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想到新港,心头总是暖暖的,亲切感也会油然而生,因工作之故,多年前我曾走进这个宁静的古老小镇,得以认识这片丰饶的土地,及一群有温度的在地居民,也深刻体会他们努力建构心中美好的家园,而这些由社区人事物交织而成的珍贵记忆、经验与憧憬,一直不断感动、滋养著我,今天就带大家走一趟新港历史的发源地~邻近北港溪畔的「板头村」

P1020547.JPG 用马赛克拼贴设计的板头村地图

新港的地名源自「笨新南港」,可说是「古笨港」聚落的延伸,三百多年前,流传著「一府二笨三艋舺」的说法,古笨港曾留下开台第一村的美名。

古笨港大约位于今嘉义、云林两县交界的北港溪一带,因原住民称北港溪为「笨港溪」而得名,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乾隆中叶,笨港街一直是人烟密集的大街市,所以「笨港」在台湾近代移民拓垦过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后来因洪水为患及漳泉移民间纷争不断,迫使「笨港南街」的漳州人集体搬迁至现在蔴园寮「新南港」一带

P1020482.JPGP1020483.JPGP1020479.JPGP1020480P1020486.JPG 主祀水仙尊王的水仙宫

首先来到位于「旧南港」的「水仙宫」,是嘉义县唯一的二级古迹,已走过200多年历史,虽然遭受无数洪水及地震影响,必须不断整修甚至搬迁,庙中如今仍保留许多木雕及彩绘珍品,斑驳的色彩依稀透露昔日的繁华岁月。

P1020490.JPGP1020491.JPGP1020488.JPGP1020487.JPGP1020481.JPGP1020484.JPGP1020489P1020494.JPG 近北港溪畔的农田风光

当历史记忆不断褪色,传统技艺却在这里开出缤纷绚烂的花朵。

位于风头水尾的板头村,原是淳朴安静的农村,近年却开始成为国内旅游的新亮点,其中新港的历史建筑「复兴铁桥」,也是国内现存五分车最长的一座铁桥,以及停驶多年的嘉北线铁道遗址,还有曾挖掘出不少先人遗物的「古笨港户外考古园区」,均是难能可贵的人文风景,而北港溪堤防墙上全台首座大型的剪黏及交趾陶壁堵作品,绽放著美丽逼真的苦楝树及芙蓉花,更是让人眼睛一亮。

P1020527.JPGP1020528.JPGP1020529.JPG 横跨北港溪的复兴铁桥P1020530.JPGP1020534.JPG 早年嘉北线五分车铁道遗迹P1020532.JPGP1020531.JPG 「古笨港户外考古园区」展示P1020535.JPGP1020537.JPG 想像历史的印记在绿畴中展开P1020536.JPGP1020526.JPGP1020538.JPG 原乡四季苦楝树剪黏作品P1020539.JPG 交趾陶壁画「世外陶源三醉芙蓉」

从仰之弥高且华丽细腻的庙宇殿堂装饰,变身为日常生活的美丽风景,古老小镇开始显得活力十足,就像试图追回往日的美好景象。

只见各色作品从北港溪堤防边一路延伸到田间小路、农家及旧车站,板头村俨然成为一座热闹的交趾剪黏艺术村,透过新港的在地工艺,以柔和且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打造出跟乡村自然景色融合的生活美学空间,也为传统技艺及宁静村落注入新活水,而2005年成立的「板陶窑」,可说是背后重要的大功臣

P1020541.JPG 艺术墙区可爱的陶偶P1020525.JPG 一家一故事P1020543.JPGP1020542.JPG 两线交会的板头厝车站P1020545P1020546  

板陶窑交趾剪黏工艺园区,里头设有交趾剪粘工艺馆、体验工坊、文化创意商品专卖店、剪黏主题餐厅等等,当您逛累了双脚,不妨到此稍作休憩或漫步其中参观体验,一样可以带来丰富的视觉飨宴呢。

 

P1020509.JPGP1020510.JPGP1020511.JPG 主题餐厅后方庭院设计作品P1020508.JPG P1020506.JPGP1020507.JPG 走上天桥欣赏铁皮屋顶上作品P1020512.JPGP1020513.JPGP1020516.JPGP1020515 主题餐厅墙上一片花团锦簇P1020522.JPGP1020523.JPGP1020524.JPG 前方庭院还有我最爱的青蛙陶偶

 

交趾陶的釉彩又称宝石釉,听说上釉后的粉色陶偶,经过第二次烧制会呈现宝石般的亮丽色泽,如同时间的千锤百炼。而剪黏师傅的一刀一剪,将原本质朴的陶碗重新赋予华丽生命,熟练技法又该是多少岁月来养成?

 

P1020517P1020521P1020520P1020502.JPGP1020503.JPGP1020504P1020505 工艺师正忙著捏陶、上色及剪黏

P1020495.JPGP1020496.JPGP1020501P1020500P1020499P1020498P1020497 工艺馆丰富的交趾剪黏展示说明

 

从明朝海盗建立的「笨港十寨」,到清朝人烟稠密的大商港,洪患、械斗,却让这座开台第一村与繁华渐行渐远。

庆幸的是,新港推动社区营造一向不落人后,多年来,除了带头领军的新港文教基金会,还有不少个人或民间组织也纷纷投入,积极协助在地文化甚至工艺的复兴,让板头村丰富的历史遗迹及传统的民俗文化,得以继续保存下来,且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成为活生生的人文风景,更是令人感佩万分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