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凱

發布日期:25/Oct/2018

8D是在發生客戶投訴、生產線出現不合格品或者內審發現不符合項等問題時常用的一種用於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最先是由福特提出來的,後來成為了汽車行業鏈廣泛使用的一個方法。採用這個方法時,在D5這個步驟需要提出和驗證永久性糾正措施(Permanent Corrective Action) ,在D6這個步驟需要實施和確認永久性糾正措施,而在D7這個步驟需要實施預防措施(Preventive Action)。

如果了解ISO9000中對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定義,在見過8D中對這兩者的常見解釋後,你可能對8D中的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存在一些困惑。

先來說一下8D報告ISO9000中關於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定義。ISO9000中關於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定義如下:

糾正措施是為消除不合格的原因並防止再發生所採取的措施。

預防措施是為消除潛在不合格或其它潛在不期望情況的原因所採取的措施。

從這個定義上來講,預防措施應該是在問題發生之前就已經採取的措施(在進行風險分析時,為應對風險所提出來的措施),一旦問題發生了,例如生產線出現了不合格品,需要解決不合格的產生根源,從而可以消除不合格的再次發生,這時候採取的措施就是糾正措施了,因為這是一個已經發生的問題,而不是潛在問題了。如果按這個理解的話,在使用8D的方法時,似乎只要寫D5和D6就足夠了,為什麼還要D7呢?

根據我看到的一些8D的培訓資料和網上查到的一些解釋(例如Wikipedia,quality-one,ASQ),對於8D方法中的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解讀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解讀不按照ISO9000中的定義來理解8D中的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這個解讀中,認為糾正措施是為消除不合格品產生/逃脫的技術根源而採取的措施,而預防性措施是為消除不合格品產生/逃脫的系統性根源而採取的措施(關於技術根源和系統性根源的區別,請參考此文)以及根據發生的不合格進行的水平展開(例如在不同產品之間分享發生的不合格以及其解決方法,並考慮是否將這個方法應用在其它產品中以預防潛在的類似不合格的發生)。

第二中解讀是按照ISO9000中的定義來理解8D中的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這個解讀中,認為糾正措施是為消除不合格品產生/逃脫的根源(包括技術和系統性根源)而採取的措施,而預防措施,則只是個水平展開,不包括消除系統性根源。

對於這兩種解讀,第一種解讀相對是比較常見的,也是我認同的解讀,因為8D本身是福特公司最早在1980年代提出來的一個方法,我估計當時建立這個方法的時候,可能都不存在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標準定義,所以福特公司根據常規的認知(從常規的認知來看,為了防止同一個問題的再次發生,通常會把相應的措施稱為預防措施),把如今ISO9000標準中的糾正措施稱為預防措施是完全有可能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