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弗莱堡念研究所,发现了一件以前不知道的事实:原来除了台湾,大家大学学士毕业都要写论文!

其实我觉得台湾的大学教育我蛮喜欢的,比起德国偏学术训练的方式(多为必修课、写学术文章),台湾的通识教育和大小系所活动让我接触到更广的知识领域,有激发想像的作用。但是毕业后来到这里,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写文章的技巧也不够,只能从头学起;以前大学时大家做报告上网资料看一看贴一贴就过,在这里要严谨的查书、纪录页数,详实地写下资料来源,并且学习辨别资料的可靠性、权威性,有时更要批评图书作者,说出自己对作者反对的意见。

台湾的大学课堂多是演讲,学生坐在台下抄笔记,学期末考试。这在德国只是一种上课方式,其他还包括了很重要的seminar,是小班制、重讨论的课种,其实很像以前卢业中老师开的美外,我常常回想都觉得很惭愧,因为上课前完全没有读文章的习惯,所以上课也很难参与讨论,重点是竟然视之理所当然(在政大的时候看书都只看中文的,谁要看英文啊那么难懂又花时间,看完后面忘前面,完全不想读),难怪学不到东西;在这里也只能逼自己看了毕竟全部都是英文的,不看英文就没东西看了...总而言之,对我自己来说,我到现在也还是习惯听讲多于讨论,喜欢被动式的接收资讯,不喜欢自己念文章自己吸收再发言,不过这学期的课真的很小班制,大概6-8人,教授都会直接问:佳颐你觉得呢?哈哈哈哈哈我觉得什么,很尴尬。不过我有回答出来,那次在讨论毛泽东跟马列主义的差异,毛泽东说要扫尽前朝所有老旧观念文化,但是马列主义其实是视其为珍贵资产的..总之seminar就是逼迫你要课前念文章,否则就会很尴尬看起来像笨蛋。

在这里念研究所我认为目前为止学到最多的就是学术方法,以前在政大报告真的都随便,在这里因为硕班没有考试,成绩完全凭期末报告评定,以前那种随便真的完全不适用,写报告前要先做大量阅读、找到适合有足够资料却又没被写烂的主题,到现在我还在纠结奋斗,毕竟才念第二学期,不过是真的有慢慢一步一步在学。

在这里除了一般学术性大学,也可以念更实用性质的双轨制大学,很久以前有写过,他就是企业实习、学校念书各三个月,循环复返三年,比一般学生来说没有假期但是有薪水,而且毕业后就直没问题,漾和他一大票朋友就是念这个东西,一毕业马上领不错的薪水,也不愁找工作的问题,我觉得很实际,尤其他说他觉得大学三年学到东西都是透过实习不是坐在教室听课。另位有一种制度不算是大学,叫Ausbildung,像是职业训练,所以如果要都收银员、做面包、跳舞,这些都不算在大学里,同样学习期间就有薪水,并且结业后工作有保障,对于不想走学术路径的人非常实际。这几种选择没有孰优孰劣,像漾的妹妹就做Ausbildung,年纪比我还小已经买了自己的车;所以经济面向来说,虽然高学历工程师一定是更赚钱,但是做其他的也不会让你太穷,而且我喜欢这种没有"功课"歧视的感觉,不同行业不同学门只是不一样,没有说律师就比较好、卖吉他就比较差。当然我不知道或许当地也有人士会瞧不起收银员,但是就我所知这种现象跟台湾(普遍华人社会)比比较少。

结语:台湾的大学教学内容和德国都非常不一样,我觉得没有说哪种比较好,我自己很喜欢政大三年的生活,只是学术训练比较不足,不过就我观察,台湾的大学目标是激发年轻人无限思考及未来创意,而德国的大学比较倾向学术训练、有点像是预设大家就是会继续从事学术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