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詠的這首詩寫出了西漢一位著名青年外交家的故事,曾被王勃引用

“燕臺一去客心驚,蕭鼓喧喧漢將營。

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這是唐代詩人祖詠的《望薊門》一詩。祖詠的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工穩,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但這首詩卻別具一格,一開始即從軍事上落筆,着力勾畫山川形勝,意向十分雄偉闊大。尾聯連用兩個典故表現出欲投筆從戎建功邊地的雄心壯志。其中“論功還欲請長纓”一句所用典故是西漢時期著名外交家終軍主動請纓出使外國的故事。終軍少年時代即刻苦好學,以博聞強記、能言善辯、文筆優美聞名於郡中。18歲被舉薦爲博士弟子,赴京師。過函谷關時,守關吏卒交給他一件帛制的"繻"。終軍初不識此爲何物,當得知這是一個返回過關的憑證時,慨然擲之於地,自信地說:"大丈夫西遊,終不復還。"守關吏卒爲之瞠目。到長安後,終軍以出色的才華上書漢武帝,提出許多治理國家的有益建議,受到漢武帝重用,官拜給事中。他手持朝廷符節,騎高頭大馬,再過函谷關,守關人員認出此人正是前次棄繻的青年,歎服其志遠才高。有一次,朝廷需要委派使節去匈奴,終軍自請往使:"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啓前行。駑下不習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願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凶於單於之前。"武帝聽了他對付匈奴的策略,很高興,擢升他爲諫議大夫,並答應了他出使的請求。終軍憑藉出衆的才能,圓滿地完成了出使匈奴的任務。

終軍一生中,最重要的外交活動,是爲國請纓,出使南越。南越在秦朝時便已置郡,屬於秦朝龍川郡。到秦朝末年,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統治,當時的秦龍川令趙陀乘秦末戰亂,自立爲王。漢朝建國以後,趙陀迫於漢朝強大軍力表示臣服;漢朝廷也把他比作其他諸侯王一樣對待。而後,由於漢的政策有不當之處,趙陀宣佈脫離漢,並自稱皇帝,發兵攻略漢邊地。文帝時,曾派陸賈出使南越,說服趙陀去帝號,恢復與漢的關係。到漢武帝時期,武帝爲加強對南越的控制,欲召南越王及王太后入朝,以絕邊患。但在漢與南越關係不太穩定的情況下,出使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這時終軍挺身而出,請求擔當這一重任。表示:"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請纓"便成爲爲國勇擔重任的代用語。到南越後,他說服南越王臣服漢朝,但南越丞相呂嘉極力反對,發兵攻殺南越王及漢使者,終軍亦被殺,死時年僅20餘歲,世人稱之爲"終童"。終軍胸懷大志、立志報國和勇於擔當重任的大無畏精神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鼓舞了許多的仁人志士。“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他所寫的著名的《滕王閣序》一文中曾寫道:“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表達了對終軍立志報國並最終建功立業的讚賞和羨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