祡溝堡,地處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接壤,要說這裡什麼最出名,那一定得是老字號祡溝堡燻肉了。柴溝堡燻肉是有名的熟肉製品,是河北省懷安縣柴溝堡鎮傳統的漢族名喫。

祡溝堡燻肉的歷史也算是很久遠了,有200多年的光陰了。據記載清乾隆年間,懷安縣柴溝堡鎮有一個叫郭璽的人,開設燻肉鋪。他總結了前人製作燻肉的經驗,創出一套獨特的製作工藝,使柴溝堡燻肉身價倍增,此後,柴溝堡燻肉也叫做郭璽燻肉。

據傳說,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外逃時,路經柴溝堡進膳,對柴溝堡燻肉頗為讚賞,此後更是被禧太后點為貢品。據《懷安縣誌》載:「柴溝堡燻肉特佳,名馳省外,以之分贈親友,無不交口稱讚。」2009年6月,「柴溝堡鎮燻肉製作技藝」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柴溝堡燻肉皮爛肉嫩,表裡一致,肥不膩口,瘦不塞齒,味道香醇,鮮嫩適口,到底怎樣製作的呢?凌晨兩點,在柴溝堡鎮的一家燻肉店裡,三口直徑約一米的大鍋中,擺滿了長寬16公分、高1.5公分左右的肉方,郭璽的第四代傳承人王惠哲和工人們正在製作當天要賣的燻肉。據介紹,這樣的燻肉平日裏一天就要做七八百斤。

柴溝堡燻肉整個制肉過程大體分為6步,切肉、洗肉、煮肉、下調料、燻肉、放涼。其中燻肉環節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肉的口感,選用柏木屑為材料,燻出的肉色澤鮮亮、爽淡不膩,味道獨特。

燻肉之前要將生肉入味煮熟。煮肉是關鍵,其中的湯底和調料則是入味的主要原因。懷安做燻肉的作坊很多,每家製法各有不同,調料的調配就是郭熙燻肉獨到的地方。同時,為了煮肉更加入味,湯底會反覆使用。

所以說煮肉的祕訣在於這鍋老湯,將其經過沉澱去雜後適量加水,再把已裝有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砂仁、肉蔻、大蔥、鮮姜、白芷、畢撥、草果等的調料袋放在肉的表層,蓋鍋蒸煮,可保證肉味醇香。

柴溝堡燻肉選用4到6個月大的豬,選取有肥有瘦的部分製作,能保證最佳的口感。正是因為從選料到製作過程的精細,才能保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種傳統美食。剛出鍋的燻肉紅紫紫、顫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著晶瑩的小油泡,皮爛肉嫩,噴香可口,用燻肉做盤冷盤,上面撒些綠油油的韭菜,看上去就象一件巧奪天工的精美工藝品。

剛過清晨六點,就有不少顧客來到燻肉店來買燻肉。食客們都最喜歡的是剛出鍋的燻肉,味道最正宗。在臨近年底的時候,人們很早就來這裡買燻肉,既能饋贈親友,又能留著過年食用。

更多中華老字號文化,敬請關注老號營;文章來源於老號營,如有轉載,註明出處。若任何團隊及個人私自轉載盜用,一律追究相關責任,敬請知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