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機維修保養有問題,隨時釀成工業意外。

上月底有貨櫃碼頭吊機鋼纜斷裂,貨櫃懸空多時墜下,掀起業界關注吊機維修保養問題。有吊機機手指,工程人員於龍門架吊機周檢只用肉眼檢查鋼纜有否「爆花」,最快兩分鐘極速完工,詳盡檢查須等到年檢才會進行。碼頭工程人員坦言,行內人手愈見緊張,日常檢查流程趕急,故須依靠機手匯報機械問題,惟自動化吊機並無駐機人員匯報問題。業界亦感,吊機近十年轉用國產機件後,耐用性大減,有劣質軸承只用上一兩年,已由圓形壓成橢圓形,帶來極大安全隱患。 

葵涌貨櫃碼頭上月底有龍門架吊機完成例行保養檢查不足一個月,便出現鋼纜斷裂。資料圖片

葵涌貨櫃碼頭上月底有龍門架吊機完成例行保養檢查不足一個月,便出現鋼纜斷裂,一個載滿貨物的貨櫃懸空多時不勝負荷,墜下時外殼跌至凹凸不平,幸無人受傷。該碼頭自一九七○年代開始啟用,近年部份碼頭機械逐漸老化,雖有工程人員定期進行檢查及保養,惟事件引起業界對吊機維修保養的關注,恐因碼頭運作頻繁,機械難有足夠時間接受詳細檢查,為嚴重工業意外埋下伏綫。

有不願具名的貨櫃碼頭工程部從業員表示,行內普遍參考吊機機件生產商的建議,吊機運行時數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小時,便會進行一次人手檢查,並以電子儀器作輔助,「我們通常會用布包裹鋼纜,檢查它有否出現裂縫;檢查其他機件部分時則會使用磁粉、超聲波等,以找出裂縫位置。」

他又指,工程部會按吊機的新舊情況,編排人手進行月檢,一般以四十至六十日為一個週期,重點檢查吊機的制動系統、發動機等部分:「以龍門架吊機為例,一般要三至四名維修人員,花上八小時才能完成整個檢查。」

然而,各個貨櫃碼頭的機器維修流程略有不同,實際操作並非完全跟足理想指引。有逾三十年經驗的吊機機手王先生(化名)坦言,貨櫃碼頭運作繁忙,吊機停止運作接受檢查的時間非常有限,「貨櫃延誤會被罰錢。」以往他遇過有工程人員花上兩分鐘時間極速完成周檢,當時對方只用肉眼查看鋼纜有否「爆花」、不正常「扭花」,吊櫃的四邊鋼纜是否平衝,若非長短差異太明顯,多數不會有進一步檢查,同時工程人員亦未必為龍門架吊機進行負重檢查,難以發現深層問題。

即使吊機將會接受月檢,惟王先生表示,月檢多數用作檢查機件,加引擎油水,檢查內容多數跟鋼纜無關,換言之,吊機鋼纜一年始有一次較詳盡的檢查,惟日常機手操作及現場環境均有可能影響鋼纜狀態,難保年檢之前百分百安全:「路面不平導致貨櫃傾側在一邊,長此下來,鋼纜的拉力不均會出問題;機手技術不穩定,突然加重放櫃的力度亦令鋼纜搖晃。」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集團職工總會總幹事黃桂庭表示,鋼纜通常三至四年才更新一次,故年檢才會覆蓋鋼纜檢驗:「進行年檢前,要靠有經驗的操作員發現鋼纜的刮痕及或披口部分,新人未必可察覺。」香港國際貨櫃碼頭集團職工總會會長林國偉亦指,碼頭的維修人手長期不足,難以全面檢查吊機機件,形容現行做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維修人員根本不夠時間作檢查及維修,每次只能跟進某部分,單從表面未能看出機件『內傷』。」

去年退休的貨櫃碼頭工程部人員林先生(化名)不諱言,工程人員負責維修保養碼頭內大量機器,以致日常檢查時間緊張;「退休前,我都覺得做工程部的壓力特別大,怕出了意外要孭鑊。」他續說,近年業內人手不足,碼頭公司只得覓外判工程人員協助,惟各家公司操作流程各異,其檢查質素亦未必符合預期,曾聽聞有人自行免去一半機器的檢查:「碼頭公司職員及外判人工可相差一萬元,你給多少錢,他們就做多少工作,怪不得別人。」

不具名貨櫃碼頭工程部從業員續說,外判維修人員於年檢只會按照碼頭公司制定的保養表格進行檢查,事後未必能做好保養跟進工作,建議公司管理層加強監督及巡查,減低因保養不足而導致意外的情況。

吊機近十年轉用國產機件後,耐用性減低。

除了維修檢查出現疏漏,有業界認為機件質量亦將影響使用狀態。林國偉坦言,吊機近十年轉用國產機件後,耐用性減低,有部分劣質軸承只用上一兩年便已變形,由圓形壓成橢圓形:「以前用的日本製軸承,鋼水好一些,起碼可用五六年。」黃桂庭認同,往年吊機使用的鋼纜由日本、歐洲進口,一般可用五年,但近年使用的國產鋼纜,通常兩年後便出現金屬疲勞。

有見上述情況,王先生指出,機手於吊機坐鎮,可主動通報工作時發現的機械問題,如以往他曾發現吊機鋼纜運作不暢順、有不正常摩擦聲,隨即通報停機,避免意外發生。不過,近年愈來愈多吊機計劃改以遙控自動化操作,雖然此舉有助加快碼頭運作速度,但林先生恐怕日後將無駐機機手可及時通報吊機問題,衍生保養危機:「畢竟機手在室內操作吊機,並非親身在場,操作手感不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