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富二代為什麼是不婚主義?可以去《東京女子圖鑑》裏找答案;關於中國大齡剩女為啥嫁不出去,就要看看《北京女子圖鑑》。中國和日本的國情是如此的不同,但在價值上卻出奇的一致。

十年前,歌曲《北京北京》風靡大街小巷,到底是北漂,還是離開?人們思索了十多年,始終沒有結論。十年之後,霧霾籠罩帝都,年輕人們又開始討論到底是北漂,還是離開?這裡依然沒有答案。

在《北京女子圖鑑》引入到國內之前,《東京女子圖鑑》曾經風靡亞洲,關於現代女人的慾望到底會塑造出什麼樣的人生,引發了諸多討論。筆者有幸受邀看了《北京女子圖鑑》前五集,從第一集開始已經完全入戲,鏡頭對準了那些隱祕細膩又不可言說的小心思,任你是:「看過千山和萬水,踏遍天南和地北」的人,都恨不得從裡面找到答案。

同東京對年輕人的誘惑一樣,北京也是一個令人充滿神往的城市。相比於《東京女子圖鑑》的綾,《北京女子圖鑑》陳可的家庭起點也並不低。她是幸運的,一畢業就被媽媽安排到在機關工作。(而在《東京女子圖鑑》中,綾的媽媽從頭到尾都沒有問過她的工作、婚姻,這正是中國與日本家長的差距)。

阿可憑著長輩的渠道,參加門當戶的相親飯,這樣省略了中間掙扎的步驟,可以預見一個恬靜又安穩到老的小康生活。只是這樣的安穩是她想要的嗎?事實證明,安穩之下,全是隱忍!她第一次遇見的相親男,抽煙、抖腿,完全忽略了她的尷尬,還熱情的邀請她打麻將。這樣的摳腳大汗,被她不動聲色的拉開了距離。在目睹了閨蜜的婆婆和媽媽為婚禮費用鬧得面和心不和的時候,她的內心又開始排斥。王佳佳是衡量這個決定的尺度,她不偏不倚的站在北漂隊伍裏。

從根本上說,《東京女子圖鑑》的綾擁有更大的慾望,這種慾望是不可逆的,植根於她的少女心中的。而《北京女子圖鑑》的陳可一開始來北京的慾望是可逆的,周遭的環境一點點剝離了她最後的試探。

比大多數女孩幸運的是,陳可一來到北京就有熟悉的同學。雖然計程車花掉了上百塊錢的啟動金,她還是有著來自於小鎮城市的優越感。她很滿意自己的盤算,她有意用家鄉話和王濤套近乎,輕而易舉的取得了老同學的留宿邀請。劇情到這兒,感覺怪怪的,畢竟男女之間共處一室,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友誼?它在開篇就埋了一個梗!

所以,以上是北京不同於東京的地方。(在《東京女子圖鑑》中,綾看到隔壁桌的一對男女共同喫飯,在結單時,雙方本來應該平分賬單,結果女孩居然為男孩多攤了4000日元,說:「多謝!」這是綾不能容忍的,她寧願付掉這4000日元,即241元。即使她的男閨密願意買掉晚餐所有花銷,她也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她涇渭分明,她有尊嚴感。)而,生活在中國的女孩,她們很熟悉利用人情的關係,可以用它換取各種利益,大到優越的工作,小到香水、裙子、一頓飯等不足掛齒的需求。年輕女孩很難駕馭裡面到底摻雜了多少企圖。果然,當王濤猛烈的向陳可表白時,陳可意識到了自作聰明或是她誤以為的純友誼是不存在的。

在這裡,作為一個婚齡7年的作者姐姐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男友之間是有真正的友誼,當結婚以後,你和老公就開始有了友誼。」

後來,陳可通過王佳佳認識了吳總,他希望通過一系列物質的補償和她保持一定親密的接觸關係,吳總起先隱瞞了他的婚史。(反觀《東京女子圖鑑》中的綾和吳服店的「長腿叔叔」則不同,兩個人一開始就確定好了男女關係的分界線,我只能給你婚姻以外的任何東西。在兩部劇裏,女人永遠是成功男人的獵物。吳總教她了她如何在飯局搞到更有利的資源,而吳服店老闆用一句:「木盒裝餅容易串味」,這種上等人才懂得享受讓綾在上司面前展示了高端視野的資本。引用一下最近爛大街的格言,茨威格說:「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所以,無論是北京的吳總,還是東京吳服店的老闆,他們都很清楚他們交易的籌碼和價格;無論是《北京女子圖鑑》的陳可,還是《東京女子圖鑑》的綾,都要遇到扶她們登梯的人,這個人絕不是老公,也不是隨便一個屌絲,他們是哪些密不透風的關係中的底牌。擁有了這張底牌,她們才炸開都市的階梯。

所有的女孩都希望自己的劇本是擁有一段完美的人生,往往大部分人只擁有灰姑娘的前半生,卻沒有她的運氣。綾和陳可的共同點在於:她們的起點不算是頂級的,天資也不算是頂級的,卻擁有足夠的慾望。慾望作為事業的原動力,並不是適合所有的女性。也就是說,只有在東京和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才能盛得下她們旺盛慾望!在這之前,她們或許還會遇到女性慾望的標準答案,那就是指路的貴人。這個時候,她們擁有了不再需要依附男性的能力,她們需要能陪她們解惑的女性。因為貴人,不僅要是事業的燈塔,還是情感迷茫的精神導師。也就是說,她們已經突破了獵物的壁壘,她們要成為這個遊戲的獵人!可仔細想想,這點可能嗎?

《北京女子圖鑑》陳可從地下室搬到樓上的合租房,又搬到一整套的高檔洋房,成為了令年輕女孩仰望的曲線經歷圖。事實上,她們真正融入到這個城市了嗎?並沒有!生活在東京港區的男人只會娶港區的女人,哪怕是一份沒有愛情的婚姻。而北京二環的男神也只找二環的女朋友,哪怕是鹿晗和關曉彤。只要你的圈層上升到了你難以彼及的頂端,你就會看到了命運的臨界點。如同一個一路外掛打身頂級裝備的買家,到最後發現只要充夠遊戲幣,她不費吹灰之就搞到你一路辛苦拼下的「江山」。但是這個向上的過程是令人流連往返的。

那麼,《東京女子圖鑑定》和《北京女子圖鑑》究竟有何不同,我認為主要在三方面:

1.主要人物設置不同。《東京女子圖鑑》的劇本結構傾向於社羣討論人物模式;而《北京女子圖鑑定》圍繞著「北奔」女性的個人成長心路。因此,你會發現同樣的結局,過程不同。

2.社會環境不同。東京與北京在戶籍取得方式不同,由社會環境產生的價值邏輯也有很大區別。每逢佳節,中國的親戚里總會湧現出大批的「逼婚」族,反觀日本的家長沒有逼孩子結婚的慾望。在日本,50~60歲的男性中,有將近三成的人未婚且可能終身不婚。

3.《東京女子圖鑑》雖然肯定了女性的價值,最後仍然不能脫離「男權社會」的本質,包括富家女的歸宿仍是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婚姻。相對來說,《北京女子圖鑑》沒有主張「改變男權社會」這一論調,它的鏡頭語言更趨於接近生存的真實感。

無論如何,我覺得中國女性觀眾是無法拒絕《北京女子圖鑑》的。很多女人經歷了命運的掙扎,最終選擇了和解,回歸家庭。大家一邊批判虛榮,一邊又偷窺虛榮。以為拿著標準答案寫出人生以後,發現命運給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於是,有人離開,有人重逢。不管是看似榮光的婚姻,還是看似榮光的事業,都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我們複製了生活方式,卻複製不了成功,這類女性題材是現代女性的意識崛起。男人就像莊稼地上長熟的稻子,一茬接著一茬,你永遠不可能拿到最大的一個,你也永遠不可能一直挑下去。但是,當拿稻子拿到手裡,你才知道,究竟哪根纔是最適合的。綾最後選擇了與事業能力相當的「男閨蜜」生活在一起,事實上這是最終的結局嗎,顯然沒有答案。而《北京女子圖鑑》的陳可最後會選擇怎樣的人生,還在蠻拭目以待的!她們看似退化到了最初的起點,找一個年齡和能力相當的人一起到老。實際上,並沒有。她們只是從獵人的角色,悄然變成了誘餌,以另一種更為舒適的姿態等待獵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