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10億美元並購背後:中小房企被洗牌齣局)

地産行業的並購交易逐漸增多。

依靠規模優勢和資金優勢的大中型房企屢屢涉足行業並購,也導緻瞭部分業績不佳或者資金鏈緊張的小型房企成為“砧闆上的魚肉”。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招拍掛市場上拿地成本較高或者說資金審核較為嚴厲的情況下,通過並購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投資模式。另外通過股權並購而非資産並購的模式,可以為企業獲得較大的稅收減免或優惠等。

並購規模逐年加大

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2012-2014年,中國房地産並購金額分彆為453億元、863億元、1768.1億元;2015年並購案宗數為343宗,涉及並購標的物價值為2815億元,同比增長11%。2016年,房地産行業並購案宗數為198宗,涉及金額為4014.83億元,同比上升43%。

另據普華永道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中國境內房地産相關的並購交易482筆,數量同比增加6.4%;交易金額約810億美元,同比增加30.6%。普華永道指齣,實現規模化、獲取土地儲備、多元化與轉型發展是房地産行業並購的三大主要動因。

具體到企業方麵,2016年,保利地産通過閤作、並購方式獲取的土地資源麵積占比達75%,同比增長84%。2017年11月30日,保利地産還以51.53億元(包括藉款本息27.71億元)收購保利集團持有的保利香港50%股權。保利地産董事長宋廣菊說,2016年收購中航、2017年年整閤保利置業,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收購兼並大動作,助推公司發展。

再觀萬科,該公司2017年總共收購瞭157傢公司,閤計收購對價人民幣334.5億元。是年6月29日,萬科還通過下屬子公司接手廣信房産位於廣州市核心區域16宗可開發土地,成交價為人民幣551億元。時代周報記者從萬科內部獲悉,2014年,萬科開始在內部推行項目跟投製度,規定項目團隊、城市公司及區域管理層必須強製跟投新獲取的項目,如果投資失敗,跟投員工將承受損失。從此萬科的經營團隊在投資上變得格外謹慎,同時竭盡全力去尋覓價格閤理的投資機會,包括二手地、閤作開發,甚至是購買爛尾樓、在建工程。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曾提齣,市場上一手地還是很貴,實際上除瞭政府供地之外,市場還有大量已經齣讓的存量土地。萬科特彆願意在這方麵有所作為。相信未來收購、並購機會慢慢多起來。

普華永道中國房地産行業並購服務主管閤夥人翟黎明則錶示,房地産行業存在明顯的規模優勢,而並購是企業快速實現規模增長的重要方式。2017年盡管並購活動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去杠杆的影響,但不同規模的房地産企業在融資渠道和資金成本的巨大差異,事實上也加劇瞭行業巨頭對中小型房企的並購,形成強者愈強的局麵。

中小房企加速退齣

保利地産首席分析師吳定金也透露,樓市每一輪變化都會使得行業內重新洗牌,很多中小開發商正以賣土地和項目的方式逐步退齣這個市場。

比如廣物地産,成立於2008年,目前已布局廣州、佛山、海口、三亞等城市,土地儲備麵積超1000萬平方米。雖然土儲優良,但其2016年僅實現營業收入38.9億元,淨利潤2.46億元。截至2017年9月30日,廣物地産實現營業收入9.92億元;淨利潤虧損3.39億元。

經營不善或是廣物地産最終控股方廣物控股集團選擇轉讓股權的重要考量之一。廣物控股集團董事長方啓超錶示,此次股權轉讓將有利於大幅降低集團的資産負債率,有效實現去杠杆,防範發生重大金融風險。據悉,本次股權轉讓工作始於2017年8月,廣物控股集團曾專門成立工作小組對廣物地産進行清産核資、資産評估等工作。

除瞭廣物地産,綠景控股在2016年舉行的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審議通過瞭《關於公司戰略轉型》的議案,決定全麵轉型醫療服務行業,並加快處置原有房地産業務,退齣房地産行業。今年3月13日,海南珠江控股宣布正式更名為“京糧控股”,其錶示,隨著公司原有資産的置齣及北京京糧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的置入,公司主營業務已由房地産開發、酒店旅遊、物業管理轉型進入植物油加工、食品製造及土地修復行業。

翟黎明錶示,隨著國內房地産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未來市場份額將被大型房企及正在急速成長的中型房企所占據。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所有的資源都在嚮大房企集中,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很少再給百強房企以外的房企貸款。

剋而瑞預測,隨著市場調控壓力持續和規模房企競爭優勢的體現,TOP100房企仍將保持規模分化的格局。我們預計到2020年,TOP10和TOP30房企的集中度將分彆達到47%和7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