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激起千层浪!

  这两天,一种名为“耳念珠菌”的超级真菌不仅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单,还将医药相关个股带入高潮。

  事情源于《纽约时报》本月6日的一则报道。

  去年5月,纽约市西奈山医院在为一名老年男子做腹部手术时,发现他感染了一种“神秘而致命”的真菌——耳念珠菌,院方迅速将其隔离在重症监护室。

  90天后,该男子在院内死亡,但这种致命的真菌却存活了下来。

  为消除这种真菌,院方对墙壁、病床、门、水槽、电话等都进行了特殊消毒,甚至拆除了部分天花板和地板。

  耳念珠菌“威力”可见一斑。

  同样是真菌,为何唯独耳念珠菌被冠以“超级”二字呢?

  对于这一问题,美国疾控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先前都有过自己的考虑,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耐药性。

  抗生素自诞生以来,有效控制了很多威胁人类健康数千年的细菌,成功挽救了无数生命。

  然而,微生物界也遵从着达尔文进化论。

  随着抗生素使用范围、频率增大,微生物也开始了进化之路——耐药性。耳念珠菌可能就是由此进化而成。

  资料显示,大多数耳念珠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即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均耐药,从而导致治疗失败和较高的致死率。

  然后是诊断和鉴定门槛较高。

  据悉,与其他念珠菌相比,镜检下的耳念珠菌并无明显差异。

  因此,若使用标准实验室方法,不仅难以识别,还可能被错误地鉴定为其他念珠菌。

  此外,耳念珠菌具有多种类型的分离株和细胞形态。

  去年5月,我国研究人员报道了中国首例“超级真菌”感染病例,与多个国家报道的多重耐药菌株不同,中国菌株BJCA001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普遍比较敏感。

  最后一点是传播环境与途径。

  耳念珠菌生命力顽强,不同于病毒离开宿主便无法生存,这类真菌在高温和高盐环境均能生长,能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及医院设施表面。

  感染高风险人群为严重慢性基础病或免疫抑制的病人(如糖尿病、慢性肾病、HIV感染、肿瘤等);新生儿、插管或留置导管的病人、手术病人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全身用药病人也可感染该菌。

  简单来说,若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者进行了一些侵入性诊疗操作时,可经过伤口、创面或留置的各种人工管道侵入人体。

  不难看出,健康人通常不会感染耳念珠菌。

  北京疾控中心指出,耳念珠菌对于普通公众的健康威胁较低,公众无需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

  针对我国会不会发生“超级真菌”感染大规模爆发这一问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广华表示,这种可能性较小,目前耳念珠菌对健康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虽然公众不必对这类真菌过度恐慌,但近年来“超级细菌”“超级真菌”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其背后滥用抗生素所导致的微生物耐药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