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9

记者刘珮芬/报导

布袋戏是老台湾人的记忆,要让戏偶触动人心,靠得是操偶师的双手与口白。台湾布袋戏大师陈锡煌正是传奇操偶师,他是布袋戏名师李天禄的长子,如何靠自身努力及天赋闯出有别于父亲的「亦宛然」剧团?

本周就一同来认识陈锡煌的「戏偶人生」。

关于陈锡煌

台湾唯一获文化部颁「重要传统艺术布袋戏类保存者」、「古典布袋戏偶衣饰盔帽道具制作技术保存者」两项殊荣的国宝级布袋戏大师。一生故事被拍成纪录片《红盒子》,感动许多人。

位在台北市大同区的「陈悦记祖宅」,日前被指定为国定古迹,文化部长郑丽君更亲自送公函到此,赞呼「国宝住在国宝里」,而文化部长口中的这位「国宝」,正是台湾国宝级布袋戏大师陈锡煌。

一身纯熟技艺 源自父亲严格教育

陈锡煌是布袋戏名师李天禄的长子,从小在父亲的亦宛然剧团学艺,从操偶到制作戏偶、戏服等道具,每一项都要靠自己完成,也因为如此,陈锡煌练就一身纯熟技艺,直到79岁才自己创立「陈锡煌传统掌中剧团」。他同时也是唯一获文化部颁「重要传统艺术布袋戏类保存者」等2项殊荣的大师。

忆起过去的往事,陈锡煌对父亲的印象只有「严格」、「猜不透」,他说:「细汉时剧团很忙,戏是每天一出一出的连著演,父亲根本没时间教我,要靠自己在一旁学才能了解。」

总是被父亲用戏偶打头的陈锡煌,一直觉得猜不透父亲的心思,好比正在操偶的父亲演到某个桥段需要换偶,陈锡煌一时忘记该换上哪尊戏偶,拿了一个起来看了看父亲,他没回应只是瞪著陈锡煌,只好赶紧换另一个还是没得到回应……。搞著年幼的陈锡煌常常得不到答案、还要挨打,更曾因为受不了父亲的性子,「逃跑」到云林、于父亲的好友钟任祥所设的「新兴阁」帮忙排戏、继续学习。

新观念改良戏偶 虔诚的心不变

在「新兴阁」期间,陈锡煌认知到不同的戏班,操偶、演绎的方式都不同,而他也带著这些「新知」回到亦宛然剧团磨练。陈锡煌认为,不好的传统就该舍弃,所以他开始改良戏偶,像传统戏偶的衣服前摆短后摆长,他改造成前长后短,操弄起来更得心应手。

从来不说「玩尪仔」、「弄尪仔」,都说「请尪仔」的陈锡煌认为,要用心才能带出戏偶的灵魂、让他活灵活现。尊重戏偶是陈锡煌的坚持,好比出外表演他一定会带著供奉田都元帅的红盒子,开演前一定诚心向祂烧香祈求顺利。

誓言老不休 务实传承布袋戏文化

虽是李天禄的长子,但父子不同姓,许多往事陈锡煌一笑置之,外界总将他定位在「李天禄的长子」,仿佛活在父亲的影子下,陈锡煌说:「我就是他儿子啊没什么,传承布袋戏才是最重要的事。」一字一句透露他务实的心理。

布袋戏对现代人来说,已是时代旧物,能延续的人少之又少,这让高龄87岁的陈锡煌相当烦恼,虽年年开班授课,愿意学到最后一刻的学生却寥寥无几,但乐观的陈锡煌仍不气馁,他指著家中墙上的1帖字画缓缓地念著:「传艺未完成,誓言老不休」,这10个字道出他不愿放弃布袋戏的精神。

  • 陈锡煌拿起戏偶,总能随时演上一段戏。(记者沈昱嘉/摄影)

    陈锡煌拿起戏偶,总能随时演上一段戏。(记者沈昱嘉/摄影)

  • 小小帽子上的细致刺绣,通通难不倒87岁的陈锡煌。(记者沈昱嘉/摄影)

    小小帽子上的细致刺绣,通通难不倒87岁的陈锡煌。(记者沈昱嘉/摄影)

  • 这是武角佩戴的帽子,上头一针一线都是陈锡煌亲手缝制。(记者沈昱嘉/摄影)

    这是武角佩戴的帽子,上头一针一线都是陈锡煌亲手缝制。(记者沈昱嘉/摄影)

  • 红盒子里的田都元帅,是陈锡煌到各地表演时一定要携带的物品。(图片提供/陈锡煌掌中剧团)

    红盒子里的田都元帅,是陈锡煌到各地表演时一定要携带的物品。(图片提供/陈锡煌掌中剧团)

  • 陈锡煌的一生与父亲紧紧相扣,即使他离开了家族剧团「亦宛然」,但那些关于父亲的种种,似乎离不开他……。(图片提供/纪录片《红盒子》)

    陈锡煌的一生与父亲紧紧相扣,即使他离开了家族剧团「亦宛然」,但那些关于父亲的种种,似乎离不开他……。(图片提供/纪录片《红盒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