革命派中的一些人,企圖以「廉價革命」來換取廉價勝利,認為這是清朝官僚「投降」革命,是促使革命成功的一條捷徑。

資產階級革命派急切幻想革命早日成功,因而對凡是擁護共和的人,都願與他們聯合起來,敵人變成了盟友,彼此握手言歡了。

魯迅針對許多獨立後的地方政權,普遍存在著的「新政府、舊人物」這種奇怪的現象,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深刻的諷刺,說它是,「狐狸方去穴,桃偶(指牛鬼蛇神)已登場"。

南京臨時政府就是在各省這種相繼「獨立」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如同灘上的房屋一樣,沒有可以依靠的牢固基礎。這就給地主買辦階級的政治代表搞反革命篡權復闢活動提供了重要條件,地主買辦階級表面上裝作承認「共和」,暫時棲身於革命政權內部,從中逐步竊取革命領導權,使民國政權只成了一個空洞的形式,而實質上依然是地主買辦階級的專政。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自然也就宣告產了。

辛亥革命領導權被奪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建立一支強大的革命武裝,作為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堅強支柱。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殘酷專政下,中國革命的主要的鬥爭形式是戰爭,也就是需要軍隊。無數歷史經驗都雄辯地證明毛澤東關於「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這一偉大論斷的正確理論。

辛亥革命中組織起來的革命軍隊-民軍,不僅數量少,而且戰鬥力弱,根本沒有力量來創建和保衛中央和地方革命政權。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雖然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領導者黃興擔任了陸軍總長,但實際由革命黨人直接掌握的軍隊很少。到1912年 3月,袁世凱竊取了臨時大總統後所組成的內閣,雖然同盟會佔多數,號稱「同盟會中心內閣」,但黃興並未能擔任陸軍總長,袁世凱的黨羽段祺瑞任陸軍總長,劉冠雄任海軍總長,資產階級革派把軍權讓了出去。 因此,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想,最後只能因為沒有強大的革命軍隊作後盾而化為泡影。(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領導人)

第二,辛亥革命資產階級內部不團結

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一個堅強的革命組織作為領導革命的核心力量,因而無法保證革命隊伍意志和行動統一的領導辛亥革命的政黨--中國同盟會,由於沒有一條正確的組織路線,從成立時起,內部就不夠團結,組織上就不夠鞏固。早在起義前就出現了組織分裂和派別活動的現象。

第三,資產階級革命派不敢依靠農民羣眾,沒有觸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基礎。

毛澤東說: 「封建主義是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同盟者及其統治的基礎。」

封建的土地制度是舊中國地主買辦階級專政的經濟基礎。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個主要內容。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他們沒有給當時的農民解決土地問題。

第四,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本質認識不清,存在著幻想和畏懼。甚至幻想著希望西方帝國主義幫助中國建設美好家園。

(西方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絕不允許在它控制下的中國走資本主義的道路,建立獨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它們勾結中國反動勢力,共同級殺革命,阻撓資產階級所嚮往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實現。資產階革命派為實現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所遇到的第一個和最兇惡的敵人就是外國帝國主義。

但是,當時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於帝國主義的本質卻認識不清,他們一直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當中不少人甚至認為,由於他們走的是西方資產階級走過的路,幻想西方資產階級會幫助他們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的資產階級國家。

他們不敢正面反對帝國主義,力求避免觸動西方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利益。他們在對外宣言中,宣佈承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國間所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繼續償付賠款和外債,保護外國人的權利,希望以此來換取西方帝國主義對革命的同情和對革命政府的認可,以為得不到帝國主義的承認,革命政府就不能生存。

因為以上4點,革命就這樣半途而廢了!

西方帝國主義採取間接的方式援助中國反動派達到了絞殺革命的目的。正是由於資產階級革命派既沒有勇氣也沒有力量從根本上去反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和經基礎,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因此,辛亥革命的結果,只是趕跑了一個皇帝,只是在形式上建立了「民國」,中國人民依然在西方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統治之下,過著極端痛苦的生活。

文|圖:搞史人

歡迎關注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其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再次,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法令,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最後,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對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鬥爭有重大影響。總之,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一方面,客觀原因是國內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另一方面,主觀原因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軟弱性:首先,缺乏徹底反帝反封的勇氣和力量;其次,沒能提出明確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再次,沒能發動農民革命;最後,沒有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

辛亥革命歷史教訓: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第一,說明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徹底勝利;第二,宣告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終結;第三,表明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歷史評價

對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一直有著不同的議論。作者認為,過去的估計常常過低。辛亥革命雖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侵略和中國封建勢力的問題,但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一舉推倒,為此後的革命打開了通道。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績。對反動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樣拋頭顱灑熱血去推翻它,還是象立憲派那樣維護它?這是根本的道路問題。在這點上立憲派的方向是錯了;但對它所起的某些積極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強烈地激動過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離現在已經整整七十年了。隨著歲月的消逝,當年種種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可是,對這場革命的功過得失,在國內以至國外一直還有著不同的議論。這篇文章,不準備全面地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只想就其中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經很有感慨地說:「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親身參加過辛亥革命。他這段語重心長的話,說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可以舉出很多條。其中突出的一條,就是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在當時確實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們不能把從君主專制到建立共和國,只看作無足輕重的政體形式上的變化,甚至只看作是換湯不換藥的招牌的更換。

1/8頁

中國在君主專制政體統治下經歷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這是一個沉重得可怕的因襲重擔!多少年來,至高無上的君權一直是封建主義的集中象徵。人們從幼年起,頭腦中就不斷被灌輸「三綱五常」這一套封建倫理觀念,把它看成萬古不變的天經地義。「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級制度頂顛的最高代表。每個人在這種制度面前,必須誠惶誠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許有絲毫逾越。這就是所謂「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河南程氏遺書》卷五)誰要是敢有一點懷疑,輕則叫做「離經叛道」、「非聖無法」,重則成了「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紅樓夢》裏的王熙鳳有一句名言:「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可見在那個時候,誰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馬」,那就得有「捨得一身剮」的大無畏氣概,一般人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國社會處於劇烈的動蕩和變化中。人民羣眾的反抗鬥爭前僕後繼。但是,直到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前,還沒有一個人提出過推翻君主專制制度的主張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舊式農民革命的最高峯。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實還是皇帝。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更只是「扶清滅洋」。資產階級改良派鼓吹愛國救亡,介紹了不少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學說、政治制度到中國來,起了巨大的啟蒙作用。可是,他們把忠君和愛國看作是一回事。康有為那些聲淚俱下、處處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澤涵濡煦育數百年之恩」的話,是最能打動當時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時世界上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法美兩國外,英國、日本、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沙俄等等無一不保留著君主制度。所以,康有為提出以俄國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為中國學習的榜樣,在許多人看來是很有理由的。

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孫中山在幾次演講中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見《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且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稱為真立憲。同一流血,何不為直截了當之共和,而為此不完不備之立憲乎?」(見《中國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明確地把「創立民國」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頒布的《革命方略》更是響亮地宣告:天下共擊之!「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敢有帝制自為者,」這在當時確實是石破天驚之論!比一比,從「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到「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 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變化!

他們堅韌不拔地通過報刊鼓吹、祕密宣傳,使這種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發時,推倒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任何反動勢力都已無法把它再扭轉過來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馬」了,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倒了。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個大窟窿」。它帶來的直接後果,至少有兩條。

第一,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了。這以後,從袁世凱到蔣介石,象走馬燈似的一個接著一個登場,卻始終建立不起一個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序來。不用說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就是反動陣營內部也無法再保持統一。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這裡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無法抹煞的,它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開闢了道路。

第二,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皇帝,該算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麼,還有什麼陳腐的東西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打破?陳獨秀在五四運動前夜寫過一篇《偶像破壞論》說道:「君主也是一種偶像,他本身並沒有什麼神聖出奇的作用;全靠眾人迷信他,尊崇他,纔能夠號令全國,稱做元首,一旦亡了國,象此時清朝皇帝溥儀,俄羅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尋常人還要可憐。這等亡國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拋在糞缸裏,看他到底有什麼神奇出眾的地方呢?但是這等偶像,未經破壞以前,卻很有些作怪;請看中外史書,這等偶像害人的事還算少麼?」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儘管辛亥革命後,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險惡,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

中國封建勢力的統治,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滅它,決不是一兩次革命運動的衝擊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誠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這一點,始終應該有一個清醒的估計),但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一舉推倒了,為此後的革命打開了通道。這種不朽的業績,難道不值得我們今天給予熱情的歌頌嗎?

而過去長時期中,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確如林伯渠同志當年所說的那樣,常常被過低估計了。這裡,除了認識上的原因外,還有時代的原因。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皇帝,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革命尚未成功」。這是事實,因此,在我們黨領導的民主革命階段,許多同志著重強調的常常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一點,來鼓舞人們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繼續奮發向前,去奪取勝利。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強烈地感受到的也是這一點。這在當時是對的。可是這一來,對辛亥革命在歷史上的巨大功績,就常常來不及作出足夠的估計,甚至被有意無意地忽視或貶低了。到了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極左思潮泛濫,肯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彷彿就成了替資產階級塗脂抹粉的莫大罪過。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更談不上對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評價。

現在該是時候了!辛亥革命離我們已經有七十年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也已被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推倒了。我們完全應該也可以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作出更加實事求是的評價來!

1F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它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談及辛亥革命,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敗」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的研究和宣傳中,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勝利同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失敗這兩個問題區分開來。「辛亥革命失敗論」的一個典型的論據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羣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辛亥革命的失敗」成了普遍運用於論證舊民主主義革命何以必然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依據。

無庸諱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是事實,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羣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也是事實。然而,這並不足以成為論證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據。把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其根源仍在於把近代中國的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辛亥革命混為一談。

衡量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預定的目標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剷除封建統治,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從革命的最終結果看,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得到改變。因此,我們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臺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

「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辛亥革命不等於中國資作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當然不可能將整個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一下子進行到底,事實上,就連歐美諸國世界上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低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便必然會得出辛亥革命失敗的結論;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縱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結論,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在盡量避免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絲毫不會遮掩中國共產黨所發動和領導的一系列新的革命運動的光輝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它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談及辛亥革命,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敗」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的研究和宣傳中,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勝利同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失敗這兩個問題區分開來。「辛亥革命失敗論」的一個典型的論據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羣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辛亥革命的失敗」成了普遍運用於論證舊民主主義革命何以必然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依據。

無庸諱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是事實,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羣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也是事實。然而,這並不足以成為論證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據。把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其根源仍在於把近代中國的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辛亥革命混為一談。

衡量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預定的目標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剷除封建統治,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從革命的最終結果看,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得到改變。因此,我們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臺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

「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辛亥革命不等於中國資作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當然不可能將整個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一下子進行到底,事實上,就連歐美諸國世界上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低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便必然會得出辛亥革命失敗的結論;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縱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結論,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在盡量避免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絲毫不會遮掩中國共產黨所發動和領導的一系列新的運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它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談及辛亥革命,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敗」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的研究和宣傳中,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勝利同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失敗這兩個問題區分開來。「辛亥革命失敗論」的一個典型的論據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羣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辛亥革命的失敗」成了普遍運用於論證舊民主主義革命何以必然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依據。

無庸諱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是事實,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羣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也是事實。然而,這並不足以成為論證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據。把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其根源仍在於把近代中國的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辛亥革命混為一談。

衡量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預定的目標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剷除封建統治,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從革命的最終結果看,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得到改變。因此,我們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臺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

「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辛亥革命不等於中國資作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當然不可能將整個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一下子進行到底,事實上,就連歐美諸國世界上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低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便必然會得出辛亥革命失敗的結論;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縱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結論,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在盡量避免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絲毫不會遮掩中國共產黨所發動和領導的一系列新的革命運動的光輝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它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談及辛亥革命,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敗」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的研究和宣傳中,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勝利同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失敗這兩個問題區分開來。「辛亥革命失敗論」的一個典型的論據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羣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辛亥革命的失敗」成了普遍運用於論證舊民主主義革命何以必然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依據。

無庸諱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是事實,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羣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也是事實。然而,這並不足以成為論證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據。把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其根源仍在於把近代中國的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辛亥革命混為一談。

衡量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預定的目標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剷除封建統治,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從革命的最終結果看,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得到改變。因此,我們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臺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

「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辛亥革命不等於中國資作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當然不可能將整個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一下子進行到底,事實上,就連歐美諸國世界上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低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便必然會得出辛亥革命失敗的結論;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縱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結論,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在盡量避免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絲毫不會遮掩中國共產黨所發動和領導的一系列新的運輝.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如果沒有優秀文化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辛亥革命離開現在已快100週年了。歲月更迭,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一個令人矚目的開始 -----電影《辛亥革命》有感最早看《辛亥革命》時是高中老師為我們更直觀的瞭解歷史而組織的。它比歷史書上短短几段文字來得更加直觀,更加細緻,給人的衝擊更多,比起歷史書上那些文字,留給了我更多的印象。 《辛亥革命》的劇情、場景給人震撼。當然這也是源於本身的聲勢浩大,100多年前掀開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革命的序幕,廣受世界的矚目。同時它也表現者有識之士,有志之士的勇氣與決心。影片是以辛亥革命遺留下來的真實照片開頭,然後,又轉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國同盟會總理孫中山在美國舊金山為革命募捐。與此同時的中國,同盟會的會員黃興帶領著林覺民、喻培倫、林時爽等革命黨人在廣州發動轟轟烈烈的廣州起義。戰火紛飛,狼煙四起,革命戰士們在槍裏走炮裏跑,為腐朽的中國「治病」。但是最終,革命軍因寡不敵眾不幸戰敗。林覺民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壯烈犧牲,此時,鏡頭給到一具具英雄的屍體躺在黃泥裏,黃興也身負重傷。徐宗漢冒著生命危險收了72具英雄的屍體,葬於廣州城外的黃花崗,從此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壯被後人敬仰。片頭秋瑾的從容赴死首先給了我震撼,將「巾幗不讓鬚眉」表現。還有黃花崗七十二壯士,視死如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林覺民,沒有死在戰場,被俘虜審問時,一句「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在當時,引發我們班女生的尖叫,直喊「林覺民帥爆了」。 辛亥革命給我們的不僅是劇情上的衝擊,有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衝擊與震撼。當林覺民一邊流著血,一邊仍充滿激情,大義凜然地說著「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更是一批批的革命志士用他們的生命詮釋著革命的「堅持不懈」。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也是令我所敬佩。印象深刻的仍是林覺民給我的,《與妻書》到現今也仍是家書的典範,字裡行間透著對妻子滿滿的愛,雖有不捨,即使再愛,但為社會變革也只能是舍小家為大家了。革命黨人的為革命奉獻一切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辛亥革命的結果雖然失敗了,但它帶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卻是不可磨沒的。同時,它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的進程。

辛亥革命是被認為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一方面,他徹底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讓中國從傳統皇權通知中解脫出來,這在亞洲史無前例,也是第一個明確要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但是他不徹底的地方在於,他沒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他有民主共和國應該有的體質,卻沒有共和國內涵(民眾上上下下對民主深刻認識),這導致民國至建立起來就一直處於混亂狀態。辛亥革命的缺失的部分,也導致了日後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原因之一。但是不能說袁世凱的復闢就說明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只能說辛亥革命不徹底,至少在這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夠建立帝制,帝制從此退出中國歷史舞臺,沒有任何輿論會支持帝制復闢


應該是:

辛亥革命勝利了!成功了!它推翻了歷經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主義的專制政體,這是一個歷史大時期的轉變,不只是一個朝代。它開創了中華民族民主共和的新的歷史時期,直到現在。後來的革命,只是朝代變遷。歷史方向仍然是民主、共和,奮鬥目標仍然是民族、民生、民權。不管用什麼思想形式和口號。都是辛亥革命的繼承和發展。

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歷史和人類歷史進步的偉大事件。彪炳日月,功蓋千秋!

如果中國歷史上如果只有一個偉人,他必定是孫中山。如果有兩個,還有一個就是秦始皇,他結束了中國的奴隸社會的歷史時期,開創了封建社會的歷史新時期。

至於革命後社會政治制度的健全、發展,人民生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轉變、進步都必須假以時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不能以此來否定辛亥革命的成功。

現在不是都實現了嗎?


說辛亥革命失敗無非是因為袁世凱獨佔了勝利的果實罷了。眼紅了!

論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否,我們就要看革命的目的是什麼?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那麼目的實現了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比較圓滿地實現了目的!

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聯合革命軍一同向清王朝發出了讓賢令,最終兵不血刃地就逼退清朝皇帝,標誌著統治中國千年的封建王朝滅亡了。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和平推行的革命,清政府的和平退位避免了成千上萬不必要的犧牲,因此隆裕太后還被成為女中堯舜。

辛亥革命是徹底的,因為再此之後帝王專制制度一去不復返了。然而說他不成功是因為兩次復闢事件引起的,第一次復闢是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由於民國剛剛成立處於內憂外患之際袁世凱實在找不出更好的方法來快速安定國內,被迫宣佈登基做了皇帝,但也只做了八十九的皇帝。

第二次是辮子將軍張勳復闢清朝,這次完全是個鬧劇,小丑一樣的張勳還做著復闢清朝的夢,然而清王朝註定被歷史淹沒,溥儀也只做了十二天的皇帝。對於革命軍而言自然是不成功的,因為中國落在了袁世凱手裡,他們沒撈到任何好處。對袁世凱來說,辛亥革命相當成功!

(謝謝關注荒野歷史)歡迎討論我會積極回復


孫中山將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並不意味著辛亥革命失敗。

辛亥革命將中國兩千年的帝制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從此以後,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封建帝制是腐朽落後和不得人心的。誰想開歷史的倒車,誰就必將被牢牢地釘在歷史的屈辱柱上面。

果不其然,袁世凱在籌安六君子的攛掇之下,意欲恢復帝制;結果他僅僅當了80幾天的洪憲皇帝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鬱鬱而終。

觀念很重要。全國人民在辛亥革命的洗禮之中明白了有皇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就足夠了。

這已經說明瞭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至於孫中山將大總統讓位袁世凱。這本就是一次正常的博弈。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孫中山還在國外。所以,總統之位對於孫中山和袁世凱來說,基本上是機會均等,並非某一個人的囊中之物。

本來袁世凱是可以做中國的華盛頓的,結果一失足成千古恨。他聽信了自己兒子的讒言,棋差一招走了稱帝的邪路。結果全國羣情激憤,反對聲一片。他失去了民望,而又沒有其他人能站出來收拾局面。中國從此陷入軍閥混戰的悲劇。

這不是袁世凱一個人的悲哀,而是全體中國人的悲哀。

如果不是袁世凱稱帝,也許後面的很多悲劇都可以避免。

這一切都是由於袁世凱這箇舊時代人物的思想侷限造成的。他所有的見識都來源於二十四史的改朝換代、宮廷鬥爭,哪裡還有管理現代國家思維?

這真的不能怪他。

然而當年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笑著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從這一點看,袁世凱不如曹操多矣!

想到這裡,我又有點兒懷疑袁世凱是否讀過《三國志》《三國演義》。

或許他讀過,但是面對近在咫尺的龍椅,他迷失了自我……


1911年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意義,正如教科書上所說:使得民主與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這話在宏觀上是沒有問題的。孫中山曾豪邁地指出,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晚清社會機體經過1840年之後西方勢力的入侵與輸血,傳統體制與文化形態逐步從古典走向現代,已經決定了一條發展暗線:中國歷史的走向只能暫時複製與模仿西方而不是回到原點;重建舊秩序,恢復傳統模式,不再可能,這是一個全球性趨勢。從某種意義上,辛亥革命及之後的一系列變動,構成了一個連鎖反應,可以理解為不同於朝代更替和歷史循環下的秩序重塑過程。近代社會的轉型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轉型:農業走向工業化,政治走向民主化,文化從儒學主導走向中西調和,華夷分別?排滿革命走向全球大同?五族共和。

許多人存在爭議的一些方面,主要是辛亥革命打破了舊制度,但沒有完成建構新制度的任務;皇帝下了臺,但沒有塑造出具備現代國家要素的權力運作模式;北洋時期中央權力的式微,導致地方秩序不可避免的惡化;辛亥之後對於傳統文化的拋棄,無形中對傳統文化形態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與斷層。更為直接的是,辛亥革命並不具備一個成熟的權力繼替功能,北洋集團的崛起與滲透,沒有實權革命黨似乎也沒有發揮太大作用。但是,我們評價辛亥革命是否成功,應該放長眼線,而不是拘泥於事件本身。洪憲帝制、軍閥混戰、政局變遷走馬觀花等變態因素,在經意與不經意間選擇了國家的命運與建構機制。目前流行符號史研究,辛亥革命無疑是一個符號,它標誌著:

傳統時代一去不復還,而新時代的鐘聲已經敲響。至於在變革過程中那些次級因素,張弛盈縮,無非是服務於歷史主線演進與最終選擇,可能這也是大敘事歷史學研究的魅力所在。


如果以之後的歷史事實論,辛亥革命無疑是失敗了,而且失敗得非常徹底。

道理非常簡單,辛亥年後的中國很快陷入軍閥割據,之後三十餘年內戰連綿,加上外敵入侵,革命後的中國非但沒有變強大,反而更加弱小,老百姓遭受的苦難更加深重。

細而論之,辛亥革命的本質是一場所謂的民族革命,其以推翻所謂的異族皇帝為目標,結果導致其宣傳的誇大性、過程的投機性和目標的錯位性。

從本質上說,推翻皇帝而沒有改變專制的結構,這種革命是一種形式主義的革命。

而就辛亥革命而言,革命黨人的「民主共和」觀念固然是很浪漫主義的,但在當時只有審美價值而沒有現實價值。

如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在於趕走了皇帝,但它最大的敗筆也在於此,因為它的目的本應是推翻專制結構,但卻將革命的矛頭集中指向了滿人皇帝。

如民國年後魯迅說的,在辛亥革命後,「我們便到街上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

「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了他們的奴隸了。」

歷史過去了一百多年,回頭再看辛亥時,其實後人應該明白,辛亥革命本身就不存在成功的可能。

說起來,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在國人自古以來的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條件下,強行實行民主政治,其結果不僅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而且極容易地破壞了民主的名聲和信譽。

是以,任何企圖以觀唸的變化和政治體制的改變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其用意雖然善良,但目的未必能實現。

這就象推翻了一個皇帝便以為革命成功一樣, 如果體制結構和國民的觀念結構不變,那也只是趕走了王座上的皇帝,而沒有趕走心中的皇帝。

如果人人都想著獨裁專製做皇帝,共和制度再完美也不過是空架子,又有何意義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