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激起千層浪!

  這兩天,一種名爲“耳念珠菌”的超級真菌不僅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單,還將醫藥相關個股帶入高潮。

  事情源於《紐約時報》本月6日的一則報道。

  去年5月,紐約市西奈山醫院在爲一名老年男子做腹部手術時,發現他感染了一種“神祕而致命”的真菌——耳念珠菌,院方迅速將其隔離在重症監護室。

  90天后,該男子在院內死亡,但這種致命的真菌卻存活了下來。

  爲消除這種真菌,院方對牆壁、病牀、門、水槽、電話等都進行了特殊消毒,甚至拆除了部分天花板和地板。

  耳念珠菌“威力”可見一斑。

  同樣是真菌,爲何唯獨耳念珠菌被冠以“超級”二字呢?

  對於這一問題,美國疾控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先前都有過自己的考慮,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耐藥性。

  抗生素自誕生以來,有效控制了很多威脅人類健康數千年的細菌,成功挽救了無數生命。

  然而,微生物界也遵從着達爾文進化論。

  隨着抗生素使用範圍、頻率增大,微生物也開始了進化之路——耐藥性。耳念珠菌可能就是由此進化而成。

  資料顯示,大多數耳念珠菌具有多重耐藥性,即對臨牀上常用的抗真菌藥物均耐藥,從而導致治療失敗和較高的致死率。

  然後是診斷和鑑定門檻較高。

  據悉,與其他念珠菌相比,鏡檢下的耳念珠菌並無明顯差異。

  因此,若使用標準實驗室方法,不僅難以識別,還可能被錯誤地鑑定爲其他念珠菌。

  此外,耳念珠菌具有多種類型的分離株和細胞形態。

  去年5月,我國研究人員報道了中國首例“超級真菌”感染病例,與多個國家報道的多重耐藥菌株不同,中國菌株BJCA001對臨牀上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普遍比較敏感。

  最後一點是傳播環境與途徑。

  耳念珠菌生命力頑強,不同於病毒離開宿主便無法生存,這類真菌在高溫和高鹽環境均能生長,能長時間存活於患者和醫護人員的皮膚及醫院設施表面。

  感染高風險人羣爲嚴重慢性基礎病或免疫抑制的病人(如糖尿病、慢性腎病、HIV感染、腫瘤等);新生兒、插管或留置導管的病人、手術病人以及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抗真菌藥全身用藥病人也可感染該菌。

  簡單來說,若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或者進行了一些侵入性診療操作時,可經過傷口、創面或留置的各種人工管道侵入人體。

  不難看出,健康人通常不會感染耳念珠菌。

  北京疾控中心指出,耳念珠菌對於普通公衆的健康威脅較低,公衆無需採取特殊的預防措施。

  針對我國會不會發生“超級真菌”感染大規模爆發這一問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廣華表示,這種可能性較小,目前耳念珠菌對健康人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雖然公衆不必對這類真菌過度恐慌,但近年來“超級細菌”“超級真菌”不斷進入公衆視野,其背後濫用抗生素所導致的微生物耐藥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