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又是要設定KPI的季節,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多數公司,已經把這個活動(其實嚴格來說,根本就是PI設定活動)
搞得成為形式主義。多數同仁都是為了交差了事,這個每年都要辦理的活動,到底要怎麼運作才能更有效率?

1 你還在尊循SMART原則嗎?

  坦白說,我自己運作多年的目標管理管理設定,SMART原則,是非常不足夠使用的的觀念。SMART原則是1954年,由Durker所提出,但其實我們想想看,以目前的角度來看,當年的環境,其實是充滿標準製造製程的作業環境,到處宣導者標準化;我自己曾是人資主管及發展主管,多數時候,我習慣改變現況,手上有很多的專案,都是無中生有,那都是為了因應外部環境所帶來的變化,經過體悟後,再與老闆們討論後,決定一試的決策專案,它們共同的特色就是,可能機動性高,無中生有,更不是每年年底,或年中就馬上能想得到,並進行具體計畫,一步步成就出來的事。
但它們某些層面來看,也會是從過去專案經驗當中,所修正過來的改造事項。說實話,這些議題,要我完全落實SMART原則,撰寫一份強而有力的目標設定表,其實是很難辦到。


  如果連一位人資資深主管都遇到這樣的挑戰,那麼我是堅守這套績效管理制度的管理者,不難想像其他部門主管及同仁,將可能會非常難以落實,這是我觀察的第一個現象。

2. 回到實際問題,我們花那麼多時間寫我們所認定的KPI,到底它的效益效能在哪,你看到了嗎?

  我們每年底所設出的KPI,你是否能夠很有系統結構的說明,哪些與組織戰略營運活動或KPI有直接的連動?還是閉門造車,主管要求,人資催促,甚至系統將在下週關閉下,倉促了事?


  很多人告訴我,很多時候是因為不知如何分辨量化或質性的指標,所以寫出來就不合期望?真的是這樣嗎?
  在我來看,大家都被制式化的傳統教學給侷限在框架中了,質化量化真的那麼重要?如果你真的寫出一份分得非常清楚的質化或量化的工作指標羣,就解決組織的期望了?


  沒有與組織核心營運活動的指標,充其量衹能稱作"行政指標";各位主管請馬上檢視一下過往所撰寫的指標,包括您的部屬,有哪些指標是直接連動到它們?跟據經驗,大部份未經梳理過下,有近七成是行政指標。


  這些行政指標,最常出現的就是達成期限為隔年底的12/31;我不是說它不重要,但一個組織花了七成比重重心落在"行政指標",你已經可以體悟難怪效能施展有所困難了。

3. 回到標題 ,你是否想到了什麼?

  這2,3年,很多企業組織,政府單位都在談大數據,AI也是大數據集成下的科技成果。但達成AI前,其實我們有好多的SI需要統合,那是一步步的過程,但我們一定也體悟到,其實在SI統合過程中,其實我們擁有更有的FI( Flowing integration)需要我們去更積極的重視,而FI有極大的可能,出現在我們的關鍵指標當中。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每個關鍵有效力的KPI所帶出的必要性活動,其實都是內部必須產生流程整合下所最後帶出的成果;再說的白話些,SI要達到成效,就是必須要許許多多的FI來達成有效的整合,才能突顯SI的強大。

  又是一年要設立KPI的時候了,若上述的議題,也是你目前在面對的,你還在思考從傳統目標管理課程,或是Teambuiling 來企圖解套嗎?

 

原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920000088-26020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