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對當今大學發展的意義已然彰明較著,它亦成爲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

  在中國,已有95%的高校將國際化列入發展戰略規劃之中。

  更有不少大學深信,國際化助翼“雙一流”,定能“玩”出高等教育的新高度。

  然而,在戰略規劃與實施之間,似乎又有太多的路要走,不對稱和不銜接的問題時常顯現。

  事實上,絕大多數高校並未形成系統性的實施策略。

  即便是已經着手實施的各項策略,也多是看着熱鬧,實則淺顯,成效有限。

  除了少數從事外事、人事和留學教育工作的人員,少量有志於國際學術交流的教師以及部分學生外,大學中的大多數人對國際化的響應較爲遲鈍。

  1 國際化事關校內每一個人

  那麼,國際化事關大學中的部分人還是全體呢?

  美國大學綜合國際化理論的代表人物——哈德西科認爲,大學的國際化發展涉及多個維度,滲透到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

  教師發展

  課程和教學設計

  師生多樣性

  研究基金及獎學金

  學術和學生支持服務

  對外培訓及教育

  公民參與

  風險管理

  形象管理

  財務管理

  ……

  顯然,國際化事關大學中的領導者、教師、學生、行政人員甚至後勤人員。

  需要學校全員參與,方能達成國際化的戰略目標。

  2 高等教育國際化: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全球化加速度地逼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時,“被國際化”將成爲下一代人毫無選擇的結局。

  無論願意與否,他們身邊到處可見國際友人,他們必須參與更爲扁平而激烈的國際就業市場競爭,具備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即全球勝任力。

  30年前,美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就發出了“爲全球勝任力而教”的呼喊。

  2012年,美國聯邦教育部發布《國際教育、國際參與與全球成功》,公告天下:

  全球勝任力不是奢侈品,不是僅僅針對精英階層的,它是所有人必備的技能。

  無論是爲學生個體發展,還是中國在未來世界中更好地承擔大國的責任和義務,我們都必須從現在開始培養中國學生的 “全球勝任力”。

  3 教師:國際化的重要推進者

  教師是大學裏教學和研究工作的主要承擔者,他們在學校國際化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教師的國際化程度既決定了大學科學研究的國際化水平和國際交流範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課程的國際化程度和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沒有國際化的教師隊伍,高品質的國際化課程也就無從談起,全球勝任力人才的培養則會缺失根基和土壤,甚至都不可能有“好看”的大學排名。

  爲此,美國國際化與全球參與中心(CIGE)建議,大學應注重教師國際化意識的培養,讓教師從根本上認可學校的國際化戰略,意識到自身國際化水平對學校整體的重要作用,從而提高他們參與國際化建設的熱情。

  大學應當通過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委派教師赴海外學習交流、改革教師考覈標準等策略,支持並確保學校教師有機會發展全球勝任力,提高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並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國際化經驗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4 人人蔘與,共建國際化

  大學綜合國際化發展表明,大學人人需要參與國際化建設,而社會和學校對師生全球勝任力的要求,又決定了大學國際化的發展重心在於學生和教師。

  學校其他人員,要爲確保師生的國際化發展服務。

  除了加強戰略宣傳、提供各種現實的資源和條件外,在課程考覈、教師的考評和晉升中,加強國際化的標準和要求,使國際化變爲師生髮展的剛需,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