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產生的基礎是德國民眾不相信物美價廉。

德國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但是如今,在這個只有 8000萬人口的國家,竟有 2300 多個世界名牌。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技術,仿產品。為此,英國議會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儘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跑到大專院校裏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裏去辦企業。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珍視「身後名」 不貪「眼前利」。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國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德國企業中有的設備是上世紀30年代生產的,有的人家裡現在還有上個世紀60年代生產的木頭箱子一樣大的電子管收音機。2300多個世界名牌。靠的是工作態度。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他們往往是專註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現在我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國的阿迪達斯公司是1920年創辦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歷史了。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隻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寧願「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德國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德國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導熱效果又極佳,以至人們說,「使用這種德國鍋具,一根蠟燭就能弄一頓美味佳餚。」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對德國人來說,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為你一輩子也用不壞它。

為什麼德國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呢?他們這樣說:「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是靠國外進口來的,所以必須物盡其用,盡量延長使用期,這纔是對原材料最大的節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人認為,產品質量的好壞,主要體現在是否『經久耐用』上」。

謝謝閱讀,加關注呈獻更精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