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分清楚是「科技」?還是「科學」。西方文藝復興約在 1300 年,明朝是 1368 年建立。所以差不多在元朝中期以後開始逐漸落後。剛開始很慢,後面落後的速度就越來越快。而「科學」的話就早了。遠在希臘時代,約從柏拉圖時代中國就開始落後西方。更不客氣的講,中國從來就沒有建立起像西方一樣的「科學」抽象思考體系。

古代東西方都掌握或發明許多「科技」。但是在缺乏科學理論指引下。許多科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個現象一直要等到近代科學發展出來之後才轉變成為「科學」引領「科技」。而「科學理論」則是建立在嚴密的邏輯推論之上。「邏輯」這東西從古希臘就已經發展出來。但是古代東西方的交流更多是商品交流。「知識交流」從來就不存在中國人的想法之中。

由於從來就沒有建立起像西方一樣的「邏輯」體系。中國人偏好針對現象的觀察,然後將其歸納總結。缺乏邏輯就導致這些總結的理由變的五花八門,無法證實或是證偽。既然扯到最後都無法論證出可以讓人信服的理由。這些「爭論」最後往往變成立場之爭。用道德、權力或是政治打倒對方。不能從邏輯上消滅問題,就乾脆消滅提出問題的人。這也導致中國往一個權力社會而不是理性社會轉變。問題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站對隊。

舉一個最簡單的經濟學例子。中國自古缺乏貴金屬。但是中國人又生產力強大。缺乏金銀銅等貴金屬的後果就是貨幣長期供應不足。中國亂世缺糧,盛世缺錢。長期通貨緊縮,導致資本很難累積。國家財政長期不穩定。

缺錢的問題來來回回兩千多年。引發的民變、財政破產不計其數。但是中國人從來就沒想過建立起一個可以長治久安的貨幣財政體系。金融財政的問題難道不是關係到國家興衰穩定的大問題嗎?但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從來沒在貨幣財政這問題上探討過。漢代「鹽鐵論」也只是官營與民營之爭。

具體後果就是中國歷代財政都是在一個簡單粗暴,往往搭配實物替代的低效率下運行。這東西上千年來總該「歸納」出一些定律了吧?沒有!兩千多年來還是這樣運行。直到滿清接觸西方,大規模割地賠款之後還沒從西方經濟理論中摸出個頭緒。只懂得從關稅撈錢,從西方銀行舉債。貨幣、財政效率的低落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清朝!閉關鎖國!拒絕對外交流!明朝時,我們都很強,由鄭和下西洋可知!拒絕交流,不過百年就完蛋。現在,不過20年鐵完!2020年後,拒絕交流,10必完犢子。


工業革命之後吧,效率先被超越了,然後被全面超越。


中國在16世紀以前是世界強國

西方在大量學習中國科技後遇上了工業革命

重點是,為啥中國不願意跟上西方工業?

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有趣的事情是: 中國文化講究與環境共存

工業革命後造成的環境汙染是事實,讓地球暖化的也是因為這些科學產物如果不是因為外國人發現中國古代有很多黑科技(如木工,天井等),中國恐怕早就拋棄掉這些東西

事實上,中國開始落後的主要原因是滿清後期衰敗,政治上怕漢人的軍隊會建功,所以對洋人處處讓步,最後才導致更多的洋人入侵。尤其是慈禧,讓中國人幾乎差點被滅國滅族(當西洋犬)的就是這個貪喫貪心又自私的女人。


這個問題說來十分複雜,我在這簡單地說一下。

科技包含科學理論與實際技術。在兩者關係上,科學理論指導技術的發展。所以,科學理論的落後必然導致技術上落後。而科學理論中的基礎則是數學。然而,自文藝復興以後,西方的數學已遠遠領先。具體地說是這樣的:

1.微積分的建立與函數思想的全面推廣。這直接導致東西方在具體的現象認知的思維上存在巨大差距。

2.解析幾何的建立,這直接讓大量難以解決的幾何問題變得十分容易(儘管計算量上迅速增加)

3.三角學與球面幾何的成熟。這成熟於西方的天文觀測(中國也有類似基礎,但古代天文學的政治性過強,此處不表),為以後對空間的研究與分析學上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4.對數的發明,同樣因天文學的需要而產生。

5.數學符號的改進,這是個龐大而長期的工作。經韋達,歐拉等眾多數學家的努力,數學的符號與語言日漸成熟。

6.射影幾何學的發展,這始於畫家們繪畫時對效果的追求,對後來的幾何學發展影響巨大

7.對古希臘嚴謹的幾何學的完善繼承。在這方面要感謝阿拉伯人,是他們包容當時繼承了當時繼承古希臘各類學術成果的學者,歐洲人從他們那又學了回來。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許多數學發展,不一一列舉了。而這些方向(只是相當於今天高中課本的內容)均在16、17世紀建立並在18、19世紀左右迅速走向成熟。而我國古代的數學自宋元之後便幾乎裹足不前,且我國數學一直有過於注重實用而忽視邏輯,過於追求形象而忽略抽象,過於執著於以前的成就而忽略反思與思辨的傳統。從而,我國的數學遠遠落後於西方,直到今天。

數學的落後直接導致物理學上的巨大差距。我國與西方在文藝復興以前在物理學上相差不大。然而之後,隨著伽利略,開普勒,胡克等眾多先驅的鋪墊,牛頓建立起了簡潔而量化的物理學理論。而後來建立起的所有物理學方向,包括普通/結構力學,電磁學,熱力學,光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學的核心語言均是以微積分/矢量分析為基礎的。於是,直至近代以前,我國在物理學領域與西方形成了數百年的差距,直至上個世紀中後期以楊振寧為代表的物理學家才又回到物理學前沿領域並取得重要成就。

另一方面,此時的歐洲正處於類似春秋到戰國之間的狀態,各國間的兼併與徵戰日漸頻繁,但整體仍處於大致均勢的狀態。為在國家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歐洲各國紛紛開始了一系列增強國力的行動,而個人有利於增強國家實力的行為都將被支持。這包括以下幾點(可能不全面):

1.殖民擴張以掠奪更多資源。西班牙與葡萄牙是先驅者,隨後歐洲各國紛紛加入殖民浪潮。在三四百年間,以歐洲各國的《柏林條約》為標誌,歐洲基本完成了對世界各個區域的勢力劃分。

2.各國的殖民地多在海外,為保證海外的資源能順利輸入到本土,以及本土能儘快支援殖民地的開發與保衛,各個殖民國自第一批殖民地建立起來後便開始了海上交通線控制權的爭奪與海權理念的逐步確立。至十九世紀末,大英帝國完全確立了世界的海權優勢,而新興的美利堅的軍事思想家馬漢的海權論則標誌著海權理論的成熟。

3.同時為了確立海權競爭中的優勢,各國紛紛改進戰艦的設計與製造水平。從十七、十八世紀的風帆炮艦,到十九世紀末的鋼鐵怪獸戰列艦,歐洲各國海軍的力量迅速提升。同時,大量的海軍學說也在豐富的海戰中產生並得到檢驗。

4.在陸上與海上戰爭的雙重刺激下,歐洲各國紛紛積極的發展矛與盾:一方面不斷改進火槍,火藥的設計與製造,提升其射程,操作簡便性,威力與精確度,並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了化學,彈道學,物理學等諸多學科的發展。一方面,棱堡等先進工事的建立使得陸上鬥爭變得更加艱難,也倒逼各國開始全面的軍事改革。

5.殖民地大量資源的支持,與資產階級擴張市場的需求,催生出了工業革命的萌芽。當相關技術積累完成後,從英國開始,各國紛紛開始了工業革命。迅速增大的煤炭產量讓蒸汽引擎得到大規模推廣,為紡織,機械,運輸交通,冶煉等行業提供了不竭的燃料與動力。隨著鍊鋼技術的提升,大批鋼鐵廠建立起來,而鋼鐵廣泛用於軍工生產,交通設備製作(包括火車),建築,民用工具等各行各業中,使社會極大地進步。在十九世紀40、50年代,英法先後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此時,他們用堅船利炮叩開了大清的國門。

6.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徹底改變了歐洲的歷史走向,歐洲正式從貴族爭奪繼承權並維持各國均勢的春秋時代走向了全面戰爭的戰國時代。法國大革命後的法國因其政治主張而遭到全歐洲的敵對。法國的政治家們認識到,要保證他們的新主張得到承認,就要用鮮血與鋼鐵將他們的主張推向全歐洲,建立起一大批新法蘭西。拿破崙堅定地貫徹了這一點。儘管後來他失敗,封建王朝紛紛復闢。但歐洲各國接受了他的一系列戰術戰略思想,軍隊建制模式,動員體制,對相關學科科學家的重視等開創之舉。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兩部軍事著作《戰爭論》與《戰略藝術概論》的作者,均為拿破崙戰爭的親歷者,並在書中大量的引用了戰爭中的戰例。整個十九世紀,歐洲的戰略家們都在從其中汲取思想精華,並以此幫助各國建立了近代化的陸軍。

以後再補充。


16-17世紀,科學革命。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到牛頓等等等等。詳見中學物理學教材或物理學史考點總結。

科學革命前承文藝復興(14-16世紀)與大航海時代(15-16世紀)與資本主義萌芽的誕生,後啟工業革命(18-19世紀)。有了思想解放纔有了科學,而有了科學纔有了先進技術的井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