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貴族男子的“指上乾坤”

扳指,從弓馬嫺熟者的日常必備品發展到清代貴族男子的裝飾品,它在滿州貴族和八旗子弟的手上,參與和見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王朝氣象。明末,滿洲貴族憑騎射武功統一部落,入主中原,當時,他們右手拇指上的扳指以質樸實用爲美;清末,八旗子弟日益腐朽,不堪國用,此刻,他們手中的扳指以質地華貴、工藝精湛爲美,其尊貴身份也許要靠小小的扳指來彰顯,祖先尚武的傳統在奢靡的慾望中已廢弛太久。一興一衰演繹着王朝的宿命,小小扳指由樸入奢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的興衰。

早期的韘

扳指,古名“韘”。《說文解字》曰:“韘,射也。”說明它與騎射有關,韘在古代是套於右手大拇指輔助張弓射箭的一種工具,人們借它來保護手指。早期的韘一般用動物的骨、角製成,內襯柔皮,應當是與弓箭相伴而生的。人類早在遠古時代就發明瞭弓箭,那時,射箭術是人們生產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有了弓箭,原始人可以遠距離地捕獲野獸,射殺飛鳥,與自然鬥爭的能力大大增強。此外,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發明大多會被用於戰爭,弓箭也不例外。

考古學上,在距今約4000年前的墓葬中就出土了射箭用品,或許早期製作韘的材質難以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得以保存,因此,當時的墓葬中並沒有韘出土。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韘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婦好墓中出土的玉韘。史載,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女將軍,這枚玉韘應爲她生前佩戴之物。它下端較平,上端呈斜面形,中空,可套入成年人拇指,正面雕有獸面紋,獸目上方有一條橫向凹槽,應爲勾弦所用,獸目下方有兩個穿孔。無論是骨韘還是玉韘,都較爲光滑,爲防止其滑落,在佩戴時需要用細繩穿過小孔,將其縛於手腕上。從婦好墓的隨葬玉韘中,可以看出當時騎射技藝的重要和韘的流行。

中原王朝的農耕文化,並沒有給弓箭及其附屬的韘提供更深厚的土壤,因此,韘在漢文化環境中,逐漸轉爲象徵權力和裝飾用的配玉,稱爲“韘形佩”。而活躍於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馬背上的射擊技術一直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技能,因此,韘作爲實用器被傳承下來。到了清代,韘以扳指的形式在滿州這個以遊獵、騎射爲主的民族中廣爲流行。

騎射與國勢

公元1644年4月,清攝政王多爾袞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此役的勝利,開啓了清朝入主中原,建立統治全國的帷幕。此時,多爾袞率領的八旗軍,幾乎每人的右手拇指上均佩戴一枚扳指,防止拉弓時拇指被弓弦所傷。與此前中原地區出現的扳指形貌不同的是,滿人佩戴的扳指呈小圓柱體,材質多爲骨、角、革等。

韘是擅長騎射之人的必備之物,也是滿人尚武精神的集中體現。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起事時只有祖輩和父輩留下的十三副甲冑,最後得以統一女真各部,勇武自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女真族狩獵組織牛錄製發展而來的八旗制度,集中了族中的勇士,爲生產和戰時所用。八旗官兵將作爲生存技能的騎射用於戰場,自然比當時僅靠練兵的漢族軍士戰力要強大很多,這也正是其得以入主中原最根本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清朝,其尚武風格自然遠勝歷朝。

清代皇帝在紫禁城君臨天下,深知要“世守神器”並非易事。清代統治者沿用了明代的政治制度,重用漢族知識分子來管理國家;另一方面,他們認爲“騎射國語,乃滿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務”。順治帝規定,十歲以上的親王及閒散宗室,每隔十天到校場進行一次騎射演習。延至康雍乾歷朝,國家昇平,昔日的騎射技藝不再是生存的必備技能。清前期幾代帝王均熱衷行圍,秋獮冬狩。他們希望藉此延續自己的騎射傳統,保持八旗子弟的強壯體魄。可見,獵場行圍對清代皇帝來說,絕不僅僅是政務餘暇的消遣,它被賦予了更深層的意味。在他們眼中,這與國勢息息相關。

貴族的飾品

作爲騎射用具的扳指,在清代帝王和上層社會的喜愛和推崇下,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流行。清代早期的扳指,製作、加工相對簡單,普遍使用木、革、角來製作。隨着清代政權的日益穩固,生產方式的變化,加之受漢文化的薰染,扳指開始選用美玉寶石來製作,其賞玩的用途漸漸超過了實用功能。儘管使用率降低,但它並未淡出人們的視野。爲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在製作過程中開始使用拋光、鑲嵌、雕刻等各種技法,工藝日益精湛。扳指在材質的選用和工藝的發展方面,體現出了滿漢文化交融的審美傾向。

這種傾向在康熙時期已經出現,但康熙皇帝使用的扳指,仍以革、角質地爲主。到了乾隆年間,深受漢文化影響的乾隆皇帝愛好廣泛,扳指也是其深愛之物。漢文化中常以玉比君子之德,因此,乾隆對玉扳指情有獨鍾。而且,他佩戴和使用過的扳指上,往往雕山刻水,有的還題詩其上,頗有漢族文人詩書畫一體的韻味。此外,對扳指的喜愛在乾隆留下的近60首“詠韘”的御題詩中也得到了體現。在這些詩中,他一再提到騎射乃立朝之本,果敢、勇猛是騎射民族的特質,警告子孫萬世都不要忘了這個根本。乾隆皇帝到了70多歲時,還堅持到圍場狩獵,想要給宗室王公、八旗子弟做個表率,但此時王公親貴們的面貌已非當年,隨着統治日久,驕奢之心已替代了求治之心,他們對扳指的喜愛背後,早已不是對騎射傳統、尚武精神的推崇。

清代中期以後,不少王公貴族的弓馬技術大爲下降,生活驕奢淫逸,他們佩戴的扳指主要作爲日常把玩的飾品,製作材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玉石、翡翠、瑪瑙、珊瑚、水晶、玻璃、金、銀等多種材質的扳指。由於清代帝王對扳指十分喜愛,所以常將製作精美的扳指賞賜給王公貴族及有功將士,以示恩寵,帝王賞賜的扳指自然成爲榮譽的標誌。隨着把玩扳指成爲當時社會的一種時尚,各種名貴材料製作的扳指逐漸成爲貴族身份的象徵,被各階層競相追捧。

清代中期以後流傳至今的扳指數量較多,尤以玉扳指爲最,僅北京故宮的藏品就有上百件,民間則更多。清宮傳世的玉扳指,均是作爲皇族親貴的飾品或玩物而把玩的。這些扳指,表面光滑圓潤;有紋飾者則精雕細琢,圖案和文字意蘊深遠,堪稱上品。上世紀60年代,當清末大太監李蓮英的墓葬被打開後,一枚高2.5釐米,直徑3釐米的翡翠扳指在50餘件精美的陪葬品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枚扳指質地細膩,色澤瑩綠,無論是用料還是製作,均堪稱極品,晚清宮廷生活的奢靡由此可見一斑。

3000多年前,商代名臣箕子見紂王進餐時必用象箸,就擔心他的日益奢侈會導致王朝的衰落和敗亡。箕子之言,一語成讖。而在清代近三百年的歷史中,扳指從樸素的實用器到奢華的裝飾品,見證的又何嘗不是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呢!

信息來源:長春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