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代睿

  “作爲‘嶽麓峯會’的‘六朝元老’……”當身着深綠色短袖T恤的北大新聞傳播學院講席教授彭波走上2019年互聯網嶽麓峯會的演講臺時,百度董事長李彥宏等互聯網大咖紛紛露出了笑容。

  又一次回到老家湖南的國家網信辦原副主任彭波,曾調侃自己是“三棲動物”,他還曾在去年峯會上對此作出“官方迴應”——既是政府官員,又是學者,還是新媒體運營者。

  這個4月,又見彭波,他的語言風格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快節奏。在25分鐘演講裏,他至少20次提到數字鴻溝。他認爲“數字鴻溝是信息時代新的基尼係數”。他直言中國互聯網下半場的“神聖使命”就是消彌這一“鴻溝”。

  彭波在2019嶽麓論壇上發表演講

  他還至少42次提到“農”字。當說到農民時,他稱之爲“兄弟”。他還動情地說,“中國的農民兄弟對中國革命,對中國建設,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建設信息社會時,我們不要忘了他們,要用巨大的熱情回饋他們。”

  彭波的演講,是從“下半場”開始的。“今天我們討論下半場的問題,這個問題提出有兩三年了。我本人對所謂上半場、下半場的說法不太認同。在王興(編者注:美團創始人)提出上半場、下半場的說法時,我在朋友圈說出了我的看法,覺得1.0、2.0、3.0的描述比較合適。”

  “下半場完了以後是什麼?”彭波說他一直很困惑,“今年是世界互聯網發明50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25週年,我們回望來路,展望前程,在這個時刻做個小結,說過去是上半場,今後是下半場,也還是可以的,特別是,的的確確中國的互聯網在此時此刻正在發生某種質的變化。不妨就叫上半場、下半場吧!”

  對中國互聯網過去的25年,彭波提到了這八個字——高歌猛進,風光無限。而關於下半場,他說到了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作爲一個從事了十幾年中國互聯網治理的政府官員,作爲一個回到學校開始研究互聯網的學者,我覺得我們對中國互聯網的下半場要有更廣闊的視野,要有更大的空間。我的看法是中國互聯網下半場的神聖使命是消彌數字鴻溝。”

  演講中,彭波還大聲說到了“警醒”二字。他認爲要警醒的,是“互聯網的中國”和“非互聯網的中國”。他認爲,在“互聯網的中國”,網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維方式都有大進步。而在“非互聯網的中國”,那部分人相對要落後一些,“這是值得警醒的,也是我們面對的嚴峻課題。”

  他還說他看到的一個新情況——數字鴻溝是信息時代新的基尼係數。他認爲,數字鴻溝的危害,對國家戰略、經濟社會發展都有很大影響,“這是橫在民族復興之路上最大的鴻溝。我們不能想象一個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還有一部分應該跨入信息化大門的人,關在信息化大門外。”

  如何消彌數字鴻溝?

  彭波說,國家從戰略層面給了很多明確指示,包括網絡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他認爲,應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實施好數字鄉村建設。“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與互聯網普及率是成正比的。歐美國家、日本、韓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在80%以上。”

  他還列出一組數據:2017年12月,中國城鎮網民73%,農村地區27%。到2018年,城市73.3%,農村26.7%。“城鎮網民增長率還是比農村高。”

  他注意到各地黨政幹部探討如何經濟轉型升級,他提出能否有一種思路——把提高互聯網普及率作爲工作重點,反過來加速經濟社會發展?

  “現在講數字鴻溝問題,爲何顯得神聖又艱鉅,還這麼難做呢?”彭波說他自己理解,在農村地區,在西部地區要同時推進兩個“革命”,既要推進工業革命又要推進信息革命。

  怎樣消彌數字鴻溝?

  彭波認爲,從硬件層面講很簡單,“網絡本質在於互聯,信息價值在於互通。必須讓農民在住地能收到互聯網信息,能接入互聯網。”

  關於“硬件”,他還“揭祕”了一段往事——2009年訪問美國,因特爾公司曾拿出一箇中國農村接入互聯網的方案。農村地區不可能光纖入戶,有些地方條件惡劣,他們建議採取無線方式,把服務器放在鄉鎮政府,每個農戶家有個顯示屏就可以了。2009年已有智能手機,他們的方案很快被否掉。中國邁入移動互聯網後,在全世界也是領先的,也給中國消彌數字鴻溝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條件,下一步就是建基站的問題。

  “今天大家都在熱情歡呼5G時代到來,可很多地區還沒有接入4G,應該同樣要重視廣大地區先用上4G,先讓農民通過手機暢快享受4G的好處,再就是基站到了,線鋪到了......”他還設問“農民兄弟看什麼?”答案是——提供喜聞樂見的信息和方便快捷的服務十分重要。

  他同時也提到,農民不上網的主要原因還不是基站問題,“不懂電腦,不懂網絡,甚至不懂拼音敲字,都是主要原因。”

  怎麼讓這些網民上網?彭波提醒臺下的創業者——這就是機會。他相信,怎樣讓農村地區、西部地區的人更多的可以上網,這些服務都可以考慮是不是有商機。

  他還動情地說,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我們講產業互聯網,農業是第一產業,先搞好第一產業的互聯網。而且我們看市場,城裏硝煙滾滾、昏天黑地,農村還是一片春天的景象。”

  他還提到幾個月前一些小爭論,包括對拼多多的質疑,對快手的質疑,包括趣頭條27個月上市,懷疑它們的路能走多遠。“反過來想,它們爲什麼能成功?我覺得是有道理的。而且這幾個企業是差不多同時曝出來的。春在溪頭薺菜花,現在正是春天,是踏春時。”

  “58、拼多多、趣頭條、快手,我都去考察了。不要看不起人家爲五環以外的人羣服務,爲五環以外的人羣服務同樣是高尚的。”他還列出數據,“我們國家互聯網普及率不到60%,全世界互聯網發達國家超過80%。以後進來的每個新網民都可能來自五環外。未來我們要張開雙臂擁抱五環以外的3億新網民。”他還說,“都在講互聯網人口紅利已消失,我考察完全沒有消失。”

  他分析,互聯網企業在一線城市的市場接近飽和後,正向兩個方向發展。向外,走向境外市場。向下,沉到廣大農村地區。“向外,我們是爲全球消彌數字鴻溝做貢獻。向下,我們承擔起中國消彌數字鴻溝的神聖使命。”

  他提醒建設信息社會時不要忘了農民,要用巨大熱情回饋農民,“在回饋中,中國的互聯網可得到新動能,中國互聯網企業可得到巨大商機。”他相信,“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可以大有作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