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弗萊堡念研究所,發現了一件以前不知道的事實:原來除了臺灣,大家大學學士畢業都要寫論文!

其實我覺得臺灣的大學教育我蠻喜歡的,比起德國偏學術訓練的方式(多為必修課、寫學術文章),臺灣的通識教育和大小系所活動讓我接觸到更廣的知識領域,有激發想像的作用。但是畢業後來到這裡,覺得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夠、寫文章的技巧也不夠,只能從頭學起;以前大學時大家做報告上網資料看一看貼一貼就過,在這裡要嚴謹的查書、紀錄頁數,詳實地寫下資料來源,並且學習辨別資料的可靠性、權威性,有時更要批評圖書作者,說出自己對作者反對的意見。

臺灣的大學課堂多是演講,學生坐在臺下抄筆記,學期末考試。這在德國只是一種上課方式,其他還包括了很重要的seminar,是小班制、重討論的課種,其實很像以前盧業中老師開的美外,我常常回想都覺得很慚愧,因為上課前完全沒有讀文章的習慣,所以上課也很難參與討論,重點是竟然視之理所當然(在政大的時候看書都只看中文的,誰要看英文啊那麼難懂又花時間,看完後面忘前面,完全不想讀),難怪學不到東西;在這裡也只能逼自己看了畢竟全部都是英文的,不看英文就沒東西看了...總而言之,對我自己來說,我到現在也還是習慣聽講多於討論,喜歡被動式的接收資訊,不喜歡自己念文章自己吸收再發言,不過這學期的課真的很小班制,大概6-8人,教授都會直接問:佳頤你覺得呢?哈哈哈哈哈我覺得什麼,很尷尬。不過我有回答出來,那次在討論毛澤東跟馬列主義的差異,毛澤東說要掃盡前朝所有老舊觀念文化,但是馬列主義其實是視其為珍貴資產的..總之seminar就是逼迫你要課前念文章,否則就會很尷尬看起來像笨蛋。

在這裡念研究所我認為目前為止學到最多的就是學術方法,以前在政大報告真的都隨便,在這裡因為碩班沒有考試,成績完全憑期末報告評定,以前那種隨便真的完全不適用,寫報告前要先做大量閱讀、找到適合有足夠資料卻又沒被寫爛的主題,到現在我還在糾結奮鬥,畢竟才念第二學期,不過是真的有慢慢一步一步在學。

在這裡除了一般學術性大學,也可以念更實用性質的雙軌制大學,很久以前有寫過,他就是企業實習、學校念書各三個月,循環復返三年,比一般學生來說沒有假期但是有薪水,而且畢業後就直沒問題,漾和他一大票朋友就是念這個東西,一畢業馬上領不錯的薪水,也不愁找工作的問題,我覺得很實際,尤其他說他覺得大學三年學到東西都是透過實習不是坐在教室聽課。另位有一種制度不算是大學,叫Ausbildung,像是職業訓練,所以如果要都收銀員、做麵包、跳舞,這些都不算在大學裡,同樣學習期間就有薪水,並且結業後工作有保障,對於不想走學術路徑的人非常實際。這幾種選擇沒有孰優孰劣,像漾的妹妹就做Ausbildung,年紀比我還小已經買了自己的車;所以經濟面向來說,雖然高學歷工程師一定是更賺錢,但是做其他的也不會讓你太窮,而且我喜歡這種沒有"功課"歧視的感覺,不同行業不同學門只是不一樣,沒有說律師就比較好、賣吉他就比較差。當然我不知道或許當地也有人士會瞧不起收銀員,但是就我所知這種現象跟臺灣(普遍華人社會)比比較少。

結語:臺灣的大學教學內容和德國都非常不一樣,我覺得沒有說哪種比較好,我自己很喜歡政大三年的生活,只是學術訓練比較不足,不過就我觀察,臺灣的大學目標是激發年輕人無限思考及未來創意,而德國的大學比較傾向學術訓練、有點像是預設大家就是會繼續從事學術工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