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桓/律师
延续从「少年的你」,看台湾校园霸凌之调查与处理程序(上)所提到在《少年的你》电影的开头,是女主角班上的同学胡小蝶受到霸凌,因而承受不住而自杀,但警方却因为取证困难,校方又迫于家长的压力而消极处理,使事件不了了之;另一方面,女主角陈念因为胡小蝶事件的波及转而亲身成为受霸凌者时,也因为学校同学、老师的漠视而只能转而向男主角小北求助,我们可以看到当校园、师长、乃至整个社会都背弃受霸凌者时,受霸凌者会有多么无助,因此霸凌的适时发现与妥善处理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当事人一生。

霸凌行为的受理与调查

疑似校园霸凌事件之被霸凌人或家长,得向行为人(即霸凌者)于霸凌行为发生时所属的学校(即调查学校)申请调查(教育部反霸凌专线:0800-200-885反霸凌专区网站)。调查学校在受理申请后,应在三日内召开防制校园霸凌因应小组(下称因应小组)会议,处理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组成调查小组: 因应小组于会议开始应决定是否受理,受理后则须「组成调查小组」进行调查(通常是三人),调查小组虽未规定为校外委员或因应小组成员,但尽量以校外委员且非因应小组成员(或多数为校委员,加上一位校内委员)为主,较为公正。

2.调查报告之决定权: 三位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须送回因应小组决定确认,由因应小组肯认或否定调查小组结果,故调查报告最后决定权还是在因应小组。

3.须于受理申请的次日起二个月内处理完毕:处理完毕后,应以书面通知申请人与行为人家长关于调查及处理结果,并告知不服结果时的救济程序。

4.另外,当教职员、其他民众、学生、警政机关、医疗或卫生福利机关或是大众媒体报导发现学生有霸凌情形时,应立即通报校长或学务单位或向调查学校检举,调查学校亦应就事件进行初步调查,并于三日内召开防制校园霸凌因应小组会议,开始处理程序。需特别注意,前述的调查学校是指行为人的学校,但如果行为人有多数,分别属于不同学校时,应以先受理申请调查或检举之学校负责调查,相关学校应派代表参与调查。若行为人因为毕业、退学、转学等情形而已经不再是调查学校或前项参与调查学校的学生时,调查学校应以书面通知行为人现在就读的学校派代表参与调查,被通知的学校不得拒绝。

学校调查霸凌过程的注意事项
学校经过前述方式得知霸凌情况并且依照相关权责成立因应小组后,在调查霸凌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当事人权益并避免二度伤害,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调查时,应给予双方当事人充分陈述意见之机会;当事人为未成年者,最好由家长陪同,以保障未成年者之陪伴权。

2.学校就当事人、检举人、证人或协助调查人(解释上应包含因应小组及调查小组成员)之姓名及其他足以辨识身分之资料,应予保密,故相关调查报告及会议纪录须注意上述保密规定。

3.学校因调查的必要,可于不违反保密义务的范围内,作成书面资料交给行为人、被霸凌人或受邀协助调查之人阅览或告知其大意。另外,涉及未成年人之成长权及个人资料保护,当事人已搜证取得有关成立霸凌之有利或不利证据,惟学校须提醒当事人及其家长不得泄漏或不当使用任何足以辨识未成年人相关资料之讯息(如学校、班级、学号、照片、电磁纪录等等),以免调查同时当事人及其家长却又另外触法,衍生不必要纠纷。

4.若该事件涉及司法程序,因应小组的调查处理,不受该事件司法程序是否进行及司法处理结果之影响。

因此,学校在调查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上述四点,并且秉持发现事实真相、保护当事人隐私、避免二次伤害的原则妥善调查处理。

调查后的处理

学校在遵循前述的注意事项妥善调查事件后,若是确定成立霸凌,需做出霸凌调查报告,并且启动霸凌辅导机制。在辅导过程中,应就当事人及其他关系人,订定辅导计划,明列惩处建议或其他必要处置、辅导内容、分工、期程,完备辅导纪录,并定期评估是否改善。所谓的「必要处置」可包含:

1.弹性处理当事人之出缺勤纪录或成绩评量,并积极协助其课业,得不受请假、学生成绩评量相关规定之限制。

2.尊重被霸凌人之意愿,减低当事人双方互动之机会;情节严重者,得施予抽离或个别教学、辅导。

3.避免行为人及其他关系人之报复情事。

4.预防、减低或杜绝行为人再犯。

5.在当事人及家长同意下,进行修复会议。

霸凌调查报告及辅导计划制作完成后,应送达行为人现所属的学校处理,在前述的辅导过程后经过评估若是无法改善,学校另应经家长同意,转介医疗单位、社工单位协助处理。

另一方面,霸凌调查报告也应通知申请调查霸凌的申请人,申请人若对于处理的结果不服,可以在20日之内以书面或口头附具理由,向学校「申复」;若对于申复结果若仍有不服,应另向当地教育局提出「申诉」,或是提出诉愿以及行政诉讼之救济。

照片来源: Unsplash

更多汇流新闻网报导:

【刘安桓专栏】从「少年的你」,看台湾校园霸凌之调查与处理程序(上)

【刘安桓专栏】投保储蓄险后死亡,还要缴遗产税?

【汇流笔阵】

CNEWS欢迎各界投书,来稿请寄至[email protected],并请附上真实姓名、联络方式与职业身份简介。

CNEWS汇流新闻网:https://cnews.com.tw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