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作者 | 鄒小祥

  1

  引言

  我們講修身爲本,到底修什麼?孔子、朱熹說人要“自省(xǐng)”,自省什麼?老子講“知人者智,知己者明“,那何爲知人、何爲知己呢?我們教育孩子要學做人、做好人,要活得有意義,要熱愛人生,到底人是什麼?人生是什麼?

  我們可以搜索一下“人”的含義,會發現有太多種解釋,人是高級動物,人可以從生物、精神和文化等各方面來定義,等等。但感覺解釋太過籠統,實際上幾乎是沒有結論。

  但我還是想弄清楚,人到底是什麼?

  我想到一種方法。我們在研究什麼東西是什麼時,可以通過說明這個東西包含什麼要素來說明。這種要素說明法的基本規則是:總結的要素要全面、沒有重大遺漏,相互之間原則上不交叉、可並列。我們明白了一個東西是由什麼要素構成,也就明白了這個東西是什麼了。

  因此,研究“人是什麼”這個基本問題,可以從研究“人包括哪些要素”入手。

  人包括哪些要素呢?作者認爲,人由七個要素構成:身、受、想、行、識、境、時。

  對佛教或心經熟悉的人會說,前面五個就是心經裏說的五蘊啊(第一個“色”被直接換成其本意“身”)。《心經》(玄奘譯本)開頭幾句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蘊”理論即人由色、受、想、行、識五個方面構成的理論,是目前看到的關於人的構成要素方面的最系統的總結。本文直接引用了五蘊作爲五要素,增加了境、時,從而提出人生七要素。但對前五個要素的具體解釋上,本文與一些常見解釋“五蘊”的觀點亦存在差異。本文無任何宗教信仰傾向,作者本人亦對宗教知識知之甚少,本文只想以常規的邏輯來分析、研究、理解人(人生)到底包括哪些要素,從而理解人(人生)是什麼。

  說明一下:人和人生從字面或基本概念角度,看起來是兩個概念;但本文認爲,實際上不存在絕對靜態的人,人活着就是人生,人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人。

  2

  人生七要素詳解

  人生由七個要素構成:身、受、想、行、識、境、時。各要素基本含義如下:

  1、“身”,即身體,指人的血肉之軀。身體要素的分析,既包括某一時點的身體之狀況,也包括人從生到死的身體變化過程,以及維持身體健康和應對身體生病衰老的情況。

  人的身體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從生物學上分表皮、肌肉、骨骼、神經、感覺、呼吸、心臟血管、消化、泌尿、生殖、內分泌、淋巴、免疫等系統。每個系統自成體系,系統間又有錯綜複雜的關聯與影響。從身體的部位分,可分頭部、軀幹和四肢。頭部有“眉、眼、耳、鼻、口”等五官,軀幹內有五臟六腑,四肢分上肢和下肢。

  人的出生就是身體獨立存活於世的開始。在人的初期,身體的照顧完全由父母等監護人完成,但隨着年齡的增加,人逐步承擔起自己照顧自己身體的責任。

  人身體的大部分系統都是一次性的,一旦受到損傷將難以恢復,其中一些關鍵系統的受傷、損害,可能直接導致人的死亡。

  我們的身體處於持續變化過程中。我們出生時,身體小、嫩、弱,長大後變得高大、強壯,老年後變得瘦弱。在任何時刻,我們也可能因爲意外、生病等等原因,身體發生變化。

  身體是人的第一構成要素,是人其他一切要素的物質基礎。身體的重大變化,也將會影響其他六要素的重要變化。

  2、“受”,即感受,是人心靈內在的感覺。

  感受可以分爲:情緒、情感、態度和性格。

  情緒如歡喜、憤怒、憂慮、思念、悲傷、恐懼、驚愕等,情感如愛、恨、美、醜、嫉妒、羨慕等,態度是人對自己及其他對象的情緒和情感反應,如自愛、自悲、尊敬、熱愛、蔑視、同情、冷漠、喜歡、厭惡等。相對固化穩定的情緒、情感和態度,即爲性格。

  感受是人生意義的最直接表達。我們講人生要快樂、要幸福,都是指人的感受。人經過長期的情緒、情感和態度的感受過程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性格,對人的一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無論剛出生的小孩,還是臨死的老人,都會有豐富的情緒與情感。

  人的感受也是處於持續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我們從小時候無憂無慮自然喜樂,到逐步理解喜怒哀樂愛恨情愁,到逐步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到逐步理解家國情懷、人間冷暖,這是我們的感受之變化。不僅是從小孩到老人的感受會變,即使是一天時間之內,人的感受也可能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3、“想”,即思想,指被個人所接受,影響自己言行與感受的思想觀念、目標希望、信念原則、經驗方法等。思想是人的有意識言行的內在依據。

  人的思想包括對各個方面的思想,每一個方面都需要經歷由接近空白-到有不成熟的模糊思想-到逐步完善成熟的過程,但各個方面發展過程不同步,有的很成熟,有的方面不成熟甚至是接近空白。

  人形成的相對固定的做人行事原則,構成人的品德;形成的相對固定的目標希望,構成人的理想;形成的相對固定的信念經驗,構成人的信仰。但從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來看,品德、理想、信仰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

  人的思想也是處於持續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人剛出生時,思想是接近空白的,隨着年歲的增加思想逐步豐富。人的思想發展歷程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單到豐富的過程。

  4、“行”,即行爲,指人身體的外部呈現狀態,其既包括有意識的動作、做事,也包括無意識的言語、動作;既包括看起來爲動的行爲做事,也包括看起來爲靜的坐、立、臥和思考。人的身體一直處於行爲之中。

  人的行爲是人的物質(身體)、精神雙重作用下的過程與結果。人的有意識的動作、做事,往往主要由“思想”驅動;而人的無意識的言語、動作(比如哭、笑等)往往主要由“感受”驅動。

  人的行爲也是處於持續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人的行爲從出生時的本能簡單行爲,到能夠做各種複雜行爲;從無意識、無計劃行爲逐步過渡到有意識、有計劃的行爲。

  5、“識”,即知識,指人的認識、知識、見識、學識,引申包括人的能力。

  知識是人的大腦接受、理解和掌握的信息。能力是知識的一部分,指人能夠利用知識信息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

  知識、能力有各個門類,一個人通常只能掌握某一個或一些方面的知識能力。在知識能力中,有些是與每個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比如衣食住行、健康治病、爲人處事、結婚育子、遵紀守法等等,人對這些知識能力的掌握狀況、遇到事情的處理能力、原則方法,對人有直接的影響。而一些非常專業知識與能力,與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相關性不大。

  人的知識能力的寬窄深淺、水平的高低,對人的一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人處於一個社會交換體系之中,我們通常是以付出我們的知識與能力,來交換獲得生活必須各類資源或條件。

  人的知識能力也是經歷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處於持續發展變化的過程中。

  6、“境”,即環境,指一切在人外部、對人有影響的因素。包括:

  人際環境,比如生來就存在的人際環境(父母、部分親屬),人生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人際環境(同學、同事、朋友、部分親屬等);

  自然環境,人所處於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等;

  文化環境,人所處於宗族文化、宗教文化、傳統文化、語言及行事習慣等;

  政治制度環境,人所處於的國家法律、慣例,政治形勢、政策背景等;

  財富環境,人自然擁有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條件,包括父母的經濟條件、個人的經濟能力條件、收入水平等;

  權利環境,人擁有的各種各樣的權力、權利狀況,比如作爲公民享有的被撫養權、老年後的被贍養權、生存權、發展權等,在機構的管理權、表決權、收益權等;

  責任義務環境,人承擔的各種各樣的責任、義務的狀況,比如作爲公民享有的公民義務、作爲父母承擔的撫養子女的義務、作爲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作爲員工對機構組織承擔的責任義務、作爲借款人承擔的還款義務,等等;

  物質環境,人所處環境中的物質條件,如交通設施、生活設施、各類商品等;

  技術環境,人所處環境中的技術、生產力方面的因素,如工具技術、軟件技術等各類科學技術狀況。

  人活着、人做事都是處於一定的環境之中。人的較多行爲、做事甚至就是爲了維護或改善某類環境,比如財富環境、人際環境等。人的環境要素對人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人的各類環境要素也會相互影響。

  人的環境也是處於持續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在人生初期,人對環境較多的是感受、適應、積累的過程,在人生的中後期,人可以主動的改變人的各類環境。

  7、“時”,即時間,主要指人生命的時間,以及如何度過人生時間的情況。

  人生的時間要素,包括多方面的內容:

  壽命,即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時間,相應延伸的是已經度過的人生時間、預期剩餘的人生時間。人們常將爲維持人正常的活着作爲行爲做事的基本原則(公理)和條件;

  時間的分配,既包括過去的時間分配,也包括未來計劃的時間分配;

  各類人生要素具體情形相應的時間,比如身體生病的時間、某種情緒發生的時間、某種行爲的時間等。這些時間,既有時點概念,也有時長概念。

  3

  人生七要素的相互關係

  人生七要素之間,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影響的關係。

  身體是人一切的物質基礎。人的身體狀況,會影響到人的感受。人的感受中,有很大部分是直接對身體的感受。身體健康時,感受會更好;反之,不健康時,感受也容易變壞。人的身體同樣是形成思想、完成行爲的基礎,也是接受和存儲知識的基礎。好的感受、科學的知識能夠幫助人身體更好,運動能夠幫助增強體質。身體不好,人生時間會縮短;相反身體好的人壽命會延長。

  人的感受不僅受身體狀況影響,也受思想影響。不同思想的人,對同樣的事物,感受會大不相同,甚至有時會相反。

  人通過具體行爲獲得的感受、思想,比通過想像、思考等抽象方式獲得的感受與思想,有時會大不相同、深刻得多。人的知識對感受、思想也明顯有影響。有時,人的感受、思想是建立在對行爲、對知識不準確瞭解的基礎上,當親身經歷、或完全理解後,感受、思想就可能發生變化。比如有人堅信自己能夠抵擋美女、財富誘感,但從未體驗過,當有一天美女、財富來到身邊時,很可能抵擋不住誘惑。而有了真實的體驗、理解了真實的女色和金錢,所獲得的感受更加真實,形成的思想信念更加堅定。

  人的行爲同樣受身體能力和知識限制,受思想指導,受感受支配。反過來,行爲也會促進身體發展、知識增長,使人的感受更真實、更豐富,促進人的思想的成熟。

  人的知識能力是通過身體力行的學習和練習去獲得的。良好的感受、積極的思想對這個學習和練習都極有幫助。在獲得和運用知識能力的過程中,時間安排有重要的意義。

  人的環境對人有重要的意義。甚至在人的大部分日常行爲,都是在爲了維持、或改變各種環境而進行的。環境對人的感受、思想形成與改變有重要的作用。環境的變化,有時會導致人的感受與思想的變化。

  時間要素與身體要素,並列爲人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人最底限的標準是活着的身體(比如植物人)。時間要素是人的幾乎所有其他要素(及其細分)的一個基本維度。比如人都有健康與生病,但時間比例不同,長期健康與長期生病的人,身體是完全不同的;人都有喜怒哀樂,但時間比例不同,人的整體感受則完全不同。

  4

  人生七要素模型

  如果用一張圖來描述人生七要素,建立一個模型,那麼這張圖並不是一個七面體。而是包圍在環境(可以球體代表)之中、運行在時間跑道上一個四面體(體爲身體,四個面爲受、想、行、識)。

  5

  理解人生七要素的意義

  理解了人生七要素,有如下意義:

  1、人生七要素,爲我們修身自省,提供了方向與方法

  無數的要求上進人士,通過讀書問道、修行修身、打坐唸經、文字記錄等方式,來反省自己、求解爲人做事之道,但不同的人,方法不同,內容不同。若將各種方法陳列比較,差異巨大,簡單的只有一動作或一句話,複雜的無比複雜,絕大多數並無理論上的邏輯依據,或者只能解決一個方面的問題,效果也無從說清。

  人生七要素,涵蓋了人生的全部內容。通過反覆體驗、檢查、省悟、總結和規劃自己在人生七要素每個方面的情況,人就能夠走向成熟、圓滿。這是一種有效的修身方法。

  用這種方法來修身自省,常問自己的問題有如:

  我的身體是否健康?我在身體健康方面做了什麼?有哪些該做沒有做或做得不好的地方?

  我近來情緒狀況如何?我近來有哪些重要的情感體驗?我總結我自己的性格是什麼?我過得幸福嗎?我對自己感受方面的體驗與認識,與外人對我的反饋是否一致,可能原因是什麼?

  我的近期目標是什麼?我有什麼理想?我爲人、做事的原則有哪些?我最相信什麼理念,相信什麼人,相信什麼方法?我怎麼總結自己的品德?我最需要努力改善的是什麼?我對自己思想方面的認識,與外人對我的反饋是否一致,可能原因是什麼?

  我近期主要在做什麼事情?我有沒有哪些重要方面有事情一直沒有做?我做事是否有計劃,計劃是否能夠達成?

  我主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有哪些?我近期在知識、認識、能力等方面有什麼進步?

  我的人際、財富、權利等方面近期有什麼變化,有什麼問題?我要不要在自然、文化、制度等環境方面主動選擇做些變化?

  我的人生時間狀況如何?我是否在很好的使用我的人生時間?分配是否恰當?我是否絕大多數時間都感受良好?

  等等。

  每次自省時,並不需要所有問題過一遍,只要選一些重點問題來認真、切實的思考和回答,定期系統的過一遍所有問題,在這樣的自省過程中,人生就會逐漸成熟、逐漸光明圓滿。

  2、人生七要素,爲我們理解人生百相,客觀、全面的認識自己與他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理解了人生七要素,能夠幫助我們解讀各種人生現象。我們看人,往往會注意其突出的方面,容易以突出方面來代表這個人。比如博士畢業的人,人們會稱某博士。但從人生七要素角度理解,某博士只代表其在某專業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有較高的水平,在其他如身體、感受、思想、行爲、除本專業以外的知識與能力、各類環境、時間等等方面,都是未知,有的狀況甚至很一般。

  一些普通百姓有時會想,要有一天當上大官,或發了大財,那會多麼幸福!可其實不然,不難看到不少高官或鉅富人士,或品德不高,或性情不好,甚至生活並不幸福?高官、鉅富,從人生角度只是人生七要素中環境要素的兩個方面的具體情況,而品德屬於人生七要素中的思想,性情、幸福屬於人生七要素中的感受,其有相互影響卻不必然關聯。

  我們讚賞好人,尊敬高級人才,卻接受不了好人、高級人才發大脾氣、情緒失控。曾經報道過的沒坐上地鐵拿腳踢門的博士,被普遍指責爲品德不端。而事實很可能不是這樣。脾氣屬於人生七要素中的感受,品德屬於人生七要素中的思想,兩方面相互有影響卻不必然關聯,脾氣很大不一定品德不高;當然脾氣很好的人,卻不一定是好人。

  我們有時候感慨,一些人知識淵博(知)、眼界廣闊、胸懷天下(想),雖然亦有所成就,但與其才華相比真的成就並不算大。究其原因,或爲人自私(想)、或性格孤傲(受)、或不懂保護身體(身)、或與人相處能力很差(知、境),人生七要素中的短板嚴重製約其長處的發揮。

  爲什麼一些人一直很貧窮,卻安於一生,怡人自樂?貧窮屬於人生七要素中的環境中的財富環境,安於一生是一種思想,怡人自樂爲感受,貧窮但能夠怡人自樂實爲正常。

  爲什麼一些人大病一場之後,整個人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人在大病之時,切身體會到人生七要素中身體和時間兩個要素的意義。而此前如果對這二要素重視不夠,之後往往不一樣,那些不顧身體、浪費生命時間的行爲會有所收斂,從外人看當然像變了一個人。

  人生七要素能夠幫助我們客觀、全面的認識自己與他人。

  3、人生七要素之環境要素的觀念,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人與身外之物的關係。

  人的環境包含了一切其實不屬於人自身、處於人外部的因素,但與人有關係的方面。人的大部分日常行爲,都是在爲了維持、或改變各種環境而進行的。所以,很多人會有誤解將人的環境目標當作人生的全部目標,而忽視了人在身體、感受、思想方面的目標。比如,財富、權力、名譽都是人生環境方面的內容,但很多人當作了全部,放到了人生的至高地位,其結果,即使擁了財富、權力、名譽,身體、感受等方面卻並不理想,人生還是不幸福、不圓滿。

  人生七要素之環境要素的觀念,在常說的“錢財、名利均爲身外之物”、“兒孫自有兒孫福”、“人各有志”等俗語中均有體現。這種觀唸的建立,能夠使人更加理性的處理自己的人生七要素之間的關係,區分身內之物與身外之物,更加客觀理性的處理各類事情。

  4、人生七要素是針對具體個體而言的,這種主體觀念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人際關係,在有界限、有分寸的原則基礎上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我們具體使用人生七要素方法來分析自己或他人時,都實際上有主體概念。比如,爲了完善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經常反省自己,這個主體當然指自己。即所有的七個要素,都是我的七個要素。

  當我們爲了更好的與人相處、或者爲了教育孩子,我們也分析其他人,那就是從他人的角度,來分析其七個要素的情況。對同樣的事物,不同人的感受、思想、行爲都是不完全相同的,有時會差別很大。甚至對同一個知識概念,不同人的理解有時都會不同。俗話說,“我之熊掌你之毒藥”,每個人的七要素都是從自己角度的理解,而對他人的七要素的理解,都只是我的“識”。這種認識並不一定與他人自己理解的七要素情況完全一致。但這種思考方法在與人相處、教育孩子等方面極有意義。當我的“識”中,能夠理解他人的各個要素,就能夠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憂人所憂、痛人所痛,那我們對人的認識、我們人際交往的能力及狀況就達到一個境界了。

  (全文結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