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於項羽的一切都是來源於司馬遷的項羽本紀。

在司馬遷的開頭就將項羽的性格描寫了出來,不論學習什麼,項羽都沒有耐心,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憑藉自己的勇力。所以說,項羽的悲劇在他的性格上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項羽起事的時候,剛剛二十四歲,二十幾歲放在當今社會,也剛剛進入社會。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最需要的是什麼?當然是歷練。他需要碰壁,需要不順利,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裡,纔能夠要成堅韌不拔的性格,纔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人。但是這些,項羽都沒有。他太順利了,跟隨叔父項梁,一直是戰無不勝,叔父死了之後,他仍然順利,最著名的鉅鹿之戰讓他的聲望達到了極點。

入關之後的項羽,把天下諸侯操縱在股掌之中,他由著自己的性子將土地分封給自己親近的人,而那些偏遠貧瘠的土地則分給了他不喜歡的人。

五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與劉邦正面的衝突之中就沒有失敗過,哪怕面對著劉邦的五國諸侯聯軍,依然面無懼色,打得劉邦落荒而逃。

項羽的自信已經到了驕傲的地步,沒有人是他的對手,沒有人配做他的對手,他喑啞叱吒,千人皆廢。他確實有他驕傲的理由。

可是他忘記了,他面對的是劉邦,在同齡人中,同樣的閱歷完全可以用自己的領軍能力抵消,但是在劉邦面前,他彷彿力不從心,劉邦一次又一次滿血復活,而他的勢力卻被蠶食殆盡。

面對著烏江的滔滔江水,他沒有猶豫,他選擇為自己的人生來一場絢麗的謝幕。面對著漢軍的重重包圍,他依然在不停的拼殺,證明他不是敗給人,而失敗給天。

他是信命的,如果天和他過不去,他自己過江之後又能如何?所以他選擇自殺,也不願意成為俘虜見到劉邦。

他以為自己輸給了天,實際上他是敗給了自己。他的剛烈、英勇,一切屬於普通人的美好品質,安排在統帥身上都成為了缺點。他不過烏江選擇成為英雄,他不知道他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想成為英雄。


江上一艘船,船上一個人,其為擺渡人,船上渡過男女,渡過老少,渡過書生劍客,渡過醃臢潑皮,忽一日,江邊來一人,手握七尺劍,身後百萬兵。此人能渡世人,船卻渡不了此人,西楚霸王最可憐,當真是英雄氣短!

英雄有權謀,有萬夫不當之勇,有胸懷天下之志。英雄可以是韓信,忍胯下之辱,換來國士無雙,英雄可以是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可以是西楚霸王,英雄一世,寧死不做苟且偷生之事,這便是項羽。


答:「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說明項羽寧死不肯過江,無顏面見江東父老。垓下失敗後,項羽突圍,烏江應在長江西岸。因為在馬鞍山到南京這一段,長江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烏江鎮的烏江其實就是指的長江,亭長給他的渡船是讓他回到江蘇,然而,項羽沒法向江蘇人民交代,乾脆血灑安徽得了,也許安徽人民並不知道他曾經在江蘇說過什麼大話?還照樣把他當英雄對待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